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是彰显城市品格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表达了属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价值观。一座城市往往因为她特有的艺术作品而成为世间的传奇。
公共艺术以其“公共性、在地性与艺术性”高度统筹的属性,最契合了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发展理念。艺术创造介入到城市的建设中,是城市人文价值的内涵映射,是激发城市公众参与的荣誉感和认同感的有机桥梁。凸显了城市开放与包容的气度,更能提升城市治理智慧的能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公共艺术也是城区、街区和社区温度、色彩、情感和活力的总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调和剂,是一座城市精神重塑的催化剂。
渔阳里广场,上海书*浦区淮海中路号,年
近年来,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各级*府在新一轮城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注重高品质发展。但由于不同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差异,公共艺术的规划较少融入区域性总规。顶层设计不足,在地性特点不突出,城市空间的景观、建筑以及人文活动较少达到相互的相适应与和谐统一,公众创意活动相对单一,共享体系不完善,使之国内各地城市面貌还存有参差不齐的现状。特别是某些地区,*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美”以及创意设计的理解不同,往往在城市空间与街头出现稀奇古怪、令人啼笑皆非的建筑、装置艺术作品与城市景观。这几年被网友热衷“嘲评”的就有“年度最丑陋建筑评奖”等广受吐槽的群众性活动。所以,加强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也是一项关乎考验城市治理水平与亟待提升的城市软实力。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真正的公共艺术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很少认知到公共艺术除了美化城市空间外,还能提振城市人文精神,能培养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区的归属感,更能促进社会和谐治理和人居的幸福指数。
新时代“十四五”规划宏大手笔的开局实施,无论是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或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实施,都为公共艺术放开手脚、施展才华的提供了最佳的“历史机遇”,“艺术让城市更美好”将是充分展现新时代美好生活追求,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好诠释。
*埔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发工程,上海市浦东新区,年
加强公共艺术融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统筹,需着力从顶层设计上给予公共艺术增加话语权。通过公共艺术*策法规制度的设计与制定,为区域化的公共艺术计划实施提供*策性规范与支撑,使之能产出符合在地多方利益而量身定制的参数指标与实施方案,形成居民、*府、艺术家多方合力的民主决策共享机制。可由*府、企业、高校、艺术家和居民代表五方联合组成专业委员会,形成主任轮换制度,对公共艺术性质、类型、投资、申批、实施的管理作出制度性的安排,最大程度体现大多数公众利益的需求。
第二方面,可成立城市公共艺术资料和数据中心,记录与传播城市艺术记忆。
城市公共领域的文脉传承、沿革与变迁形成了珍贵文献积淀,是城市人文要素的重要组成。既有利于公众与游客们对城市人文的热爱与探知,也促进了对城市品格的进一步的认知与认同。运用数字化场景的应用转化,还可将城市记忆的数据共享给市民与大众,推动文旅融合与城市体验的加强。
梅德·洛佩兹,足球场,西班牙沙迦美术馆广场,年
第三方面,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引导美育进入社会课堂,凸显美的价值与美的引领。
丰富市民美育活动,加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联动,建立社会美育课程体系,提升市民“知美、爱美、用美”的能力,增强社会公众高尚情操的塑造,带动城市和谐度与活力度的营造,培养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将城市艺术资源合理引入高校美育教育课堂,激发、唤醒学生对于参与城市建设和文化营造的热情,并将人文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凸显公共艺术专业与城市建设及社区治理的联动,推动公共艺术与创意进社区相关活动,构筑良好的城市基层治理文化生态环境。
艺术,钢铁之都的蝶变——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上海智慧湾国际会议中心,年
最后一点是还需加大国际间合作,引导国际高端艺术人才智库服务于城市新品格塑造。借鉴与对标世界一流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方案与运营经验,引导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机构与国际公共艺术奖项活动进驻城市,开展协同合作,以区域更新与转型为实例研究的对象,推动策略、方法、研究体系的完善,构筑智库专家团,培养本地优秀创作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为区域化城乡治理与新品格塑造,提供艺术参与的全新视角和行动方案,让公共艺术真正能成为参与社会建设,彰显城市能效,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者系上海市*协常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