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按:
朱老师是温润如玉的长者,是一位谦谦君子。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中央*校门口的一家书院,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天气非常不好,天空还飘着雪花,那天是受冰雪同学邀请听朱老师的课。那天我坐在教室的后排,对讲课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大记得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朱老师对课程的投入,信手拈来的诗词,漂亮的板书。当然更让我感佩的场景是在课间,书院负责人介绍说朱老师给每一位听课的学生都带了一本他的新书《真水无香》,而且是朱老师亲自背来的,要给大家签名送出,书院负责人说,朱老师执意不肯让书院安排接送,这些书,大概40多本,他是乘坐地铁冒雪背来的。
?
因为老乡加上善缘,后来有幸又几次跟朱老师一起吃饭,每次他都会亲自背着自己的新作来,每次都是不愿麻烦别人安排接送。于我而言,每次跟朱老师在一起都有那种恨自己读书太少的遗憾。有一次吃饭,聊起晚明著名园林家祁彪佳,听朱师动情讲述祁优雅的生命谢幕:在明末清初的时代大背景下,他难抗时代潮流,又怀念故国不再,在他自己亲手打造的寓园,于日落*昏时,安排亲生儿子慢慢放水,自沉于庭院荷花池中。朱老师言:这就是先辈士人风骨,这是何等凄美之死!
?
程冰雪是少年成名的诗人,也是早年财务自由的投资妙手,身边时有高人,这些年又一直潜心读书,文笔自是和她本人人生一样漂亮。冰雪也是有朱老师在必定不会缺席的,她这篇文章写于年前跟朱老师一次吃饭后。自那时起,我和冰雪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邀请朱老师系统但并不死板地给我们及身边喜欢中国传统美学的朋友开一门美学入门课,前几天我们跟朱老师又一次见面谈及此事,朱老师终于答应!但现在难题却摆在了我的面前,怎么组织好这样的课程以不辜负朱老师、让大家受益、让善知识得以传播?
壹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想写一写朱老师,写与老师的两次会面,也写写通过阅读老师十年呕心沥血之作《南画十六观》的一些感受。
上周我去卧佛寺,正巧遇见朱老师。是想象中的风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低调平和中自有一种大家气质。
△作者与朱良志老师合影
朱老师的《南画十六观》文思高蹈,笔下生花,每一篇都意境高远,气象万千,反复品读依然非常享受,这本讲美的书,自身就是美的样子。而朱老师,就和文中常赞的倪云林一样,“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
读朱老师的文字,总感觉与自己隔着一段“灼目的忧伤”;隔着倪云林那首:“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隔着尚未悟透的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得大茶舍门口,朱老师风神疏逸的走来,然后静静地站在卧佛寺的树影里。彼时,一只猫咪在娑罗树下睡得香甜,风卷起大殿檐角的铜铃铮铮作响。古寺名师,老树新茶,耳边隐约响起许巍的《蓝莲花》,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地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恍若置身先生书中“山静日月长”的幽深意境里。
又像朱老师写的“乞儿莲花永不落”,都是无法语会只能拈花一笑的大美好。
贰
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张潮《幽梦影》
第二次见朱老师也是得大茶舍。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和古色古香的中式窗牖,照耀着几位高谈阔论的嘉宾。
朱老师含笑递给我一盘圣女果,看到杯子里绿茶生岑寂的感觉,时光在这一刻瞬间停在了永恒。
这一切似乎都那么亘古淡远:
浓水煎茶,古寺盛树,言笑晏晏,世情梦幻,一时间恍然忘却今夕是何年。
阳光洒落在案几上,几杯香茗,几册诗词,听着贤先法师和朱老师讲佛谈诗,漫漫思路进入了《南画十六观》的精神世界,真切感觉到书中描述的生命的灵性和真实,感悟到一切是一、处处是圆的悦适,这一刻生发出静的大圆满,人性的浮躁回归了生命的本原。
一时间令我想起
“梅花庵里客,端的是吾师”;
想起李白曾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里写: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想起苏轼的
“小舟从此寄,江海任余生”……
叁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这种境界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
朱老师的书,是对平凡生活的礼赞,是对生命次序重建的讴歌,是物欲横流的商业环境里未被污染的一鞠清泉。他在书里,把“对精神永恒性的追求,对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