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神一般的喀什地名
TUhjnbcbe - 2021/11/19 14:48:00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gzhuajiang.com/lehuo/26759.html

喀什地名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民族的、语言的、心理的种种传统和习俗都会在地名命名中有所表现,维吾尔语地名同样也为我们展现了丰富而瑰丽的历史文化画卷。

喀什的地名,让初来乍到的人听得云里雾里。那么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代表什么意思呢?其实,说怪不怪,因为,这一类听起来有些奇特的地名,都是有来由的,讲起来也颇有趣味。

地名绝非随机,它承载着文化传承

大家都知道,汉代张骞通西域、班超定西域的历史,是产生于公元前后二百多年中的事情。那时,被称为西域的新疆大地上,存在着所谓“西域三十六国”,每个“国”实际上只是一块、几块的绿洲或草原构成的地方*权,由王室贵族主宰。

西域三十六国的名称,在我国史籍《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现在,南疆的焉耆、轮台、若羌、且未、尉犁、疏勒、莎车、温宿、皮山等县的名称就是沿用汉代那些“城郭国”的国名,如焉耆回族自治县就是古焉耆国的地盘,轮台县就是古轮台国的一部分。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祖先都给他们居住的地方起过名字,所以,新疆许多地名都用的少数民族语音,包含特定的意义。例如,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名用的都是维吾尔语,“塔里木”意思是“田地、种田”,“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喀什噶尔”(即喀什)也是古维吾尔语,意思是“宝玉石集中的地方”。同样,在维吾尔语中,地名“阿克苏”,意思是白水河,“克孜勒苏”,意思是红水河,等等。

汉族人自古就是新疆建设的开拓者,汉语言文字对新疆地名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由于汉族人主要居住在北疆和东疆,这一带不少地方的名称显然是汉族人所起的。带有汉方化的色彩。历史上多少参与开发、建设新疆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守卫边疆的官兵,当他们在丝路古道上艰难跋涉时,会因为在人困马乏、又热又渴中忽然找到一泓清泉或几棵老树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中看到几间土房或一座驿舍而欢喜若狂。于是,就有了“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柳树泉”、“白杨沟”这一类的地名。

地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承载了一定的文化现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名一般都是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甚至反映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

喀什很多乡村的名字都是因所处自然地理环境而命名的维吾尔语地名,比如疏勒县的英尔力克乡维吾尔语为“新水渠”的意思、巴楚县恰尔巴格乡的协依坦库勒村维吾尔语为“魔鬼湖”的意思、岳普湖县色也克乡的塔特勒克布拉克村维吾尔语为“甘甜的泉水”的意思。

喀什地区的乡村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在地名的命名上使用以渠、湖、河流、泉水、沙漠、山脉等词汇,所以有许多地名即是以这些山川湖泊水流为坐标来命名的,它反映了当地维吾尔族世代以来在茫茫红*的大背景中逐水草而居的绿洲文化特点。这些以自然特点而命名的乡村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当地维吾尔族对自然环境的崇拜与依赖。

还有一些地方的名字是因植物种植而命名的。例如位于喀什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因当时种棉面积大,棉花产量多,因此命名为“有棉花的村”。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的阿克托格拉克村,村里生长着大片白色的胡杨,因此取名为“白胡杨村”。植物对绿洲农牧业都产生着重要作用,喀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也受植物的影响,那么有些乡村也根据植物的名字、特点作为地名。

喀什地区以植物命名的乡村绿洲文化比较明显,但具有封闭的特点。同时可以看出新疆喀什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生活在此地的维吾尔族充分认识到生态植被和保护的重要性,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村落与其他绿洲植物联系紧密,有依靠和利用其功能的一面,也有爱护植物、尊重、敬畏绿洲生命的一面。

同时,林木在绿洲文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当地维吾尔族对树崇拜的精神构成与行为构成在绿洲维吾尔人文化形态中的有着一定的定位。那些森林、草木,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资源和生活资料,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体贴和对蓬勃生机的憧憬。

随着喀什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变革。那么以结尾构成的乡村地名,反映出手工业及其它副业生产活动也渗透到农村生活之中,如莎车县的依盖尔其镇意为“做马鞍者”,疏勒县塔尕尔其乡意为“售口袋者”,泽普县图呼其乡意为“旗手”,疏附县乌帕尔乡柯克其村意为“菜农”,叶城县吐古其乡意为“骆驼夫”。

喀什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带有明显的家庭副业的性质,有些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资料的供应大都是就地取材,农村手工业者的生产规模小,制作过程简单,设备简陋,原料易得,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不妨碍农业生产的时间。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喀什维吾尔人民寻找和积累各种生活经验,最终形成农业耕种和园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维吾尔族绿洲农业。

手工业和其他商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跟喀什的绿洲文化所处的大的生态背景分不开。以农耕文明做坚实的基础,此村落又地处“丝绸之路”商道上的优势位置,其民族商业文化就会不断发展。因此,当地的经济生活方式与地方地域特色所融合,从而形成自己具有独特民族性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因为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的经济方式恰恰符合了这种绿洲文化所能提供的各种意义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支撑。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维吾尔语“宝玉石集中的地方”。

疏附(喀什辖县),意思是喀什噶尔老城,又名托克扎克,《西域图志》作托克库尔萨克,《西域同文志》释为“托克,饱也;库尔萨克,大腹也;地丰,于稼人能饱食,故名。”

疏勒(喀什辖县),意为“新城”,疏勒地名来源于突厥语“苏瓦勒”,即“有水”之意,因此地水草丰美,故得此名;也有人认为疏勒是古匈奴语“*色”之意,因喀什周围土壤呈*色而得名。

英吉沙(Yengisar,喀什辖县),维吾尔语亦为“新城”之意。

泽普(喀什辖县),泽普是“泽普勒善”的简称,因泽普河得名,泽普勒善,塔吉克语,意为“*金之河”,河有沙金,故名;泽普又名波斯喀木,是维吾尔语“波斯提坎”的另一种说法,意为“富饶的土地”。

莎车(喀什辖县),维吾尔语称作“叶尔羌”,得名于著名的叶尔羌河,“叶尔”是突厥语“土地”、“羌”是宽广、广阔之意,叶尔羌就是广阔的土地。

叶城(喀什辖县),叶城是“叶尔羌”的简称,和莎车一样得名于叶尔羌河。《西域同文志》释:“回语,地多林木,群鸦巢焉,即所以名其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一般的喀什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