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干货企业该如何打造STEAM教育全产业链
TUhjnbcbe - 2022/11/27 20:43:00

10月16日—18日,由极客爸爸、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科隆中国主办的“STEAM教育产业峰会”上,艾思能达创始人司徒耀威发表了以《围绕艾思能达教育STEAM平台,如何打造STEAM教育产业链》为主题的演讲,以下为现场速记整理。

今天的题目是STEAM教育产业峰会,我想把它分成三样东西:一个是STEAM是什么?STEAM教育是什么?STEAM产业是什么?如何把这三个事情连在一起。这是我这7、8年间一直困扰的,也很努力在解决这个方面。

刚刚主持人也介绍了,我是读教育出身的,第一个问题当我还在美国他们还是在谈STEM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为什么美国人都在聊这个事情。后来回到国内,慢慢有些人开始做STEAM。我看非常多人都对STEAM是什么做过若干不同的介绍,我还让我的小伙伴把国内外的专家对STEAM是什么这件事情做了一个列表,做出来还真的蛮多的。我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有这么多的观众,我随便抓一个人,估计每一个人讲的STEAM是什么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正在做一个教育,或者是正在做一个产业,我们对STEAM没有清晰的一个定义的话,对于我自己来讲,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说其实也一直在探讨STEAM在国内外的一个发展,究竟STEAM是什么?

第二STEAM教育是什么?这也是一个比较难的东西,如果我STEAM没搞清楚,那STEAM教育又是什么?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它的教学手法是怎么样的?如何能够实现呢?最终还是要回到产业上面来。那究竟STEAM的产业是怎样形成的?在我的概念里,产业它只是一个框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产业链,产业链条更加重要是大家的分工。我一直在思考,在产业链里面究竟有多少个分工,而这些分工如何才能变成链条?从而把我们所说的STEAM教育做出来,来实现我们STEAM的理念。

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和过去这几年来我们团队的一些探讨。首先STEAM,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教学理念。因为如果它是个学科,很多学校会把语文英语数学STEAM这样安排课程,但是如果STEAM只是一个学科的话,我认为它并不可能在全球同步的,从我自己读教育专业来讲,我研究对比了很多的教育,实际上不同的国家对于学科的设计都是跟它的生产力直接相关的。如果它只是个学科,很难在全球同步,认为这个是现在需要推进的东西。我举个例子,大家之前应该听过多元智能、瑞吉欧,皮亚杰等等,那可能会是一个理念的东西。所以说首先我是把它看成是一个理念,STEAM它还是一个代名词,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叫《中国STEAM的蓝皮书》里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尝试性的把它定位成一个叫课程改革的代名词,就是STEAM这个理念实际上它把PBL、翻转学习、编程教育、机器人等等融合在一起,是一个统筹的代名词——STEAM。

很多人也努力尝试写一个中文名词,说STEAM教育翻译成中文应该怎么写的。我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有一次有几个好朋友坐在一起,我们讲了一个很绕口的名字叫“融合创新教育”,然后尝试性地进行一个理论的搭建。前段时间我跟其中的一个同事北师大的李亦菲教授做了一个不是很系统,也不是很官方的一个总结。就是说我们把STEAM的理念放在教学的改革上面来总结,是否应该这样考虑:首先是原来的教学分科教育,当然它有一定的对教育推进的这个好处,这个就不细讲了。

但是后来有跨学科的教学,就把很多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更加重要的是这几年包括芬兰也努力的在让学校不再是语文数学英语,他就是一个高度融合的课程的代表。那所以说我认为这是STEAM代名词背后所在的教学改革,在全球领域内包括现在中国领域内都是在一个从分科到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然后STEM教育我们定位叫做理科综合,然后STEAM我们把它定位叫做文理大综合这样一个概念。当然我们说这个理论不一定是站得住脚,但是我确实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能够去把这些东西捆在一起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对A要有个重新的定义。

在STEM是理科综合STEAM是文理大综合的情况下,A它就不只是代表art,更加重要是我们把它叫成人文艺术。原来很多朋友可能认识,我们有个项目叫METAS,做电子积木的。卖了好多年电子积木,那个时候我们就思考说这个就是A吗?哪怕是搞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甚至是我做成一半让小朋友完成另外一半,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我又觉得那个不是最终的A。因为那个A的层面还只是在艺术表达上面,跟我们想要表达的人文艺术差的还蛮远的。

然后我们把这个思路拓展到这个大综合,所以我们很多的课程也是尝试性地去用这个方式来重写。实际上各位,我们一直在谈PBL,遇到一个很好玩的情况,就是PBL里面很多的知识它不是新的东西,PBL跟原来的分科相比更加多是把教学的知识重新进行编排而已。原来分科的每个课程都是非常系统,像金字塔一样的,有系统性的去进行学分类,而PBL它是基于一个项目把知识串接起来,知识本身可能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编排上有不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得出很多从时间跟空间上面的拓展,让小孩基于这些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

