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网名沙舟,现居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少时在伊旗乡村放牛牧羊边耕边读,72年中学毕业;73年上山下乡,75年在达旗参加工作,先后在人民公社、旗团委任职;83年脱产到伊克昭盟教育学院学习;85年毕业后借调到伊盟电台当记者;86年调入达旗人民*府办公室,先后任综合秘书、常务、*务副主任;93年下海经商,先后任过企业的总经理、集团公司的部长、副总经理、*委书记等职。
无论从*经商,常埋首于案牍之间,已至龙钟老态,依然坚持“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传递人性的真善美丑”。现任达拉特旗*协文史专员、某公司总经理。
我和王三耀共事多年,曾在他创办的内蒙古东源投资集团供职,一起见证了东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因此,对老板对东源比较熟悉。王三耀是个农民子弟,他的家乡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高头窑的一个山沟沟里。高中毕业后,他从大山走来,一路走到了内蒙古民营企业的塔尖。他用十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大型的企业集团,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然后急流勇退,由儿子王靖全面接管。他创办的内蒙古东源投资集团,进入内蒙古民营企业强,现在总资产70亿,年产值10多亿。一天,王老板托人给我送来一本书稿,书名叫《岁月》,此书是写给他父母亲的。起初,我在想,农民有什么可写的?身上有多少亮点?可看了此书,一个个活生生的当代农民形象浮现眼前,那么可亲可敬。一口气读完,掩卷长思:一是觉得很有价值。书中的人物二老虎、李美女是王三耀的父母,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他们生活的地方叫劳场湾,典型的鄂尔多斯山乡圪崂。读了以后,想想也是,中国是农业大国,十四亿人口多为农民,正因为他们是“大多数”,往往被忽略。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理应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敬重。王三耀的大孝有口皆碑,这次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因此,为农民写书,给父母立传,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二是觉得挺亲近。我看过不少人物传记,因为那些人物太过高大上,离我们很远,一点也没有亲切感。书中的二老虎、李美女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物,就是我们的前辈,包括书中提及的其他人物,在我们身边有千千万,讲述的也是我们老百姓的故事,读起来就像是在叙述自己的家事。我也是放牛娃出身,在毗邻二老虎、李美女生活的“梁外”地区工作过几年,我的祖辈也是生活在二老虎、李美女那样的环境当中。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书里还写了劳场湾那么多的人和事,有血有肉有感情,谁看了都觉得亲近。三是觉得特真实。《岁月》是一部人物散记,形散而神不散,围绕二老虎夫妇这条主线,记述的是王氏家族的往事。读后感觉人物所有的经历,就是我们身边所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没有一点掺假,没有一点虚构。人物散记也是传记,就是写人,写人就怕写假,更怕写大。尤其是此书,是当地名人为自己父母立传,要是虚假了,夸大了,变了形,走了样,就会有失真实,被人诟病。散记属于文学作品,属于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必须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即使虚构的艺术作品,也要务求真实,这是艺术的生命力。如路遥《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群平凡的艺术形象,谁看了都觉得真实,好像就是在讲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岁月》也是如此。四是觉得很顺畅。此书不算短,二十多万字。可越看越想看,越读越愿读。我不是为了写这个“序”,而是看上了瘾。怎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作者写得环环相扣,旁征博引,有史有论,没废话,不啰嗦,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人物对话,跟其他作品不一样,用的尽是些方言土语、土得掉渣,就像一群老爷们凑在一块拉家常侃大山,自然流畅。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岁月》做到了。只要是内蒙古西部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鄂尔多斯人”,或者是“梁外人”。人物对话也很出彩,譬如“语重心长劝舅舅”:“大舅呀,你是见过世面的人,过得桥比外甥走的路也长,我说的话你仔细的琢磨琢磨,说对了你听,说错了你就当耳旁风……”这些话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劝人话,听起来很亲切,也很有说服力。能说出这些话的人都是吹情说理,说大事了小事的一些能人。通过这些话语,二老虎的人物性格一目了然。还譬如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和歇后语的运用:“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人走了好追,话走了难撵”等等。民间的方言俗语,朴实、简练、清晰。与读者一下就拉近了距离,为文章增色添彩。五是觉得内容很丰富。本书记叙的是二老虎夫妇的家事。但作者独具匠心把家事与国事或地区发生的一些大事联系起来,把人和事放到一个大背景大环境之下描述,从而把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人物的命运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让读者能了解到鄂尔多斯地区、甚至全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土改合作化、大跃进吃食堂、十年内乱以及达拉特旗“7.21”洪涝灾害等等,如地方的一部“大事记”。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鄂尔多斯地区的民俗民风,礼仪习俗,在本书也有部分展现。如婚丧嫁娶,家家户户都会遇到,大家都是这么办,但是很少有人能把这些礼仪习俗完整地叙述下来,能完整记下来的人更少。所以它又是一部“地方百科”,非遗集萃。“鄂尔多斯婚礼”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觉得只讲蒙古族婚礼是不完整的,其实鄂尔多斯的汉族婚礼也很有讲究。还如,晋陕汉民“走西口”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后,在共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融合而产生的“二人台”、“漫瀚调”等艺术形式,很有价值。但现在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