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生天地年温州市初中生读后感
TUhjnbcbe - 2021/8/25 18:43:00

从到,温州市初中生读后感评比已历经十年寒暑。十年间,来自我市各初中的少年们踊跃参赛,用情感充沛、哲思深刻的优秀习作向我们展示着温州学子读后感创作的无限热情。以读后感评比为载体,着力推进整本书阅读,是温州市语文人持之以恒的追求。

本期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年温州市初中生读后感评比一等奖作品。有小读者将《普希金诗选》反复吟诵,在凝练的诗句中领会达观旷达之境,亦有小读者为《水浒传》中最纯粹的鲁智深倾心,书写自己的水浒英雄梦。且看小读者们如何在书中追寻自己的白月光!

精彩速递

作者

学校

获奖作品

叶开绿

永嘉县实验中学

何妨吟啸且徐行——浅谈《普希金诗选》

杨舒雯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坚守心中的那一方澄清——读《水浒传》有感

Part.01

作者简介

01

大家好,我是叶开绿。我是一个既热爱文学,也对物化生有着浓厚兴趣的永嘉县实验中学学生。对我来说,看书就是适度休息,我爱看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也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哲学思想而着迷。学习之余,我用身心去聆听蛾蝶振翅的轻盈,欣赏鸟儿落在枝桠惊起花如雨落的美丽,如梭罗所言,“沉思默想会变幻出瑰丽的图景,然而,真正的奇迹却在当下的每一刻发生”。

作品呈现

02

《普希金诗选》在我看来曾是一部晦涩枯燥的爱国组诗。然而,今夏我重拾起这本书,终于从浅薄的纸面读出了一颗鲜活跳动的心。那颗心的蓬勃与爆发、沸腾与放荡、忧悒与愤慨、内倾与冥想,都恍若触手可及。

雷声激情荡漾,将窗棂震得乱响,豆大的雨点溅在窗台上,一股带着腥味的湿气扑面而来。我从年读到年,从年读到年;从坚强有力的心灵的忧郁,到无止境的追求,到看透世事人生的旷达……雷雨中,我的情思也随之跌宕起伏,感受一壶酒似的忽浊忽清。

“这儿埋下了普希金;他一生快乐,尽伴着年轻的缪斯、慵懒和爱神……”

年,少年普希金以艺术的眼睛回望自己,没有雪崩时候的喧腾澎湃,没有暴风雨后隐秘雷声的回鸣,甚至没有秋山的红叶繁茂,年轻的生命正如火焰跃动,仿佛永无枯竭。

略带调侃的诗句蕴含着高度自视。“年轻的缪斯”是他性情的射影,富于人情味,是冥想的、内倾的、艺术的。也许,普希金的缪斯是个古希腊少女,既有炫人的美色和直觉的雅致,又有微妙的情调和崇高的单纯,而她的内慧又以更为娴熟的形式所发展和提高了。

“慵懒”,浅淡的、轻薄的、隐晦的……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一生,慵懒的不仅是性情,还有俯仰一世的老成。慵懒的人,经受了时光的浸泡,摆脱得开,除了自我,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无惮于非议,无畏于歧路,即便没有做出好的事,从心眼里也是个好人,心境既多平和,而事业也能成就。

“爱神”,掌握一切情感。若以中国古典来解,不论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放荡豪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万千,还是“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清净超脱,抑或是“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的透彻领悟,或悲离或合欢,都是爱物,爱人,博爱世界。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过:“活着呢,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墓铭里独立的三个词,像是戳破了迷雾,仿佛带着些许懵懂,杂着几分青涩的热血少年,以顽皮的语调为自己写下一首赞歌。

“激情在我胸中燃烧,但又有何益?……为什么上天不给我滔滔雄辩的才能?……我能否在我们的国土上看见开明和自由的美丽曙光终于升起?”

