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台电脑”的概念如今早已不再新鲜,在美国的中学里可以看到人手一台iPad,在非洲乌干达的小学也可以看到一人一台“百元电脑”(OneLaptopPerChild),越来越多的国家把ICT当成了教育改革的“灵丹妙药”而大力推广。但是即便如此,对于ICT在教育中的角色我们依旧存在很多没有解答的问题:利用ICT究竟可以用来解决哪些教育问题?ICT对于学习效果的帮助究竟有多大?哪些辅助性的*策可以更有效地利用ICT?
“一人一台电脑”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让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传道授业”交给了科技,而老师只需要承担“解惑”的职能。这种被称为“翻转课堂”的模式意在弱化“一刀切”的教学大纲,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但是目前看来,我们离这样理想化的课堂似乎还很遥远。根据现有试点项目的评估结果,“一人一台电脑”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有限:年一项在秘鲁进行的大型随机控制实验显示,在当地个小学实施了15个月之后,这一项目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在数学或语言学习上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样的评估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乌干达、印度等不同地区也都得到类似的研究结果,指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都没能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
我们面临着哪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配套教育资源。使用电子设备仅仅是为了替代传统教科书吗?显然不是。但是电化教育究竟需要怎么样的内容?如何去设计并维护相应的电化教育资源?如何处理新的教育资源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电子设备就沦为了空壳,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也就理所当然。
在电化教育内容设计上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可汗学院(KhanAcademy)。它于年正式上线,通过教学视频短片、课后练习通关、学习进度评估三种形式,让学生掌握课程自主权。如今,每月有超过一千万的学生使用可汗学院进行自主学习,其中35%是来自美国以外的访问。起初可汗学院只是定位于“课外自学工具”,但近年来它和K12学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年开始,在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20所中小学的老师开始全面采用可汗学院进行教学活动,并委托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International)跟踪评价可汗学院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情况。该机构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91%的老师认为可汗学院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89%的老师表示会继续在教学中使用可汗学院;相比传统课堂的学生,可汗学院的学生在数学成绩有显著提高,同时自我评价“面对数学题目更有自信”。可汗学院的成功不是偶然首先,它的内容设计并非基于某一特定教材,有着特定的顺序,而是把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的“模块”,不同的模块可以单独分开使用。这样的灵活性使得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由组合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来自主安排,甚至在同一节课上,一些同学可以选择巩固练习同一模块、而另一些则可以选择开始自学新的模块。其次,可汗学院随时都在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要等到一次集中测验才会显现出来的问题,现在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教学调整。更重要的是,这一即时反馈机制也使得学生自己有机会进行独立学习,加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可汗学院的成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