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画艺术市场的结构那章里,我们分析了艺术品市场的主体为艺术产品供给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他们构成了艺术品市场并形成了艺术产业链,使艺术品在艺术产业链中增值。那么,艺术品市场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国内许多研究者研究艺术市场局限于艺术品拍卖市场,把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些现状当作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特点,其实这是一叶障目的研究方法,并不全面。本文把整个市场当作研究对象,客观分析,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具有如下特点。
王少伦作品厚土家山系列《径幽心远》别看现在许多书画艺术拍卖新闻充塞我们媒体的版面,有些媒体还专门开设收藏拍卖专栏,似乎艺术品投资收藏炙手可热,但艺术品市场还是小众市场,是小范围一群人的经济活动。我们说艺术品市场是小众市场的原因,首先是它所面对的客户群不是社会大众,而是特定的人群。这群人其实范围很小,数量也很少。有人号称中国的收藏家队伍有万人,其实这是没有常识的说法,中国有14亿人,人口基数很大,因此中国的艺术品收藏人数确实比外国多,但是中国的收藏人群肯定不可能有万人。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话,那么,收藏家就占我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七个点,也就是说个人当中就有六七个收藏家,在社会生活当中有这么多收藏家吗?何况我国14亿的人口中,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人口有7亿多。这7亿多的农民可以说是没有多少个收藏家的,就是城镇人口的7亿之中,有许多是刚刚从农村转过来的,有许多是处在社会底层为温饱为住房而奋斗是没有闲情逸致没有多少金钱收藏的,因此其实真正的收藏家数量是极少的。当然,从事艺术品收藏销售的人不少,比如在江苏宜兴,从事紫砂销售的人就有10多万人,但他们只是销售者,购买只是进货,并不是真正艺术品收藏者。事实上,按照世界成熟市场的计算方法,个富翁里大约有6、7个喜欢收藏,我们就是把中产阶级都算成富翁,按比例我国的藏家队伍也很小。稍有收藏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的艺术收藏活动主要发生在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里,这几个市的总常住人口约为万。假设10%为富翁,那就有万富翁,假设这万中有6%的人喜欢收藏,那么就有42万人的收藏队伍,这样一算,何来万的收藏队伍?我们横向比较一下也知道“收藏家队伍有万人”是多么经不起推敲的。我们知道,中国的股民才多万人,想想这多万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碰到的收藏家有碰到的股民那么多吗?我们说艺术品市场是小众市场,还因为艺术品市场在国民经济占的份额很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万亿元,年经济生产总值为万亿元,而艺术品市场在其中所占的份额特别小,每年成交只有—亿元,最高峰时也才多亿元,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王少伦作品厚土家山系列《源》艺术品市场是投资、投机、收藏、消费、礼品等混合在一起的市场。艺术品消费和收藏本来是人们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精神消费品。它因为在诸多的精神产品中,能彰显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文化品位、文化素养和艺术内涵,故而受到成功人士的青睐。当然,这些成功人士在收藏艺术品的同时,也把艺术收藏品当作包装自我形象的招牌,也因为成功人士的影响扩大了艺术品的影响和市场,形成蝴蝶效应。艺术品的收藏原来最主要的功能是精神上的享受,有财富效应,但财富的增值是靠时间来实现的。不过这几年由于艺术市场从业人员的不断鼓吹艺术品的所谓投资功能,不断地吸引资金的进场,资金的进场带来了资本的逐利本能,也带来了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一些操作手法,投资就必然带来投机,所以基本上艺术市场就变成了收藏、投资、投机的市场,混合在一起。
上面所说的主要是艺术拍卖市场所呈现出现的特点,作为艺术市场的主体画廊则表现出另外一种现象。因为画廊出售艺术品基本上是只能购进不能第二次出售,所以购买群体主要是有家庭装饰性需求的文化消费者的进场,他们的消费目的一般没有投资意念,只是消费,这也是一种较接近大众生活的特殊消费。当然,在投资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和作为较大众消费的画廊,都有一部分购买者是为了送礼,是属于礼品市场。
艺术品价格形成并不科学,价格因人而异。同样一件作品,在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际遇,有的人视其为宝贝,有的人视其为垃圾。价格也是,不同的购买者出的价格会让同一件作品价格相差非常悬殊,有时候甚至达到几倍或者几十倍的价格,主要视购买者而定。
艺术品市场的季节性亦较强,一般来说,上半年市场较淡,下半年市场较好,这与下半年有两个重要送礼节日中秋、春节都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下半年家居装饰较多有一定的关系。
艺术品市场由于需要较多的文化知识,也由于一些资源的限制,比如有些人认识某个画家,而购买者却不认识,因此要购买某个画家的作品,必须经过中间人。也因为生活圈子的不同,有的人认识某个藏家,但经营者如画廊却不认识,这个认识藏家的人就成为了中间人了。所以书画艺术市场的掮客和居间人较多。艺术品拍卖行其实就是一个居间人的角色。
艺术市场现在特别引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