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怎么形成的?什么因素影响艺术品的价值?投资一件艺术品会不会回本?巴黎第五大学西尔维·贝福利杰教授的课程《艺术市场》,将为我们回答关于艺术品市场与投资的这些关键问题。
西尔维·贝福利杰(SylviePflieger),巴黎第五大学-笛卡尔大学教授、索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
市场是交换物品的地方,每一个物品价格都是供给与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供需达到平衡,这一交汇点对应的,便是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这个均衡价格在短期和长期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短期上,我们认为供给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产量是固定的,生产者有固定数量的产品,而价格通常受到需求以及对消费者的实用性影响。
相反的,中长期来看,供给能对消费者需求作出反应,如果需求过多则要增加供给,比如进行新的投资,而价格水平则由为满足需求而花费的生产成本所决定。长期的均衡价格与生产成本趋同。而短期的均衡价格由消费者对商品的稀缺性判断所决定。
供需曲线
艺术市场也有供给与需求,但情况更加复杂。例如价格的决定因素,艺术市场在这方面便是一个特例,事实上,该市场的短期价格由制作成本决定。为什么?因为我们信息不足,无法知道哪个艺术家的哪件作品会畅销,因此,唯一的确定因素是制作成本。其中包含材料成本以及时间成本。
然而,中长期价格开始受到稀缺性的影响,这也与艺术家的名气有关。这时的价格除了纯粹的美学价值,还受媒体知名度的影响。而媒体知名度便取决于作者的名望程度。这一点便是一般市场与艺术市场的第一个区别。
艺术市场的基本概念
首先要知道的是,艺术市场与艺术家身份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艺术市场的存在前提是有艺术品供给,也就是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是一种相对独立自主的生产活动,这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以文艺复兴为例,我在这里想引用一下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Baxandall)的著作,《十五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该著作提到,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是具有优秀技术的工匠,不存在所谓的随性艺术创作,艺术家按照订单制作作品,王公贵族、教会及名流则为了丰富他们的城堡及教堂,去订制艺术作品。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
这类艺术作品订单内容常常非常细致具体,巴克森德尔指出,这类型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宗教内涵,因为当时宗教的影响力巨大,比如客户指定要一件能够代表圣经里某场景中某人的作品,而且作品应使用深海蓝色,而且也不是随便哪一种深海蓝,而是价值多少多少弗罗林金币的深海蓝色,这些细节都会用当时的货币单位来加以量化,有的订单还会规定作品要使用金箔,所有细节都是安排好的,订单成立后,出资者还会规定,将为这一作品向艺术家支付多少弗罗林金币,然后这件作品将会为出资者所有。
拉斐尔,《金翅雀的圣母》
除此之外,订单内容还包含售后服务,因为日后如果作品受损,客户有权要求艺术家前来修复作品。这就像我前面介绍过的那样,当时作品的定价为一个短期的价格,完全依据制作的成本而定,如果作品使用了比较费钱的技术,或是许多*金,或者是某种昂贵的颜料,这都会提高作品的价格。
在文艺复兴之后,法国建立了名为学院系统的主导体系,这个学院系统意味着规定的存在,而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艺术工匠,因为他们必须要遵守学院系统立下的规定。学院系统直到19世纪末都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印象派是最初几个反学院系统的运动之一,也就是说,直到19世纪末,或者说19世纪后半,才有画家们不愿意再使用学院系统规定的透视法、笔触描绘人物。当时决定作品价格的主要是绘画技术,但是画家想要表达更私人的东西,也想在室外创作。印象派画家就跳出了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传统框架。
学院系统的第一个反应,是排斥这些不守常规的画家,于是其中一些艺术家组成了团体,并参加了有名的“落选者沙龙”,遭到当时学院派主流拒绝的画家,决定要举行这种外围平行沙龙来展示其作品,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当有一些艺术家想要摆脱学院派的标签时,艺术市场才真正开始兴起。在此之前,市场时不存在的,因为艺术家只是接到订单以后才创作,艺术作品完全是根据订单定制而成,也就没有均衡价格的形成。艺术家摆脱了订单的束缚,艺术市场便应运而生。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在这一市场中,艺术家首先要提高自身知名度,并采用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他们必须要在还未接到订单的时候就创作,而当时客户也许并不适应这样的新模式。
这个市场能够成立,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市场主体,即画商。最早的大画商出现于19世纪末,例如丟朗?吕厄与卡恩韦勒,他们扮演了中介的角色。他们起到了介绍艺术家、开拓市场的作用,供给和需求在画商这里交汇,这些画上实际上也是现代画廊的前身。
我们可以认为,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艺术市场,法国艺术家终于从学院系统解放,可以根据个人想法创作。
到底什么是艺术品?