像松脂一样浓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坚固有力。是啊,“为什么”!又“能否”?根据诗末注释,细细品来,围绕诗句的不仅仅有“必须取消农奴制的信心”,还有徘徊徜徉的思绪。“燃烧”的哪止激情?分明是诗人迫切的自由渴求被点燃,猛烈地发出耀眼白光,火星四射——而“又有何益”使燃烧迅速化作灰烬,霎时间阴风穿堂,山寂雨淅,日寒月苦,草短霜白——愤懑悲慨“为什么上天不给我滔滔雄辩的才能”油然而生,恍若在叩问上天。但细细推敲,其实诗人是在责备自己的无能为力,又暗讽亚历山大一世这“有能力”却不作为者——诗末句深沉博厚,忧虑与希冀并存,沮丧与期盼并重,问而不答。一者,或许,诗人仍在苦苦求索;二者,留白,给读者余音绕梁的慨叹。

年,普希金提笔写下了《乡村》。面向自由,执迷追求。同一时期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也都回旋荡漾着自由的元素,从此诗,至彼诗。

“荒远僻野的一角……是在这里,我的日子悄悄流去了……我不再聆听蒙昧世人的窃窃私议……”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写道“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难道生命的消隐也是自由?

或许是。我不知道那时的普希金是否这样想:“因为我有自由,我选择来到这荒远僻野的一角,于是我得以摆脱世俗的束缚,时间对我而言已失去意义——可是田野里可怜的劳动者,我竟还没有赋予你们自由的自由。”

或许,我们全都是追求自由的飞鸟。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在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和错位中,渴望飞走,渴望换种新的活法,渴望地理的改变能唤醒内心死去的东西,渴望一场烂漫的邂逅,渴望问候一棵叫不上名字的树。

在神话典籍里——“自由”是一只妩媚的寂寞太久的狐。

普希金是如何表达这自由的呼声的?我素来不喜*治诗,觉得文学和改革是连不到一块儿的,而独这首《乡村》给我不一样的感觉,那是一种非言语所能形容的丰满、完整、匀称。屠格涅夫笔下俄罗斯一望无垠的单调草原,永远灰色的天空,悒郁的乡村,在诗人笔下是“广阔的绿野,洋溢着禾堆的清香”,“谷场冒着轻烟,半空旋转着磨坊的风车”,“到处是劳作和富裕的景象”……

我比较了《乡村》与中国近代冰心、顾城二人的诗,风格迥异,同样写花:

“我爱这一座花园,幽深,清凉,各样的野花开遍。”——普希金《乡村》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

“有朵晚秋的小花,因温暖而变得枯*,在火焰逝去的地方,用双手捧着灰烬。”——顾城

乍一看,似乎后者的诗更唯美细腻,但通读全诗,发现《乡村》有迷人的美和优雅,一种耀目的光彩和温和的润泽,它有丰富的音乐、语言和和谐的声韵,它充满了柔情,充满了创造的想象及诗的表现的喜悦。

而冰、顾二人的诗恰像是一种弄甜了、带有金皮的药丸。虽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的诗只是美丽情感和崇高思想的一种词藻华丽的表现,但确实算不上是真实的、富于灵感的、创造性的诗。

别林斯基说:“曾被过去的诗人看作卑下的东西,普希金认为是高贵的;曾被他们认为散文的,到普希金手里成了诗了。”普希金被世人尊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也许,其秘密就在于他孕育的“真情”。

“我们的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天空上浮云层层,只在近地面的林木上,投下隐隐的一抹青光。在校园小径上踽踽独行,清寒冷寂的小路,渺无人影。虽说还未到*昏,所见却尽是砂石枯草,似乎皆已涵濡润泽。枯枝蔽叶,*叶静静地纷纷垂下。路两旁散发出绿苔、落叶和湿土的气息,又潮又冷。前面雾霭霏微的死水,听不得一点水声。莫名的疲劳和倦怠,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有一种语塞的凄寒。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自知地吟哦而出……

窗外夜色如黑絮,似乎要扑到心坎里,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绵密排布的矮屋子从脚下一直延伸到海天微茫之处似的,黑压压的,如水银泻地般逼迫着我的每一寸肌肤。一粒粒深*色火,是各家各户的照明灯,晃眼眩目。我仿佛听得见自己的心音,四远还有无量的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我则一饮而尽。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自知地吟哦而出……

