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年—年),英国经济学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近些年,艺术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投资方向之一(金融、地产、艺术品),收藏品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它是中产阶级重要的家庭资产配置渠道。未来中国中产阶层以上人家的资产配置中,艺术品的投资占比将明显增加,而这也将成为一种大众化趋势。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藏的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1亿人,年交易额达近千亿元,收藏人数和艺术品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如今,百姓投资渠道变窄,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的朝阳产业呈勃兴之势,艺术品投资因此被广泛看好。
不要把收藏和投资混为一谈。收藏是以喜好为基础以研究为乐趣,家徒四壁痴藏之而无悔,虽价千金而不忍弃之。投资是为利而藏见利而抛,一切皆为利尔!
这个观点很像不少藏友都听过的“收藏买自己喜欢,投资买别人喜欢。”其实,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中,由英国现代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提出:
收藏是购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品,而投资则是购买别人感兴趣的艺术品。
问题在于说这话的凯恩斯本人,买这么多艺术品到底是为了收藏还是投资呢?从现有资料和后世研究来看,凯恩斯购买艺术品就是为了投资。他甚至建议各位资本家,钱赚差不多就应该收手,转而持有绝对稳健的艺术品资产。
所以,现在知道有钱人为什么买买买了吧,花天价消费不能吃也不能喝的艺术品原来是有依据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有钱人对赚钱和投资的理解,都要比普通人深刻的多。
拿我自己实践来看,理解本质时,是可以把「收藏」和「投资」严格区分,但实际操作隔离会相当困难。纯粹收藏的审美、眼光、研究等等,大都会随着时间、市场、个人成长而改变,包括藏品升级。所以必然会涉及到出手和变现,因此,单纯喜欢而不考虑投入产出比不现实。
“收藏”,主要指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偏重藏家的主观情感和个人喜好;而“投资”则是把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来理财,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会更注重升值潜力。
市场买卖交易中,更多是对「偏重收藏」或者「偏重投资」的权衡。如果真喜欢,出价可以高一些;如果对未来很有信心,也可以多给一些。但也就“一些”,仅此而已。
再喜欢的东西,有经验的藏家买之前都会考虑将来再出手。所以出价时,可能会比行情价高不少,但也在自己价值投资判断范围之内。因为喜欢而不计成本,多半另有隐情。
收藏届普遍的“以藏养藏”,也是收藏和投资结合的实例,并且很多藏家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如果没有投资得利,如果不计较得利,拿什么来“养藏”?
换一个角度,假如我们当年因为喜欢高价购入的藏品,五年十年后得知价值还不到当初的一半,真的能平静如水至爱如初精神愉悦??作为收藏二十多年玩过多个品类的过来人,只能呵呵呵呵……我们还是继续说凯恩斯吧。
凯恩斯与收藏的古书
凯恩斯在98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另一个身份是艺术品收藏家。他从三十几岁开始收藏,陆续投入1.7万英镑购买艺术品,到年,其藏品估算总价值已超过7亿人民币。
凯恩斯的收藏品
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李可染巨作《万山红遍》,拍卖最终以1.84亿元成交,要知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荣宝斋仅仅花费80元人民币把这幅约3.1平尺的《万山红遍》收入囊中,创造出50年上涨万倍的价格传奇。
日本有个叫官津大辅的收藏家,供职于广告公司。他热衷于收藏,在过去18年的时间里,累计花费约万人民币的零花钱用于购买艺术品,收藏了包括草间弥生、奈良智美等名家作品。在香港苏富比秋拍,草间弥生的作品《NO.REDB》拍出了万港元,一件藏品就让他获利颇丰。
凯恩斯认为艺术品是绝对稳健的投资品,自己投资了不少画作、善本、手稿。到今天,艺术品投资也是高端财富管理中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之一。
收藏天然具备投资属性,现代艺术品收藏,绝大多数都已经被金融化运作。不跟上这个时代,就会被时代抛弃。具体应该怎么做,这位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一百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