回过头来我们想到,如果是这样的PBL的方法的话,那是不是将会是中国未来课改的方向呢?这个问题真的很头疼,我在3、4年前就跟我的老师或者一些主管教育的官员去探讨,很多人在问司徒你现在做什么?我说我最近正在做STEAM,所有人都说做STEAM不赚钱,在中国赚钱的话就是应试教育。学校、教改要你做什么你才能做,后来我一直也很担心,究竟STEAM所推崇的这种知识的结构重组,它对学生的重新评价,它对教学理念的一些重组是否是中国*府所驱动的呢?那如果不是的话,我们永远都只能站在门外面,大不了我就开个培训中心。自己在玩自己的,后来我还蛮佩服现在教育部新出的这个新教改的*策。我一直觉得写新教改这帮人还挺厉害的。

我最近也总结了一个年8月份发布的教育部的八点新要求。我自己的理解,第一个是语文的能力,实际上一直有谈到就说每一个学科都很着重语文能力。那个时候有很多做资本投资的朋友,就说我最近想要投一些作文项目等等。但是我是觉得语文能力实际上跟人文科学是一样的,现在无论谈中华文化也好,谈语文也好,最终想要表达还是人文艺术的东西。而且我们能够把它融合到STEAM的教学理念里面来。所以说其实我认为这个才是对*策有可能更加深层次的解读。那我看完这个*策以后,我最终的结论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改革道路跟全球往STEAM里面正在做这个未来学校的规划实际上是一件事。第一,我觉得现在我们正在做的这个STEAM的教育未来可能是校内校外都非常有市场的。第二,正在做的这些事情可能会越来越能够得到*府相关的这些部门的*策支持。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头疼的问题,首先我前段时间跑过很多学校,很多校长都说我现在也想做STEAM,我见过不超过50个厂商,然后卖我不同的东西,卖机器人手柄、什么电子积木、人形机器人,我见了50个厂商,那我总不可能把这50个东西都放到我学校里面来。第二个问题是这些不同的厂商,校长说我也不可能所有的厂商进来我给他一个空间,核心一点是我如何让我自己的老师真正理解STEAM去应用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来做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

所以说如何为学校做一个课程能够涵盖所有东西,可能对校长来讲是一个痛点。校长是巴不得只找一个团队找一套课程,然后里面全部东西都有。然后基本上能够去解决1.0版本,只是1.0版本而已,而2.0版本的需求,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的校长呢哪怕是我对这个团队用一套课程解决了市面产品复杂的问题以后,还是解决不了一个常规排课的问题。现在常规排课他还是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来来去去都是跳不出这个框框。我猜测教改推动2.0的时间是明年下半年到后年,可能会有更加多的学校在这方面有需求。我现在可能不只是增加一个空间或增加一个课程,来配合我区解决教育改革的问题。我更加需要的是从学校管理这一个部分,从课程的排课比方说从我们叫做行*班跟综合班之间的排课到学生的测评,就好像说现在除了学校里面的综合实践的测评以外,我们是不是能够有更加好的测评的体系,能够去进行新的测评。

另外是师资的培训,我认为叫售后服务,就把东西卖过去给老师,然后我只是告诉他怎么教,好像我现在卖给你一台手机,我教你怎么使用,你看不懂,跟你讲清楚而已,这样子就整个路没跳出这个框框。但是实际上老师更加着重的是什么?是从哲学观到整个教学的这个模型,我们叫内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老师的教学常规其实都是要去调整。所以说最近我们也很努力在做一个36个月的fullpackage,最近我们也很努力在规划,打算在11月中旬在珠海发布一个我们命名为“灯塔计划”,希望能够解决一个学校36个月除基础问题以外的核心问题。借用一个校长的话就是说现在新教改对于现在的基础学校来讲,它是需要一个叫跨越式发展。我认为中国99.9%的学校,都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内生力量去实现这个跳跃式发展。

我认为对于产业来讲,对于同行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机会。就是说如果我现在要去追逐整一个世界对于STEAM发展的未来学校的潮流,最近国际上出了非常多的report来告诉大家的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是国际的。哪怕我不是追逐这个,我只是单独追逐要完成中国教改的这个跨越,对于所有的公立跟私立的学校都叫跳跃式发展,而我认为在国内有90.99%的学校都没有自己内生的能力去完成这一部分,所以说未来无论是*府的采购,还是学校的自主的费用,都会跳脱于硬的东西,把硬跟软的东西相结合,把一个课程空间的东西扩大到整个学校办学的结构上面去,这个才是我们作为包括我自己作为这个周边服务商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跟定位。这是我现在跟大家比较简单的去总结了STEAM、STEAM教育,还有STEAM的产业,接下来可能会有的一些机会。