我不知道那些时候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只知道这是很能给我宽慰的罢了。

我也不知道年的普希金写此诗时,是否有与我一样的心情。根据注释,那时他正被软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而他却被迫与世隔绝。孤寂之中,邻近庄园的女友E.H.渥尔夫给他带来了慰藉,此诗就是为她写的。或许普希金也曾借此诗与自己幽禁的生活和解,但他必定不会想到,百年后,此诗竟成了天下失意人的驿亭。

日复一日,我们时刻活在悲哀的现实中,未来也永远不会到来。而普希金却说一切都是“暂时”“转瞬即逝”的,给我一种“困境不久,光明可待”的精神力量。回忆过往,留下还有些什么?在仓促的时间里,曾经遇见的许多人和事,皆被缓慢遗忘。那散淡的记忆,飘忽的世事,以及远去的情思,无论带着忧郁的感伤,还是无言的惆怅,也只其从容和可爱难消明灭。一个与生活和解的人,看世间万物皆可爱。席勒也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不同:姗姗来迟的乃是未来,急如飞矢的乃是现在,过去却永远静止不动。”

选择与残酷的世界和解。车马很慢,岁月漫长,清澈的蓝天云卷云舒,不曾逗留一丝犹豫。花全开了,后来就很孤独,不善孤傲,企盼高山流水。山路漫漫,花开半世,单寻一朵,望而却步。绝望轻而易举,挚爱举步维艰。但只要记住:如果我是一朵花,春天就会离我而去,如果我是春天,花永远都在。

选择与身边的人与事和解。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你我都一样。整个天空不会只出现一朵云,整个大地不会只剩下一个你。哪怕是狼也要群聚而活,渺小的我们在这个芸芸众生的世界,最无法寂静地一个人生活。所以,不选择逃避,不极端处事,试着悦纳,试着接受,这才是真实的处世原则。若是任性妄为,掺着年少的肆意,依偎着书生的情怀,选择孤独,那将是迷茫而浑浊的梦。

选择与自己和解。生活中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明知“风淡云轻了无痕”,非要让云停滞,让风留痕,与天相悖,最后会落得个全盘皆输。跟随自己的内心,不必在世俗的评价目光和自己的评价标准里挣扎,不必徘徊犹豫,不必畏首畏尾,不必担心后路,相信自己一意孤行的坚定意志。

最后,选择与日子和解。在日子里一直走下去,可能会觉得生活很简单——一树花谢了,而后又另一树花开。花开了,是喜悦的;花落了,是释然的。也许花朵落下或留在树上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花开花落,生命轮回。人也罢,草木也罢,都有自己存在的使命,或大或小,或伟大,或卑微,都有存在的理由。若是恰好逢上一树花开的时节,一把折扇、一壶清酒,再学几分诗人的仙风道骨和遗世独立,吟诗一二,也颇显风流。

这简单毕竟是所有哲思的源头。

“天空笼罩着一层轻纱似的幽暗,还有那稀见的阳光,寒霜初落:苍迈的冬天远远地送来了恫吓……”

我以为,自然写得好的作家不少。如梭罗、山部赤人、中国的王维……都是自然文学的巨人,为何普希金在年写的的《秋》能如此使人动容?我翻看了他其他几篇著名的自然诗: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还有枞树枝子透过白霜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冬天的早晨》

“透过一层轻纱似的薄雾,月亮洒下了它的幽光,它凄清地照着一片林木,照在林边荒凉的野地上。”——《冬天的道路》

发现:1.描绘对象无非是自然中常见的东西:天、日、霜、雪、树、河、雾、月、地。不是什么深刻的、罕见的、乍现的,却是朴素的、无处不在的,惊人地忠实于俄罗斯特有的北国风光。不像一些作家到意大利去找美丽的自然景物:美丽的景色就在他手边。

2.描绘方式只是刻画,而没有冥想,没有深入自然秘密的语言。如两处写到霜:“寒霜初落”“枞树枝子透过白霜泛出绿色”都是以白描式的手法写实景实境,带给人以美感,而不加以想象、联想或寄托某种哲理。最具对比性的就是鲁迅《秋夜》里的“它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这里的繁霜借喻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势力,极具深意。

