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音频:刘晓俊)
艺术市场的寒冬来临,
艺术家的出路在哪里?
文/禹至
.3.6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本来就疲软的艺术市场卷入了寒冬。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艺术家的出路在哪里?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在此之前,有必要明确一下,有两类艺术家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1.一类是作品不愁销路的艺术家,他们可能已经成名成家,或者即使没到成名成家的程度,也已经有了良好而稳定的市场渠道,不存在市场困境问题。这类艺术家的数量占艺术家总数的比例大约在一成到两成,本文称其为成功艺术家;
2.另一类是入错行的艺术家,他们可能因各种原因进入了艺术家行列,但天赋和才情都不足以支撑他们作为艺术家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再熬下去恐怕会荒废一生。这类艺术家的数量占艺术家总数的比例大概有一成,本文称其为不入流艺术家,并真诚地建议他们改行。
除此两类,余下七到八成市场在似有似无之间没有着落的艺术家都是本文的讨论对象,本文称其为普通艺术家,包括那些不单靠艺术谋生的艺术家。因为,即使有别的营生可以养活自己,但作为艺术家,如果没有市场,作品就无法实现分配和流通,这是他们艺术生命里的缺憾,因此他们同样是本文的讨论对象。
先来看一下年至今,中国艺术市场的大致情况:年全球金融危机,艺术市场骤然下跌,其后缓慢回升。但好景不长,从年开始,艺术市场升势掉头并持续低迷。年略有回暖迹象,但年再次回落。刚进入新的一年,正当业界期待艺术市场借“决胜小康”之东风,有可能在年提振上行的时候,新冠肺炎大疫降临,可谓人算不如天算。受大灾的波及,外在因素突变,艺术市场的形势大概率会随之严峻。
对应年份节点,细心的看官可能已经看出,中国艺术市场情势,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此外,可能有看官认为,构成市场研究的数据,只与成功艺术家有关,与本文要讨论的普通艺术家并无太多直接关系。没错,的确是这样,这是市场结构的问题。
但普通艺术家的市场状况自年起每况愈下也是事实,对刚过去的年,也普遍认为是艺术市场的冰点。也就是说,市场研究数据与普通艺术家的市场状况大致同步,说明它们之间的间接关系还是存在的。
因此,要想在低迷的艺术市场里寻找普通艺术家的出路,还是需要研究艺术市场本身,重点是市场结构问题。要了解艺术市场的结构,就要先了解市场划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将艺术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这是借用资本市场的分级概念形成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较早形成艺术市场的国家是明晰和成熟的。
但在中国,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对一、二级市场的划分,基本上可以用混乱无序来形容。一方面,作为一级市场的主导力量——画廊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机构普遍处于难以作为的弱势,大多数担当不起发掘艺术家、建立藏家体系和开拓艺术市场的功能职责;另一方面,作为二级市场的主要阵地——拍卖公司,凸显资本属性和资源强势,以致并不满足于从藏家手中征集作品进入二级市场;这一强一弱,决定了我们一、二级市场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功能职责也是极其混乱的。并且,本该作为基座的一级市场,被挤压得几近毫无空间,导致呈现出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畸形市场结构,也让普通艺术家失去应有的市场空间。
另外,二级市场因强势而赢得的话语地位,也滋长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艺术家的投机行为,并加剧了艺术市场的无序、混乱和畸形发展。就拿拍卖来讲,正常的逻辑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一级市场深受欢迎,大家争相拥有而一画难求,这才由原藏家决定是否进入二级市场通过拍卖交易完成作品的重新分配和再次流通。而且,交易中的利益分配已经与艺术家本人无关。但投机者的做法却截然不同,他们无视上述逻辑,即使在一级市场中的销售经历很少,甚至完全没有销售经历,也不妨碍他们跳过一级市场,直接与拍卖公司默契,去完成所谓市场背书所需的拍卖记录。
这种投机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习惯于查阅拍卖记录借以判断艺术家及其作品价值的藏家自然免不了上当;其次,一旦有投机者得逞,便免不了更多投机者效仿,甚至成为一种恶习在艺术市场中蔓延开来,形成乱象;当然,更大的危害还在于对艺术市场规则和秩序的破坏。事实也正是如此。
面对中国艺术市场混乱无序的现状,加之市场中的个人诚信、尊重规则以及公允意识等方面,我们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笔者认为,用一、二级市场的划分方法来研究和指导中国艺术市场,是缺乏切实意义的。
笔者有个粗浅的设想在这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我们可以尝试从市场主导力的角度来划分市场,进而研究和指导市场,或许更切合实际。方法是,将艺术市场划分为投资主导的市场(简称I市场)和消费主导的市场(简称C市场)两大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艺术市场是由投资和消费这两股力量支撑起来的。这样划分的好处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点:
1.有助于艺术家(包括普通艺术家和成功艺术家)、画廊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机构、拍卖公司、经纪人(公司)、销售公司、藏家买主等,所有艺术市场的参与者各自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
2.有助于资本对艺术市场建立起信心和信任;
3.有助于艺术激励机制的社会化建设;
4.有助于艺术的传播和普及,以及提升普众的审美水平。
具体地说,
I市场涵盖所有以投资获利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包括在拍卖行竞拍、向画廊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机构购买、与经纪人(公司)或艺术家洽购等。在这部分市场里,艺术评价体系和权威话语,将在市场分配上起到较大的作用;
C市场涵盖所有以体验、享受和使用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购买,以及艺术服务、定制、公共艺术等艺术消费。在这部分市场里,公共教育、艺术传播和普及,将在市场培育和开拓上起到较大的作用。
之所以说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资本对艺术市场建立起信心和信任,是因为C市场的存在,以及对它的认识。在艺术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他们的C市场都是艺术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均远大于I市场(此结论是依据权威发布的上述诸国艺术市场规模总量占该国GDP总量的比例,以及权威发布的以拍卖成交为主要数据的全球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推论而得)。
而在中国,C市场才刚刚形成,正处初期成长阶段,目前规模还远小于I市场,因此成长空间巨大,它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市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资本的机会。
至于这种划分方法对艺术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那要从艺术家的自我认知和定位说起。所谓自我认知更直白的说法就是自知之明,真正认清自己在艺术上的才能有几斤几两,不要动辄就往成功艺术家上对号入座,暂且放下幻想,把想象力更多地用在自己的创作上,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有了自我认知就好办了,剩下的就是定位。难题在于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在唐朝还有朱景玄用于评画的“神、妙、能、逸”四品可以对照,但今天早没这样的标准了,我们该用什么来衡量自己作品的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将这个难题交给市场,由市场来评判甚至定价。你的作品倘若真的具有收藏价值,并能为藏家带来丰厚的增值回报,I市场是不会拒绝你的;如果你的作品只是具有欣赏价值,或者适合装点某些楼堂馆所、家居雅舍,C市场就会欢迎你。
对普通艺术家而言,我们要做的或许只有这几句话:放下身段,降低价格,让市场去评判和接纳。
当然,在艺术市场的寒冬里寻找出路,不只是普通艺术家的事情,或许,C市场应该受到更多艺术市场关联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