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中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著有《缘缘堂随笔》、《护生画集》等。
丰子恺出生于浙江省石门湾镇,其父是清朝最后一届举人,生前地位颇高,但是却没有机会取得进一步的功名,一生郁郁不得志直至中年去世。丰子恺少年便展露出了非凡的绘画天赋,在班里,同学们用一些小物品换取丰子恺的临摹画,有一次,实在画的太好,两名同学为了争画大打出手,以画易物终被老师发现。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并未责罚,而是拿出了孔子像,让丰子恺临摹一副更大的,此后这幅画便挂在了班里受同学们跪拜。
虽然丰子恺父亲早逝而且一直不看重丰子恺绘画天赋,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支持他。包括丰子恺在浙一师求学师承李叔同时学西洋画所需要的大笔费用都是由其母提供。
浙一师求学五年中,丰子恺得到了李叔同、夏丏尊、经亨颐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李叔同影响了丰子恺的一生。而有位同学也给丰子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丰子恺后来回忆道:“我当时虽然仍是一个庸愚无知的小学生,自己没有一点的创见,但对于他这种奇特、新颖而卓拔不群的举止言语,亦颇有鉴赏的眼识,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对于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使我不知不觉地倾向他,追随他。”毫无疑问,独立不羁的杨伯豪给当时一个不知人生去往何方的丰子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为了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视学校规章如无物,不喜欢的课程坚决不去,忍无可忍后离开了学校高压的环境。这显然是丰子恺的第一次启蒙,使他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怎样去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做一个听话的乖学生。可惜杨因病早逝,丰子恺悲痛万分,“世间不复有伯豪的踪影了。自然界少了一个累赘,人类界少了一个笑柄,世间似乎安静了些。我少了这个私淑的朋友,虽然仍旧战战兢兢地在度送我的恐惧与服从的日月。然而一种对于世间的反感,对于人类的厌恶,和对于生活的厌倦在我胸中日益堆积起来了。”不由得令我想起来周国平在自己的传记里提到的郭世英,在大学期间的郭世英同样独立不羁,给周国平带来了极大的魅力,并且作为引路人使其打开了俄罗斯文学的大门,同样可惜的是,郭世英刚强的性格没有逃过那场十年的劫数。
李叔同曾在东京艺术学校学西洋画,其技艺精深,为师严厉,对待学生十分认真负责,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彻底征服了热爱画画的丰子恺。李叔同于年在虎跑寺出家,此事给丰子恺以极大的震撼,并最终使其皈依佛门,虽然没有正式的剃度,其与李叔同的师生友谊也一直维持,晚年对恩师的承诺成了丰子恺活下去的动力,最终完成了《护生画集》六卷。我们说,学生往往会模仿自己的老师,尤其是优秀的老师。李叔同出家一事在当时的浙一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经亨颐校长不得不紧急开会,禁止学生读佛经,以免的学生都去效仿李叔同的出家。但是,李叔同的学生中还是有人陆续遁入空门。
浙一师毕业后,丰子恺学西洋画不得要领,东渡日本,旅日一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竹久梦二的作品,从此丰子恺找到了自己的绘画方向。
春晖中学是近代赫赫有名的自由学院,朱自清,夏丏尊,俞伯平,丰子恺都在此任教,蔡元培经常来这里演讲。坐落于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诗情画意,大胆革新教法,一时间声名鹊起。而后来诸多著名作家却相继离开,令人遗憾。当时的国民**府强行推行爱*教育,引起了上述等人的反感,遂集体辞职抗议。在此期间,丰子恺开始了自己的画作出版,这种新奇的漫画使其逐渐收获了声誉。
置身于都市中的丰子恺时时刻刻忍受着噪音与俗事的叨扰,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在他的画《邻居》中就清晰的道出了城市市民之间的冷漠,画中两人相隔不过一板,但是却有一轮刺阻挡。画作的灵感来源于丰子恺在上海的生活,他几次试着与邻居交流,走访,都以失败告终,面对的只有房东冷冰冰的收房租的话语。除了生活,丰子恺在艺术上还与左派文人展开了论战,其诗意,随性的画作与散文并不被为了大众而服务的左派文人欢迎。使得他最终走向了佛教。一方面,走入佛教,一方面,置身俗事的丰子恺将目光投向了“童心”。丰子恺认为,儿童具有成人不具备的优点,没有成人虚伪,狡诈。但是年龄增长却是无可奈何,“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叔本华说天才都是成年后还保有孩童天真、崇高与单纯的人。而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个人,保有童心就是像孩子一样直抒胸臆,发现生活中单纯而崇高的美,用世俗的眼光是无法发现美的。
年已经可以依靠版税和画作生活的丰子恺毅然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缘缘堂”。缘缘堂是其书房的名字,丰子恺将事先写上字的纸团成团,连续两次都抽到了缘字,于是就起了此名。而丰子恺恰好是信缘的。但很快缘缘堂毁于日*的轰炸之中,丰子恺开始了自己的逃难生涯。一直到抗日胜利,丰子恺才得以返回家乡,却已物是人非。如同他引用的唐代诗人窦叔向的两句诗“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解放战争后丰子恺怀着极大的热情迎接新中国,迎接社会主义,在他心中,社会主义同“大同社会”是一致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他国。但是很快就证明丰子恺过于天真。
一直到年丰子恺77岁去世,他很少再将自己的内心付诸笔端。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检讨、批判生涯。此时的丰子恺并未像其他作家一样不堪屈辱而自杀,选择了默默忍受。丰子恺表现出的幽默与淡定使他承受了那个荒诞的年代,被拉到江边游行,他自我调侃说是“浦江夜游”。为纪念母丧而蓄的胡须被剪掉时,他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此态度最终使其完成了《护生画集》。我们无法知道丰子恺此时真实的心境到底如何,文革还未结束,他就去世了。但是温和的丰子恺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内心。为了迎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了向组织示好,他也会不断的做出违心的检讨与批判,但是始终无法逃脱悲惨的境地,正如其所说的,他是爱社会主义的,但是组织不允许他爱。
在长期的牛棚软禁中有一份作息时间表,“年3月31如星期天,6时起身起床,7时早餐,8时学习毛主席著作——反对自由主义、老三篇,10时休息、整理衣物,洗脚12时午餐,14时学习毛主席语录,16时休息,抄写思想交代,18时晚餐(20时半就寝)全日无客来,全日不出门。”监禁的生活对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是多么残酷。作为后来人,只能凭感觉去想象那个被人回避的时代,充满了诡异、理想色彩的无情年代。
虽然丰子恺在解放后艺术不被承认,屡屡受到批判,但是其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默默完成了佛教巨制《护生画集》,可以想象,丰子恺在内心中一直为艺术保留着一块世外桃源。
我常常想,为何有的人会一直坚持自己,而不肯彻底的妥协,即使面对非人的折磨还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也常常想为何像丰子恺一般的画家、文人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感情透过历史的灰尘仍然能散发出惊人的感染力。
偶然的机会在路边看到许多人卖花,买花,于是若有所悟,大家为何会爱花呢?难道爱美丽的食物不是人类的本性吗?或许,有些感情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可磨灭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而非人力能强行改变,也不是靠做一些虚假的检讨就能屈服的。丰子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纵然面对世俗的侵扰一直在“逃难”,纵然置身于高压的社会氛围下,也可以过得十分潇洒,自在,因为他一直所做的都是真诚的,为自己的内心所做,发乎性灵,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