3.只刻画而不冥想是否显得单薄?反复咀嚼,反倒觉得是灿烂豪华的。读《秋》,我仿佛看到了凋谢中的忧郁、甜蜜中的诗情、寒冷中的蓬勃、明媚中的静谧、香消玉殒中的疼爱和炉火通明中的思索。灰色的天空晦暗着、缄默着,张开恍然透明而又苍白的帐幔,笼罩起蜿蜒消失在遥远地平线上的原野。在这灰暗的天际,偶或太阳驱散了薄雾,漏下一星半点的金光。秋的萧索中,俨然有寒霜晶莹地附在枝子上,瑟瑟地抖颤。倏的落了点小雪儿,刮起北边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随即又止住了……

普希金笔下,自然是一副生动的图画,充满了沉默的、然而是难言的美。

“它航行着,可是往哪里去呢?……”

这是《普希金诗选》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普希金在《秋》中这样收尾。我也该结束了。

诗章像一只船,鼓满了风,冲破波浪,走上航程,然而它仍在寻找方向,普希金也仍在寻找方向。其实我也一样。面对束缚,我曾经逃走,尽力地走,然而,往哪儿去?大家都循规蹈矩,既不嚣张,也不浮动,一心向着“正路”前进了,我往哪里去呢?

我不知道。

那么,还是继续走在原先的路上,与生活和解吧。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何妨吟啸且徐行。

指导师评语

03

读着叶开绿的文字,感觉置身宁静的煦阳下,没有喧哗,没有芜杂,只有思考慢慢翻页的声响。

一颗年轻的心,穿过时代,跨过地域,越过年龄,郑重地聆听普希金的声音,从看似浅显的纸面中探索其对自我、自由、纯粹的热烈追寻。

以时间为轴线,以诗作为原点,交织以时局背景,以生活通悟,聚引神话典籍、古典诗词、别林斯基、哈姆雷特等交叠的人生感慨。从通俗的诗句触碰诗人心路的起落,与之一起沸腾,一起忧悒,一起旷达。可以说,她在解读普希金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自己、对生活的深入解读,提前对世事人生做了一次通览。

宁静,与真挚,与质朴,与丰富,与深刻,一起沉淀成这篇读后感在我心中的样貌,也沉淀成叶开绿在我心中的样貌!

(永嘉县实验中学毛淑华)

Part.02

作者简介

01

大家好,我是杨舒雯,来自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我有一个怪癖,那就是常喜欢望着窗外发呆,要说想些什么,每天上的课、看的书都是我的遐想素材。有时我的思绪像是孙悟空,一会儿漫步于纽约街头,一会儿驻足于埃菲尔铁塔,有时我的思绪又像一只白鲸,独爱那一片辽阔的海域,将自己泡在一段令我痴迷的文字中,迟迟不肯动身。总有些人说我的文字故作深沉,枯燥乏味,您可别有什么误会,我本人可是充满活力的元气少女,那些文字只是我在海边拾到的贝壳罢了。

作品呈现

02

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金

——题记

我常幻想,《水浒传》交错构建起一个侠义江湖,不必说有显赫名声之“义”,也有惺惺相惜之“义”,不仅有手足情深之“义”,还有知恩图报之“义”。这些激荡着热血的侠义之情与好汉们的才干谋略无不让我为之倾心。但,施耐庵似笑非笑,费尽心思搭建出的世界真的如此吗?一切似乎都在,重构。

归处是一片雾,直到我寻到了那一抹光点。

人生若只如初见

多年以后,面对透过六合寺窗棂的月光,鲁智深或许会想起第一次遇见林冲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天应该是个周末,东京汴梁城里熙熙攘攘,踏青逛街,烧香还愿,一片繁闹。

三月末,天气开始热起来,鲁智深叫人在槐树下铺了芦席,杀翻一口猪,一腔羊,与一众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口吃肉。吃得正浓时,有小厮闹着要看大师傅演练器械,好叫众人长长眼界。

鲁智深来了兴致,便去房内取了五尺长六十斤的浑铁禅杖,飕飕舞将起来,身形灵动,上下翻飞。春风拂过那矫健的身姿,正使得活泛,却听见墙外一路人喊道,“端的使得好”!