我也跟大家去总结几个名词,第一个新教改运动,我自己认为是回归到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一个代名词,很多人说STEAM是很创新的教学法吗?我说不是,我说孔子以前也是这样教学的对不对?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基于挑战的学习也是PBL,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挑战的教学也是PBL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说其实STEAM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历史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话,过去我们跑偏了现在回到了原本的认知发展这一块,套用一个新的名词叫是STEAM,但是实际上它还是回到原来更加着重因材施教认知发展规律里面来,所以说这些东西基本上能够把STEAM教育梳理得比较清晰!

另外一块,我一直认为是一个蛮重要的机遇。我是两个小孩的爸爸,一个女儿是七岁,我儿子两岁,然后我们每天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当我的这两个小孩长到我这么大的时候,他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比如说我老婆不是搞教育的,我老婆天天骂我,你不是搞教育的吗?你应该好好教一下你两个小孩。那你就告诉我现在周六日的时候应该报什么班,这是我老婆天天跟我说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我都是做司机的,我周六日的工作就是做专车司机要送他们去不同的兴趣班里面,然后我老婆就在问我,他应该去什么班,读个英文好还是读个棒棒贝贝好呢,还是读个什么好呢?那我就跟他讲,首先我原来做小孩的时候,我父母跟我讲你要多学英语,因为学了英语以后你就能够交流了,你就是变成世界公民了,或者是你学钢琴这个技能,要多学什么样的技能,未来你可能就能够找一份好工作了。

我后来就总结了这些,原来的家长,30年前我们对教育的需求就是对技能性的培养,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那现在不一样,因为30年以后那可能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它可能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竞争,它是竞争,还是套用科大讯飞的那句话叫偶合。前段时间我们在讲翻译都是人与机器的偶合。所以说如果你能偶合,那就是在上面有工作的那帮人,你不能偶合的就是被淘汰的那帮人。

现在我们所做的STEAM对于家长的期望来讲,更是未来的世界,并不是人与人的竞争。套用我*常用的话就是这个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了,我认为是未来30年的教育改革主要的矛盾发生了变化,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人与A.I.之间的关系的融合。这才是一个更加重要的代名词。所以说这个STEAM教育它具备了一个可持续的,包括我们现在在写课程的时候的一个很重要的education和objective;。我们的目标现在变成清晰,就按着未来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够进行有效偶合和这个过程当中不只是具备编程能力,而是具备我跟这个社会,环境,甚至是我跟这个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涵盖了人文科学在里面,就好像说当未来这个世界,可能听众有一半都是机器人的时候,我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个关系,如何能够取得一个有效的balance。这也是现在的小孩需要所具备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会反推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这个STEAM教育,我认为是经历以下三个level。第一个level是包括我现在正在做的业务,我现在也赚钱,我赚钱也是卖硬件到学校,就是说第一步是我现在还是让学校去做有跟没有的问题。

第二个level是我需要去协助这些学校去提升它的总体的结构,让他能够具备解决这个的问题,适应这个未来发展的能力。第三个3.0,我认为未来这15年教育改革是应该是这样的,每五年一个契机。1.0应该是我认为已经走了差不多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然后到差不多一年多时间以后,我认为会有差不多2.0的时间,然后再走个5到6年,可能会看到有3.0的端倪,然后整个的运动一般中国的运动都是搞15年。我自己做幼儿园,我昨天我才跟幼儿园的一些专家谈到,我说年的时候我在北师大实习的时候也是多元智能主题式教学法,然后年我自己也卖了自己的幼儿园,然后那个时候我就说为什么我会卖?因为我认为那个教学法已经走到尽头了,我现在也有很多朋友都在建幼儿园,我说现在建的幼儿园它可能是是另外一个15年的起点。

所以说很多东西都是从这里进行一个反推,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是很努力的在五个方面进行这个发力,艾思能达教育它不是一家公司来的,他是一个集群我们有大概28家公司,这叫抱团取暖。并不是我们做的非常好,就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或者是我们对这个市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而且这个市场太模糊了。我们就把一群对STEAM教育非常有情怀的创新公司聚集在一起变成一个集群,而且我们也欢迎所有的创新的项目能够加入到我们这个平台里面来。因为这个如果你放在课程改革里面,我也不相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完成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所以说我们就组建了一个平台,欢迎很多国内外的创新的项目一起来,一起来分工,明白整个计划,打这个仗要有这么多的关键的环节,这样的话解决校长的问题就是建群拉团队就好了。

