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被忽悠的艺术和艺术的忽悠也谈艺术品的投资
TUhjnbcbe - 2021/2/14 15:27:00

最近,有幸参观了一家电视台组织的“民间寻宝”活动,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主持人声情并茂,吊足了观众胃口;专家正襟危坐,顾盼自如。众多藏友手捧宝物,眼巴巴仰视专家,犹如等待判决的嫌犯,忐忑不安,茫然无措。专家居高临下,恰似手握生杀大权的法官,出口一言九鼎,斩钉截铁。有的物件包装尚未打开,卷轴还没抻开,“假”、“不对”已然出口,话虽惜字如金,却极具杀伤力。或鄙夷不屑,或怜悯同情的眼神,更让人信心顿失,无地自容。个别有幸选中的藏友,好像平地掘出金元宝,一朝暴富,喜出望外。战战兢兢手捧宝物,让人为之捏一把汗。

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更没有学术上的争论,笔者顿生疑窦:这是艺术吗?艺术品能这样投资吗?专家的高下该由谁鉴定?此专家与彼专家意见相左应该听谁的呢?

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忽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不提了。炒房、炒股、期货,我们都闻风跟进,甩手疗法,鸡血疗法我们趋之若鹜,街头游医、传销团伙的忽悠更让我们防不胜防。当看到权威电视台、权威专家、权威报纸拿出不起眼的瓶子、罐子,动辄几万、几十万、几百万,谁能不为之心动?专家们大可不必为买了一堆假货的藏友痛心,高投入风险,只要收藏热泡沫不破灭,希望总是有的。

笔者热衷此道也有些年头。也许是见过了太多的忽悠,在寻宝现场听到这些似曾相识的鼓动,感受到这些似曾相识的气氛,更多的是担忧;又有多少陷阱在等待这些热情痴迷的投资者?这类活动的始作俑者掀起这股热潮并推波助澜,到底目的何在?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无资格也无必要评价这些号称“国家级”专家的水平。只是组织这类活动的动机和手法就令人生疑。

前些年我们一家曾到张家界旅游。一天下来腿脚酸软,导游热情的带我们去免费洗脚,七拐八弯到得店堂,果然气派非凡,迎宾小姐举止得体,言辞伶俐。大堂悬挂大幅照片,国家领导人的合影,题字,权威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原来是一家西藏的药厂设的展示室。药方是有名的藏医传统秘方,老板是声望很高的要人。开展这次活动主要是宣传推广博大精深的藏医和藏文化,介绍西藏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果然是意义深远,便安心进入洗脚室。结果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一批专家出来,免费为大家诊治。结果我们身体状况都不太妙,藏药功效神奇,不可错过机会,我的两位哥哥姐姐闻听赶快掏钱,共花去数千元。接待本人的专家头发已全白,慈眉善目,自称是西藏*区总院专家,昨天才坐飞机过来,这位专家技巧显然不如一些鉴定专家高明,话太多且太具体。本人对西藏*区还稍有了解,总觉得漏洞太多,打定注意不掏钱,结果只洗了一只脚,服务员就抽身离开,不再理我。

当然,药是真的,墙上的照片也是真的,专家的证书也可能真假都有。事后回北京看了一下药价,大约相差十倍。

民间寻宝,免费鉴定不是公益活动,这和街头常见的免费赠药,义务检测没什么不同。电视台要赢得眼球,提高收视率,赞助商要获得广告效益,专家频频出镜,更可提高知名度和权威性。众所周知的是。随着媒体的宣传包装,专家知名度急剧攀升,其鉴定费,证书费水涨船高。某专家个人网站上也打出“因专家本人工作忙,恕不回复网上提问,如有鉴定事宜请登陆XX或致电XXX”云云。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活动组织者和专家们还能保持它们再三强调的“平稳”的心态吗?

电视台选取的专家也谆谆告诫藏友:鉴定专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要找权威的。言外之意,权威媒体+权威机构+权威专家即本次活动才是值得信赖的。

同样据这家电视台报道,学术欺诈,*府机构、国有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法竞争司空见惯。稍有常识的就知道,中国书协、美协、作协会员或领导人,不代表他们艺术水准一定高,其中黑幕屡见披露。笔者认识几位极具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从不去钻营这类虚名,他们认为,真正艺术家应该靠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名片上一大堆头衔。套用一句流行语,穷得就只剩头衔了。

据专家介绍,我国文物鉴定最高机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民间收藏者的鉴定要求不予受理,这是一个非常审慎和明智的举措。

也许,策划者的初衷是好的,这家电视台力图利用自身*治上和资源上的优势,力图塑造一批具备火眼金睛,能够一锤定音的专家队伍,改变目前收藏界的混乱状况。于是在编导的精心剪辑下,专家们的目光敏锐,言辞犀利,不时穿插一点诙谐幽默,俨然成为指点迷津的救世主。靠这些无所不能的神仙,释疑解惑,普度众生。这些权威们联手就能拯救、规范收藏市场吗?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我们敬畏皇权,可是还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赵高饿指鹿为马;我们有迷信神权,有李宏志的异端邪教;即使伟大如毛泽东,当他被神化,权威被无限扩大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荒诞就不足为奇了。