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

两人只一打眼,灵*对视,便互相深深吸引。人生若只如初见,没想到这一眼,就望到了命运的深处。

于是乎,一个“折叠纸西川扇”“轻纱抓角儿头巾”“双搭尾龟背银带”气宇轩昂的公子和“直衫脱了”“酒过三巡”的醉僧结为了兄弟。他们因缘结义,交的是情,讲的是义,更是印证了“无需考虑家世背景,但讲求志趣相投”的单纯又美好的结义关系。

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少年意气。

但施耐庵向我展现的,却更多都是李逵与宋江这种死心塌地的兄弟情谊。

忆起李逵与宋江初见那天,宋江饮酒正就当深处,没料被楼下的喧闹所扰了雅兴,但见: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

宋江为李逵惊人的骠勇外貌所吸引,从而激发起他与李逵结为义兄弟的想法;而李逵则是折服于宋江“仗义疏财”的好汉气概,恰好宋江又解其燃眉之急,由此更加坚定了认宋江为兄的决心。一是为外貌而钦慕,一是为有利可图,宋江与李逵在“结义”关系中各取所需,达成互惠互利的“兄弟关系”,而非因彼此的内在与品格相互吸引,这便不如林冲与鲁智深之间的情谊来得高尚。但在《水浒传》后续情节中,宋江与李逵因“结义”而产生的羁绊却是最为稳固的,这让我不禁深思,水浒传“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结义究竟是一场稳赚不亏的投资?

肝胆相照显忠义

华服之下,是深陷*治漩涡不得抽身,衣着褴褛,却有傲视人间之姿态。

“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这是鲁智深听闻林冲娘子受气后所说的话。面对不公,林冲的逆来顺受与鲁智深“洒家怕他甚鸟”,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也是鲁智深对于刚刚建立起的“结义”关系所敞露的真心,可见他的率性。相比鲁智深,林冲虽有“豹子头”英勇之姿,却因身居官位,在面对强权时委曲求全,好身手全无用武之地;而鲁智深却早已奔波于江湖,超脱于官僚体制,将官府啐遍,对于林冲的隐忍颇有些恨其不争。但我认为,他这种举动也是“忠”,不同于宋江对昏庸腐朽的朝廷的愚忠,他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愿意为了兄弟冲破世俗的囚牢,也愿意为了兄弟的一时软弱,压制自己的一任性情。

于是我的脑海浮现了这样的画面: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那一刻直击心脏。

我深深地被这种江湖侠义所感动,鲁智深对林冲一路相护,在野猪林及时出手相助,均是出人意料的义举。鲁智深风餐露宿,只求护得兄弟一路平安,并不为半点好处。我并不认为这是鲁智深的单方面付出,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林冲因互相欣赏而生的情谊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层面,更是对结义兄弟生命的维护与珍视。此时“结义”关系已经超越了它的原始意义,就鲁智深一方而言,其精神品质已上升至“仁义”与“道义”的高度。至少这是我心目中“与人忠,为人义”的忠义。

我翻开书,将自己浸入施耐庵所构建起的水浒江湖,颤抖着,沉醉着。

想起李逵营救宋江的模样,常有人感叹他们情谊之深。但静下心来,这种义气真的可贵吗?伴随着杀戮与暴力,让李逵救宋江的义举好似变成了他放纵暴力冲动的借口。但值得讨论的是,在同一回中,李逵对宋江的忠诚竟能直接抑止他不受他人控制的杀戮欲望:宋江道:“你且来,先和我哥哥头领相见。”李逵听了,丢了双斧,望着晁盖跪了一跪,说道:“大哥,休怪铁牛粗卤。”

李逵此刻明明杀得兴起,却给义兄宋江一句话轻松化解。有人说这是李逵对宋江的忠诚与服从已然凌驾于自身欲望之上,代表着他们之间的“结义”关系逐渐趋于稳定。但我却认为恰恰相反,此刻宋江与李逵已经不是结义的兄弟,李逵对宋江已然呈现出“下”对“上”的敬;“奴”对“主”的忠。而这一忠却正是封建等级制度培育出来的、影响整个民族性格形成的“愚忠”观念。

我在思考,水浒传想给我们展现的究竟是怎样的一副“忠义”面貌,李贽曾高度赞扬水浒英雄的“忠义”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深渊。

