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热点飞速更迭的今天,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条艺术界的大新闻——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将碎纸机事先藏在画框里,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落槌成交的一刻,通过遥控装置毁掉了自己的作品。
当全世界为这位神秘的天才艺术家又一次“离经叛道”之举喝彩的时候,事情却似乎走向了预想的反面:这一意图批判、挑衅艺术市场的行为,最后以一种皆大欢喜的方式收场:班克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藏家则收获了一件足以载入艺术史的作品,(尽管被毁了一半)它的价值因为班克斯的恶作剧不降反升。
班克斯名作《带气球的女孩》拍卖现场
如果将班克斯的这一行为放入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看,或许更能理解它的轰动。在去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一场艺术行业圆桌论坛上,画廊老板、收藏家、艺评人等“圈内人”对于“金融资本化”对艺术市场的侵蚀怨声载道。
金融资本的涌入是否将艺术变成了一门“生意”,艺术品是否正在沦为一种新的投资工具?
《艺术品如何定价》的作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奥拉夫·维尔苏斯看来,市场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而且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购买艺术品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而且是新富阶层解决身份焦虑、标识社会地位、获得一种全球都市精英的身份认同的有效手段。
《艺术品如何定价》脱胎于维尔苏斯的博士论文,上世纪90年代末,他造访了活跃于阿姆斯特丹和纽约的画廊老板,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也收集了大量数据,他想要弄清楚,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西方社会,当代艺术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又是如何被定价的。
通过研究,维尔苏斯发现,价格的故事比单纯的供需关系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为什么一件艺术品可以卖出高价,首先就必须理解价格的象征意义。但同时,价格的多义性也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无章可循、可以漫天要价,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价格起到了一定的规范性作用,它维护了艺术家的尊严、建构了艺术市场的道德。
换言之,艺术市场既不完全遵循资本主义的供需关系原则,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被一小撮势利的艺术品商人、超级明星艺术家和恶俗的富豪收藏家所垄断,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与金钱的张力始终存在,这也是它不断吸引人投入其中的魅力所在。
在《艺术品如何定价》的中文版前言中,维尔苏斯谈到了他最新的研究项目,即对俄罗斯、巴西、印度、中国(“金砖四国”)的新兴艺术市场的比较研究。维尔苏斯认为,年代,中国艺术市场就进入了由外国藏家主导的“原始市场化”阶段,但直到21世纪初,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设施”(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美术馆、双年展等机构和制度)才得到初步发展。
他曾和自己的博士生合作在北京做了十个月的田野调查。他们们采访了很多人,包括艺术品商人、艺术家、收藏家。在北京之外,还在上海、香港进行了田野调查,甚至包括一些致力于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欧美画廊,也做了访问。
维尔苏斯评论中国艺术市场:“拍卖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就像是有钱人的卡拉ok”。拍卖在中国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其他的新兴艺术市场中(例如巴西、印度、俄罗斯),拍卖的作用远远没有这么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尤其是许多新作也会在拍卖行出售,这在欧洲和美国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艺术品的价值是非常不确定的,人们需要一些指标来帮助他们判断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这些指标可以由很多不同的机构来提供,可以是美术馆、画廊、艺术评论家、双年展的策展人,当然也可以是拍卖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艺术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独立的美术馆还很少,艺术评论也很难做到完全独立,画廊就更少了,而且基本上是由外国人运营的。这意味着,构成艺术市场生态的其他“定价手段”(judgementdevices)都处于缺席状态,或者无法正常运转,拍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导型的定价手段。
这几年来,中国的美术馆似乎原来越多,它们大多拥有非常好的馆藏,和非常专业的团队。拍卖当然仍是很重要的,但它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被削弱。
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界的组织形式已经非常同质化了。北京的艺术区和纽约、莫斯科的艺术区已经没有太大区别,画廊的空间也是如此,纯白的墙面、隐藏的价签,全都在复制白立方的模式,我会希望看到一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在采访策展人和艺术品商人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艺术市场还不够“成熟”,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复制欧洲、美国的模式。其实,欧美的模式也不见得就是最佳的模式。
在去年的巴塞尔期间的一个圆桌论坛上的发言,维尔苏斯对于目前艺术界很流行的一个观点,即全球化、金融资本化和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艺术市场,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他认为并没有多少人是出于纯粹的投资目的去购买艺术品的。当然如果你购买了一件艺术品,你肯定会关心它能否保值、升值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在他看来,人们购买艺术品的初衷有很多,除了投资,还有装饰目的、彰显身份的目的等等。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人们在乍富之后通常有一种身份焦虑,当代艺术恰恰能够缓解这种身份焦虑,不仅是这个作品本身,还有随之而来的社交圈,对于藏家来说,去参加艺博会、展览开幕式、晚间拍卖体验是吸引人们购买艺术品的主要原因。
他在巴塞尔的圆桌论坛上还谈到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尽管人们喜欢公开透明,但另一方面,不确定性也是当代艺术最大的魅力之一,这是一个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另类世界。
毫无疑问,艺术市场当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市场,但他倾向于认为,不存在一个唯一的资本主义逻辑。换句话说,资本主义逻辑当然在左右着艺术市场,但它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资本主义逻辑。
对于艺术市场而言,艺术和金钱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艺术是关于激情、原创性以及一种内在的原动力,这显然是与金钱的逻辑相矛盾的。这一张力将艺术市场与其他市场区别开来。比如,当我走在北京艺术区的时候,我可以通过画廊外部建筑的设计去猜测哪些画廊是相对严肃的,所有严肃画廊的外墙几乎都是不透明的,不是开门迎客的,当你走进去的时候需要做一些心理建设,因为它们看起来令人生畏。当你走进去之后,你会发现这些画廊的内部空间和美术馆别无二致。换句话说,一个画廊越是重视艺术的严肃性,它就越难进入,也越不资本主义。这大概源于艺术与金钱之间的张力,我们不喜欢像陈列普通商品一样去陈列艺术。
他还到访北京,参加了以“全球艺术教育”为主题的会议。当人们想到“艺术教育”,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艺术院校、美术馆等机构,但通常人们不会想到,市场也是艺术教育发生的场所之一。
事实上,大量的艺术教育是在市场中完成的,人们可以通过画廊的印刷品,通过拍卖行举办的活动来了解艺术,画廊的经营者、拍卖师都可能扮演艺术教育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不仅是关于艺术本身的,也可以是关于艺术市场中的种种仪式与伦理的,关于这个市场是如何运作的。
(部分图文素材源于网络)
文交联合是通过联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传统文化+IP+实体产业”互动发展的创新型公司。
我们努力借鉴最新的发展模式,让拥有各项资源的文化载体、IP权益及实体企业通过文交联合平台实现共创新、同建设、争发展、多方共赢的创新型合作共同体。以此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非遗文化与当代艺术等IP的转变,实现文化IP带动文化实业的发展与繁荣。
当代“书画价值投资”领航者文交联合,先行提出书画价值的三大态势: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重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