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张承龙(以下简称:张),《艺术品投资》杂志记者。
答:孙强(以下简称:孙),艺术策展人。
张:能介绍下您新策划的展览吗?
孙:这个展览准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一直以来都对新的艺术特别是创新的艺术家感兴趣。以前我们总喜欢说十年一代人,现在感觉不是十年的概念,三五年就是一代,我想现在再做一个挖掘和梳理,把一些有意思的绘画带给大家。
现在年轻人的生存环境与过去不太一样,现在艺术高度的市场化,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大量的资源集中在极少数的艺术家身上,使得这个市场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局部的繁荣,这跟许多艺术家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没有关系。
张:您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
孙:我喜欢走访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家面对面聊天是太有意思的事情。至于选择的标准很简单,我作为策展人,我有自己的眼光,首先考量的是他们在绘画的实验和创造力上面有没有往前走的可能性;最重要一点是看艺术家有没有只属于他本人的那种独特性。
张:这次艺术家作品整体上看和之前传统艺术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孙:当年做传统书画展的时候,我是有针对性的。那时候正好是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市场的降温与调整,当时批判性的声音很多。很多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二三十年的发展是笼罩在西方阴影下的,甚至认为西方的话语权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全世界的发展。
这让许多人对先前的当代系统产生了怀疑,这个怀疑不仅仅来自批评界,也来自艺术家自身,他们创作的时候会重新考虑是不是一定要强调自己中国的身份,是不是一定要是中国社会的特定题材。
《仁青寻觉—目光所及》展览的艺术家徐开君,在我看来是这以后中国新一代更为自信的艺术家,他们更加自由的表达艺术,作品更加回归艺术本体。
徐开君作品我认为绘画在今天真正的价值不是我们双眼之中的世界给你带来多少创作的冲动或是再现,而是艺术家通过绘画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一个新的景观。
绘画是特别传统的语言,图像本身所蕴含的力量是很重要的。这两年我对于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察来看,他们的作品中有非常强的能力和表述。
市场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
张:您刚刚提到最近几年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快,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孙:因为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方式变了。
以前我们接收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来源于读书,当电视、电影,互联网信息社会被打开的时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速度比以前快,而且是和全球同步。在这个基础上,任何相关事物的变化速度都会加快。一般由普通民众都知道的有名的艺术家或一线艺术家来组成的展览会很成功。不过这样的展览?虽然对此各有各的看法,但我认为走在方便的老路还不如以新颖的热点创造新的亮点,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去做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还不如去做那些艰难的事。哪怕它很艰难并且看来是件小事,但却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要继续做下去,这将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并会使那些不为人知的艺术家慢慢引起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