愿寻那方桃花源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最后一条路,就叫做水泊梁山。

梁山容纳的,不是英雄,而是那些自称好汉的江湖人,他们崇尚的不是正义,而是血性,是义气,是快意恩仇。他们有的是如武松一般当法律无法捍卫正义时,被逼得跳去做强盗;有的像是林冲一般被社会逼迫而不得不落草的良民;还有像秦明一般被江湖逼到江湖中的受害者……

水浒如实地写出了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另一股恶势力:黑道。它没有简单地将梁山好汉与朝廷写成善恶二元的对立,而是极其细致地描绘出一个与表社会同样复杂而丑陋的社会。

在这迷雾中的光点,是鲁智深,为不相识的金氏父女,他抛弃官位和人的正常生活;为了不相识的刘太公父女,挺身而出与杀人放火的强盗搏斗;为了救朋友林冲连和尚也做不了了,最后不能不走上与社会对抗的道路,上了二龙山。鲁智深的堕入江湖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选择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发展,这是他与其他梁山人不同的地方。他被逼上梁山,是丧失了正义的社会,逼得人们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夺取人们主持正义的权利。谁想为他人伸张正义就要受到*府的打压,就不得不站在*府的对立面去。

对于鲁智深这样超脱于官僚体制,欲要将官府啐遍的人来说,梁山也曾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可是梁山真的是桃花源吗?这又有点儿像是桃花源。外边的世界纷杂烦乱,那儿的人们怡然自乐。梁山好汉们在外边打打杀杀,在内部却是忠义亲善。在陶渊明笔下,渔人迷茫之后,那儿留下了一个桃源县让人寄托美丽幻想。相似的梁山好汉作为一个整体支离破碎之后,梁山泊还在郓城县,心没有死的李逵还惦记着昔日的“快活”就像渔人惦记桃花源的美好。只不过,这个理想并不能照进现实,就像孟尝君田文死了,他的那个薛国也随之灭亡了一样,宋江接受了招安,梁山这个王国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当这个理想之国和现实的“上国”发生冲突的时候,它除了接受招安,并没有其他出路供其选择。就像武陵太守再也找不到渔人的标记一样,梁山注定是一个不能完满的乌托邦。

不仅如此,梁山呈现在你我眼前的,是一幅无法用传统的理性方法解释的惊异的现实图景:剥人的残酷手段、淋漓尽致的食人情节……

梁山这帮人有的是天生凶恶,有的是被逼无奈,总之,什么都干,就是不怎么干好事。事实上,水浒中的普通百姓不但受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欺压,还受到那些打着替天行道旗帜的所谓“义士”的残酷对待:周通、王英强抢民女,燕顺、孙二娘好吃人肉,穆家兄弟横行乡里,李逵滥杀无辜。梁山好汉们的行径带有一定的不分好歹、滥杀无辜的匪气,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强盗无异。

但施耐庵,永远用正面的肯定的语气,津津乐道好汉们的野蛮行为。

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讨伐了梁山好汉的强盗行为,他说:“‘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传》,说的是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鲁迅的观点令人深思。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做强盗也可以说是受尽压迫后的“人性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具有一定的正义性的。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同情而讳言他们的强盗本质。客观地说,正如鲁迅而言,他们无非是一群“‘替天行道’的强盗”罢了。

而这里最缺少强盗素养的,是鲁智深。在江湖上,他做了靠打劫为生的强盗,他从事这个职业,不像其他从业者那样心安理得。他对这个职业的操作手段“打”“抢”“杀”是有心理障碍的,尽管他的武功惊人。