一件艺术品无疑与其他的商品不同,今天的法律条文,例如财产权法规或是税法,都对艺术作品下了明确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艺术品以独一性为特征,即是说艺术创作并非工业批量生产,而是独特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艺术品具有独一性。即使有的作品具有数件副本,我们也可以限制副本数量,或是为每件副本加上作者签名与编号,从而人为地让商品变得稀缺。
以摄影为例,摄影艺术在90年代蓬勃发展,照片被视为艺术作品,而可复制性是照片的本质特征之一,法律规定同一照片的冲印版数不能超过三十,也就是说我们把照片当作艺术作品,而统一作品不能冲印超过三十张照片。每张照片都有编号,买方按编号可以知道自己买到了综述中第几版冲印的照片。更常有的情况是,有些自认为是艺术家的摄影师,更加控制作品的冲印数量,并且在每一张照片上签名,这些做法已成惯例。
世界最昂贵的照片之一,PeterLik,《幻影》
从更基本的角度来看,我们能用两个方式来界定一件艺术作品。一个方式是从物品性质角度来分析物品是否有艺术价值,物品是否与普通的物品有所不同。就像我之前所说的艺术创作,机器的批量生产是不一样的。切实具备这一特质的物品才是艺术品。这种艺术品的界定方式知道二十世纪初都占据主流,当时人们认为这是界定艺术品的唯一标准。
不过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一些艺术家的影响下,例如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出现了另外一种界定艺术品的方法,从艺术时尚来说,那个时代也是现代艺术的开端。界定艺术作品的新标准,更注重的是社会共识,也可以说,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是因为大众认为它是一件艺术作品。一件作品是否为艺术品,并非由其美学价值决定,而是取决于大众的判断。
马塞尔?杜尚的“现成物”颠覆了艺术史,比如他在商场买了一个酒瓶架,接着将其公之于众并称:“我,身为艺术家,认为这是一件艺术作品”,就这样这个架子就变成了艺术品。轰动一时的《泉》,这件由小便池构成的杜尚作品也是如此,小便池和酒瓶架都是毫无艺术性的作品,然而因为艺术家杜尚认为这些东西是值得在博物馆展出的艺术品,它们就成了艺术品。
杜尚,《泉》
我想引用娜塔莉?海因里希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她是一位研究艺术及其价值的著名社会学家。她曾说过:“艺术品即是艺术家的作品。”现代艺术,从杜尚那样的艺术家开始,特别是到了当代艺术,我们普遍使用第二种标准来界定艺术品,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产出,而不是因为符合学院系统的美学价值,或者是艺术史的标准,才成为艺术作品。这是一个不同的视角。
在当代艺术中,当我们谈到观念艺术,我们强调的是观念,而不是美学价值。在这种界定标准之下,艺术品更加难以定价。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判断,哪一件作品应该要卖得比另一件高价,特别是有的作品并不是实际物体?如今的艺术品意境不再符合传统的美学标准,这是二十世纪艺术的演变发展。
在这样的艺术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从市场本质出发来看待艺术市场,艺术市场不外乎一个以供需关系为基础的市场,供需对应时形成均衡价格,不过别忘了在这个市场交易的商品,与普通市场上的商品具有不同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艺术市场的参与主体又比一般市场要更复杂,该市场中不仅有供给方、需求方,而是一个由三方建立起来的市场。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学习那特最新课程《艺术市场》↓↓
-全球在线艺术课-
ArtCourseOnline
那特艺术学院
LOVE︳ACADEMY︳RESEARCH︳THOUGHT
微博:
那特艺术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