所以说这个也是我们现在打法。我们就从测评方案输出师资培训品牌授权,包括校外培训这一块,包括这个竞赛体系。但这五个并不创新,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因为我记得我是在三年前发布的,后来陆陆续续看到很多搞平台的人,大家都是往这个方面,因为这个不是一个创新,但是这个叫基础配置,就是说你必须要有这基础配置,所以我们也有这个较基础的配置。这个是我们现在有的部分项目,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瞄准的是三个战场,一个是中小学,一个是幼儿园,一个是校外培训机构。因为其实对于steam这个概念来讲,一直我都认为学习是7×24小时的,我们应该去尊重小孩的认知发展规律,应该告诉他教育不是只是在这个课堂里面发生的,而是需要把它变成不同的教学空间,应该把它有效打通而且是把家庭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里面有效地串接在一起,包括线上跟线下。

最近我们看到有很多投资人很好玩,他们说我只投线上教育,我说教育其实如果只是谈线上跟线下是不是有点太过笼统了。如果要谈一个真正有效的教育,实际上是混合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我说现在你看编程猫李天驰他们融了这么多钱也在考虑搞线下,VIPKids现在也走到线下去,很多线下的也在走线上,我说不应该通过资本简单暴力的分割。这个也是我们很努力进行的一个方向,当然我们也在做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集群里面的硬件和产品涵盖的东西,然后做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也会结合很多行业内一些朋友的项目把他们放在一起尽可能的把它变成一个解决方案。当然我们也会在做幼儿园的这一块,因为我们在3到6岁这一块我们也做,在没做STEAM之前艾思能达一直也在做幼儿园,所以说我们在幼儿园的这个板块里面也是做的比较多,而且我们其实最近一直在做这个自然教育STEAM也是非常好玩的。因为很多人说其实STEAM它就是机器人编程等等,但我一直在说其实STEAM是更加宽广的一个代名词。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说我先举手,我先做一个自然教育的模式探讨一下,第一它能不能赚钱,第二是他能不能实现我们真正想要去呈现的教学模式,把商业模式和教学情怀找到一个中间的平衡。

所以说我们在18个月之前就开始在做自然教育,那我们自然教育现在有进了一些学校,但是复购率非常长,整个复购率在原来只有30个人的一个社团课,变成整个人的学校都在采用,所以说我们做的很慢,就是自然教育,他怎么样进学校这一块是全球没有人想过。有的案例都是比较粗糙的,所以说我们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把STEAM跟自然教育来做一个结合,这是进学校的一部分的方案。我们也借用很多的系统,包括科学的产品、师培、模型、测评、校外培训等等。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年开始我们没有太多对外去做任何的推广,是因为17年我做着做着就发现其实我们好像很多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没有任何的内生跟融合。实现不了7×24小时也实现不了我们很想把很多的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模式。我举个例子,像我们原来在自己办的门店里面,我们也把makeblock的产品放进来,优必选的产品放进来,然后跟天驰说把编程猫的东西都拿进来,怎么分权重,中间内生如何打通?其实这很头疼的问题。

所以说其实我们就花了整个年的时间,去把它变成有机的融合,但这个事情没做完,我们希望能够在11月中旬在中国教博会有一个一千多平方的展位去呈现我们1.0的解决方案。这个也是我们下个月一件比较大的事情。这个是我们很传统的培训中心做的很传统的比赛,大家看到我们在在8月份在上海做了一个多人的比赛,做完以后就说这个就是所谓的STEAM吗?这个也是我们不断的在鞭笞自己希望能够去调整的一个方面,包括我们的一些项目还有好玩,我们也在凯德置地的凯德mall广场这么贵的租金的商场里面,开了一家多平方室内跟多平方室外的一个自然教育的高端培训中心。其实我们也很努力地探讨这些方式方法行不行?欢迎大家过来探讨,我们也在考虑既然校内可以了,那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弄到校外去?校外是否能够支持像凯德mall这么贵的租金的门面呢?能不能给家长去洗脑,除了编程电子积木以外,还能拓展出一些STEAM好玩的教学的题材呢?

我们在整个集群里面也不断的在努力去协助不同的项目去试错,去找到融合共生的点,首先我不是大家的竞争对手,我也是希望是大家的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那我们是一直想打造一个共生的平台,但是不知道最终行不行,我没做完。但是我很努力的正在往这方面去解决中国在整个教改跨越这个过程当中的各自分工的问题。我们欢迎一切的合作,也欢迎一切对教育事业推动有好处的所有的事情的合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货企业该如何打造STEAM教育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