鲁智深在桃花山向李忠、周通告别时,李周下山打劫客商为他送行。鲁智深内心的想法是:“这两个人好生悭吝。见放着有许多金银,却不送与俺,直等他去打劫得别人的,送与洒家。”他认为打劫是“苦别人”,是“把官路当人情”。再看一回中鲁智深十分饥饿时,在瓦罐寺找老和尚要粥吃,和尚说没有,后来他发现了粥,就责备他们:“你这几个老和尚没道理!只说三日没吃饭,如今见煮一锅粥。出家人何故说谎?”智深肚饥,于是不顾老僧,端起锅就喝。“那几个老和尚都来抢粥吃。才吃几口,被智深一推一交,倒的倒了,走的走了。智深却把手来捧那粥吃。才吃几口,那老和尚道:‘我等端的三日没饭吃。却才去村里抄化得这些粟米,胡乱熬些粥吃,你又吃我们的。’智深吃五七口,听得了这话,便撇了不吃。”这说明即使在极其饥饿的条件下鲁智深都不能心安理得地去抢,去打人、杀人,反而有些惭愧地放下了粥锅。这种素质的人是当不了强盗的,他怎能与那些整天想着“大块吃肉,大碗吃酒”“论秤分金银,整套穿衣服”的好汉相比呢?因此不论在二龙山还是在梁山泊,鲁智深都是个异类。

当梁山面临招不招安这一问题时,李逵等人反对招安,是因为他们对梁山泊这个小团体的依附,离开了它,便不知道如何生存、生活。鲁智深不同,他对梁山是厌倦的。“宋三郎”不是“奇男子”;弟兄聚义,坐地分赃也不是他向往的。这些都是与他的性情不相容的。所以梁山既然不是他的桃花源,那不如就此散了,各寻各的出路。我想这正是鲁智深在灵*深处找寻自我的楔子。

今日方知我是我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在杭州六合寺,鲁智深终于回归了本性,他从最初的喝佛骂祖,到梁山后看淡生死,最后在六合寺圆寂顿悟了本性,换一种角度,我认为这是他从追寻快乐的本我,到遵循现实的自我,最后实现超我的一个过程。这不仅是水浒传中大圆满的人物,也是施耐庵留给自己的*粱一梦。

正如周作人说:“他(鲁达)是一个纯乎赤子之心的人,一生好打不平,都是事不干己的,对女人毫无兴趣,却为他们一再闹岀事来。”他又喝酒吃肉,置佛家戒律教条于脑后,“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内佛外俗,达到了人性与佛性的高度统一。他为《水浒传》的读者提供了一种人生境界,使他们能在自身的生命历程中发现生命本身业已存在的光彩和生气,并指引他们为此而探索不止。

他是为了他人的,是一任性情的,是富有善心的,他称得上水浒中唯一的侠客,也是唯一成佛之人。他是我在水浒传所构建的这一滩浑水中寻得的光点,不仅守住了他心中的那一方澄清,也守住了《水浒传》的白月光。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金。

迷雾散去,而那光点却沉入月色。

指导师评语

03

《真正的侠客——水浒英雄鲁智深》,这是杨舒雯同学在班级“水浒大讲坛”主题分享中的题目。“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她用鲁智深死前的一句偈语作为本次论坛的结语。她说:“读着读着,终于读懂了金圣叹对鲁智深的评语(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而今,再听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听到那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满是感动。”

难以想象,一个文弱秀气的女孩子对水浒英雄鲁智深有这样的见地。很真实的是,关于这本书,为师者的我是不如她的理解和智慧。于是,我想出相互成全的一计,相约一起再翻阅《水浒传》,一起共读鲁智深,鼓励她将碎片化的思考,形成有逻辑性、专题化、深度的文字表达。再次的阅读过程中,她将鲁智深的“为了他人的和尚”“一任性情的和尚”“缺少做强盗素质的和尚”“性情的回归”等话题进一步做了人性本源的关联和辨析。我知道:她会热衷于寻找一个个听众,让鲁智深的侠客故事得以言说;她会痴迷于发现一本本水浒评书,去印证提炼水浒人物的各种观点。慢慢地,这篇看似长篇的读后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自由地思考,快乐地表达,也许这就是阅读最美的姿态。

千古文人侠客梦,这是一个女生的水浒英雄梦,书写者是那个自我介绍中让我们不要忘了她充满活力的元气少女——杨舒雯。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温兴标)

拜读了两位少年的读后感,小编收获颇丰呢!相信亲爱的小读者们也一定意犹未尽。更多读后感获奖作品可戳链接:

学生天地

《我们读世界》尝鲜试读

学生天地

年温州市初中生读后感评比优秀作品展示

小编有约

“温州市初中语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生天地年温州市初中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