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传统音乐兖州民歌我们身边的兖州非物
TUhjnbcbe - 2021/11/20 18:34:00
福州白癜风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928102844526366&wfr=spider&for=pc

我们身边的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二)

传统音乐《兖州民歌》

古九州之一的兖州,东临三孔圣地,西毗水泊梁山,北与泰岳相望,南达四湖之滨,自古为“九州要道,齐鲁通衢”,数百年来,一直是鲁西南重要的*治、*事、文化、经济、交通重镇,是一方“人文荟萃之地,商贾云集之埠”。境内,泗河、洸府河穿境而过,滋润着沃野良田,芸芸众生;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接送着八方货物四海来宾。古老的兴隆塔俯瞰着兖州大地,她注视过风云变幻,朝代更迭,更看到了兖州今朝的建设新歌,经济发展。《兖州民歌》便孕育在这方“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的土地上。

古往今来,民歌是人民群众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歌唱,对理想的向往,最简洁的“艺术创作”;她来源于生活,传唱在民间,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下面介绍的《兖州民歌》的几种艺术形式,便具有这一特色。

一、兖州民歌小调

每个地方的民歌,都带有这个地方的语言特点。兖州民歌小调中的方言特色,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后字音较重响亮方面,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似是余韵未尽,但却更令人遐想。人们喜欢吟唱“民歌小调”,或许从侧面反映了兖州人豪爽干练的性格吧。故而,兖州人在吟唱民间小调中委婉哀恻的曲目时,也显得落落大方,既保持了原曲目的思想感情,又绝不拖泥带水,别具韵味。

富有兖州地方特色的民歌小调,演唱内容多为描写自然景观,感叹人生,其中大部分吟唱“乡村爱情”,抒发“情郎情妹”的感情世界。“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散发着乡土气息,播洒在田间地头,集市街巷,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兖州民歌小调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盼郎回家》、《绣荷包》、《四季歌》、《小彩妹十二月》、《鼓打一二更》、《大辫子甩三甩》、《送情郎》、《小寡妇上坟》、《光棍夜游》等。兖州民歌的曲调与各地风格大同小异,歌词内容却不尽相同。譬如,《送情郎》一曲是流传甚远的民歌,全曲分为四段,在兖州地区吟唱第四段时,改唱成“送情郎送到大江北,抬头看见龟驼碑,问一声情郎哥为什么龟驼碑?他那辈子卖烧酒离不开掺凉水!”调侃诙谐,令人逗笑,表达了人们对去权贵的辛酸嘲讽。再如《光棍夜游》一曲,唱词中的“二十七八哩月是月黑头,小小的光棍小小的光棍满呀满街道噢……”风趣幽默,表达了光棍汉形只影单却又自得其乐的乐观精神。

二、秧歌—高跷调与花船调

秧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多在节日喜庆时演出,表演者行进表演,边走边唱,自由奔放,再伴以彩绸、花环等饰物,令人赏心悦目。兖州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除大队人马徒步行进表演外,以“踩高跷”、“摇花船”、“打花棍”的民间艺术来表现,其中“扭秧歌”是其特色。在表演中演唱民间小调,便形成了“高跷调”、“花船调”。

高跷的制作各地大同小异,一般高度在1.2米以下,也有高度达1.5米以上的,非技艺高超身强力壮者莫属。表演者饰演各式神话、历史人物,身披彩妆,手执枪、剑、棍、扇、伞等道具,载歌载舞。高跷的曲调多采用民间歌谣或传统戏曲曲牌;有领唱、群唱、合唱等形式。兖州的高跷调豪迈激越。

花船的制作与各地雷同,竹木扎制成船型,外饰彩绸、花卉,形成“花船”,船内表演者多扮成渔姑或肩背彩带或手提船沿,便于行进表演,船前方则是一“艄公”,执浆引航,艄公与渔姑在行进中对唱表演,演唱内容多为渔家生活场景,也演唱地方民歌或传统戏曲。花船调子自由洒脱,如行云流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劳动号子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为消除疲劳,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宣泄胸中感情,便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劳动号子”。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伴随着悠悠岁月,从远古走到今天,她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歌,是劳动创造历史的迴响,是原生态的时代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少劳动号子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踪迹杳然。将其挖掘整理出来,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因为劳动号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的前辈在那峥嵘岁月里用劳动与智慧书写未来的写照,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决不能任其消亡,湮灭无闻。

幸运的是经过兖州文化工作者的走访调查,在社区村镇,在建设工地,在老人的回忆和吟唱中,一批古老的劳动号子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这批号子中主要包括了“夯号”、“轲辘号”等。

所谓“夯号子”,是旧事人们建房打地基时为夯实地面“打夯”时的鼓劲呐喊声。其声抑扬顿挫,或唱民间曲调,或唱传统戏曲,或触景生情现编现唱,充满动感,令众夯者在强体力劳动中享受欢乐,忘却疲劳。“夯号”起源无可查考,据推测,应当在人类开始夯实地基建筑房屋时,“夯号”便应运而生了。夯分为石硪(分量较轻,一般单人操作)、石夯、铁木夯数种。打夯的人数视夯的重量和建筑规模而定,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夯号喊起,众人扯绳,夯石起落,山摇地动,蔚为壮观。打夯时扶夯者多为领唱人。一人唱,众人合,一句唱后众口“哎~”,大夯随之砸落地面,奠定了喜建新房的坚实基础。

“轲辘号子”是农民摇轲(轱)辘汲水浇地时唱的歌,这支歌或许流传了数千年,直至现代农村普遍施行了抽水机灌溉,轲辘号子最终成为历史的绝唱。据调查,兖州的“轲辘号子”多以“哎嗨哟~”的音调起唱,摇轲辘者随后便高唱戏文,兖州人多唱山东梆子,亦有唱民间小调者,试想,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在赤日炎炎的盛夏时分;在绿野平畴的水井四周,一曲高亢悠扬的轲辘号子迴荡田园,一位农民的歌伴随着清凉的泉水播撒天地,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

图文内容由兖州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提供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音乐兖州民歌我们身边的兖州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