艺术品时常的繁荣无疑需要炒作,但这种炒作不应是盲目的、无序的。我更欣赏股市的规则和理性,无论多么权威的专家和机构,都只是评股荐股,股民们也不会因某一权威预测而盲目跟风,因为权威们是不负任何责任的。艺术品市场需要的不是神,而是规则,是更加开放,更为规范的环境。随着这家电视台商业炒作的成功,据说又有许多家媒体欲跟风而上,专家们已经担忧,艺术品投资的战国时代将要到来。从法律意义上讲,甲媒体和乙媒体,地位是相等的,此机构和彼机构的专家、A大学和B大学的教授,也实在不好以标签分高下。如果以后打起架来,单以招牌划分,不知是什么样场景。国家级、省级,权威、半权威、准权威,到底谁更权威?君不见满北京饿鉴定机构和专家比比皆是,除了没有联合国的,基本都带中字头的,省市级的当然上不了台面。

据笔者所知,很多专家学者洁身自好,不愿或很少参加这类商业炒作,也并不表明其不权威。

在台下静观良久,也看出些门道。专家们在对藏品“是”和“不是”的取舍之间,大有门道。据媒体报道,在多次活动中,真品和赝品比例高达1:9,本人一直心存疑虑,这些数字如果仅凭专家的一人之言,那是十分荒唐的。

本人不是权威,无从体味权威甘苦。旁观者清,我看权威们内心并不自信。如果投资收藏真的是一本万利或数万利,自己眼光有如此精准,何不大肆购藏?即如股评家,如果真有绝对自信,大可密不示人。挑自己认准的股票狂买,获利当然比赚点咨询费更为丰厚。

以本人愚见,最权威的是你自己,掏不掏钱,掏多少钱那不是其他人能左右的。专家不论如何精明,所提意见都只能是参考意见,不能一锤定音。

当前的收藏队伍,和以前相比已大不相同,文化层次较高,经历较丰富,知识面更广,交流渠道更多,有的已具备丰富知识和精准眼光。他们的优势是任何专家都不具备的:对藏品来源和细节的深刻了解。据笔者观察,我所在城市文物丰富,整体水平尚可,拿出来的藏品都是精挑细选,有的应属十分珍贵文物,都被准家枪毙。当然,取舍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专家是人,不是神。人被神话以后,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不应作为治学之道。过度包装也是柄双刃剑,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起“小”处也被放大。

笔者有颈椎病,想买个治疗仪。在商店选好货准备付款时,售货小姐好心的加了一句,“这种仪器不错,是某著名电视购物公司在中央台宣传的产品”,一听之下,自觉差点上当,不论这种治疗仪的效果如何,但这家公司在电视上喋喋不休的忽悠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那家电视台近乎天价的广告费,肯定要让我分担,我当然不想当冤大头。

当然,中国有十三亿人,就算1‰的人听他们的忽悠,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艺术品鉴定是项学术性极强,非常专业的工作。这对鉴定者人品、学识、眼光、经验及思维判断能力有很高要求。它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宽松的环境,严谨的规则,更多的交流、比较、求证,这个过程,也许正是吸引真正藏家的魅力所在。

在过度炒作的商业气息如此之浓的氛围中,还要求专家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心态是不现实的,我们也不能对专家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更不希望藏友因专家的一家之言而怒砸宝物,也许你毁掉的、是一件真正国宝。“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十年期”,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我的同乡胡万林,不知靠什么魔法,几乎一夜之间成了名动全国的“神医”,让一个乡镇卫生院,创造了日进数十万金的神话。但胡万林选错了行业,医疗中出了人命,终致锒铛入狱。在狱中胡万林不改初衷,声调铿锵,坚信自己疗法是科学的,历史将证明它的伟大,让人为之动容。也许,这份执着和自信加上适当的技巧,正是这些江湖术士屡屡成功的根本。当然,文物鉴定专家绝无游医的风险,看错几件东西一般不致造成人命官司。

赵本山是我喜爱并敬佩的演员,他的忽悠并不高明,但却十分有效。面对目前不断升温的收藏热和日益壮大的专家队伍,我也有所感悟:

要当专家必须忽悠,当了专家才能忽悠。忽悠的必备条件是闪光的头衔,强大的靠山,自圆其说的理论,能勾起人内心欲望的卖点,张弛有道的技巧。

套用专家们的科学测算,也许只有收藏家减少90%,拍卖机构倒闭90%,专家再减少90%,媒体投资类专题节目取消90%,艺术品投资的*金时代才会真正来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忽悠的艺术和艺术的忽悠也谈艺术品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