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作品一百八十三》 cm×cm年
因年于某杂志发表了我的一篇《漫谈中国画后写意》,此次除了重复阐述后写意的观点和意义外,再补充一些相关内容,故而称再谈。
后写意的基本含意是:调整方向沿着中国文化自己的道路前行,吸取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看重传统笔墨,但不是一成不变,形式上不完全以自然为参照系,而以张扬个性,表达观念,体现“不似”精神为首要,这就是后写意的宗旨。
中国画的生命力体现在向当代的跨越,“不似”艺术是“似”艺术以及“似与不似之间”艺术的发展走势,更具有当代人对美的多样性的需求特征,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对艺术样式变化更新的频率也相应加快。很明显,由于照相术和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似”及“似不似之间”的艺术情感远不如前,而对“不似”艺术的欣赏群会越来越大,这就是后写意的时代性,也由此可预知未来后写意的发展空间之大。
《点·作品一百七十八》直径67cm年
《点·作品一百八十二》直径67cm年
根在何处
只有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竭力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能吸收世界文化养分、视野开阔力挺创新的民族才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民族。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做过一个比较形象地比喻。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一个主体。三维坐标,竖线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上下五千年;横线是西方的艺术精华,左右八万里;纵深线是自己的个性,思想千百回,以个人的审美取向最终在这三根线的交合点上确定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其中的竖线是一棵扎根很深的中国文化大树,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美国牛津大学迈克尔?苏立文教授十多年前对中国艺术家有过一个建议:“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艺术家深入到传统的根部,与传统文化妥协,从而发现他们真心的自我。”
这样以来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个根。据我的理解,这个根在太极,在一。一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一。太极把中国林林总总的古典文化基本给概括了,形成影响中国人生命生态的主线。当然更影响了中国文化人的各种表现。*宾虹讲“绘画的秘诀是太极图”,当然他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简单地讲太极之于艺术就是“精”、“气”、“神”,太极在运动中精与气之间、精与精之间、气与气之间产生了性质不同的变化节奏之美。节奏一词在中国古代就是气韵二字,气是气,韵是韵,一阳一阴在运动中产生了对比和变化,亦即节奏之美。这种美在其真诚地发挥之下便产生了艺术精神。通过学习太极可极大的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使后写意传统文化之根扎得更深,因而生成的后劲大、更茂盛。太极节奏虽然不是艺术的全部,但它是组成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部分,纵观老祖宗的书法、绘画、篆刻等等,无不以其太极节奏之法而为之。“知其白,守其黑,是为天下式”,节奏之美就产生在富于变化的黑与白的知守之间。
《点·作品一百七十三》直径50cm年
《点·作品一百七十一》直径50cm年
老子孔子一个不能少
自从二千一百年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来,中国文化的大厦就逐渐倾斜了。儒道两家正是太极的阴阳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历代传统者只提孔子,提倡孔学,不提老子,抑制道家。虽然在明朝以前的皇帝那里乐此不疲地批注老子,道家观念尚有些遗存保留,但自明中后期以后,风光不再,皇帝已把老子彻底遗忘了,绝口不提老子。因为老子对统治者太不利了。比如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简直就是说当权者不为自己服务,而处处从百姓利益出发。这让皇帝老儿很想不通,皇帝是要寻找天下美女,集中金银财宝,百姓只有纳租上贡,或被编伍征战的份儿。而在汉武帝的爷爷和父亲那两朝的短短四十年里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唯有的全面推行道家治国方略的两个朝代。文帝上台第三年就下召废止秦时的“诽谤罪,妖言罪”,设廷尉经常提醒皇帝尊重法律、不得随意更改,同时废除酷刑,给人民以言论及各种自由。
自由对于审美太重要了,缺少自由环境和灵*的人,眼睛里只有利害关系、社会关系而无独立意识,只有整体存在而缺个人存在。举一个例子,婚姻,在一些朝代只讲门当户对,30年前讲究出身血统,如果讲美的话也是附加于道德之上的美,并不知道或很少欣赏女人体的美,这纯粹的美,甚至是忌讳的。在相对开放的近年才知道婚姻不仅是生儿育女,还有各种美的情趣在里面。作为一个人,他的审美的权利才得到尊重。这就是自由的力量。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尊重,比如打仗,我们胜了,我们不是要开庆祝大会,而是对敌我双方死去的人致以默哀,他说“战胜,以丧礼处之”,多么伟大的人权先驱者。
在中国要讲求儒教,接受礼仁的教育,使人人懂得礼貌,遵循仁义道德,提高中国人的品格和文化,使中国人上升为高贵的人。这就是人对自己的自觉诉求,但如果强加或过火的话,就会把人民驯成便于统治的奴才,不是作为人的提高,而是作为物的驯化,这是一方面;同时在中国要保持一种处处尊重人的社会环境和心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意思,这样才能保证审美自由和创造力的旺盛,否则个人的思想、行为、包括他的创造是不被看重的。然而现实情况是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整体创造力在世界上来说是十分低下的,因为老子的“道法自然”几乎被忽略了两千年之久。这就是说已经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积重难返的课题。
作为有思想的艺术家,在这里的成功率还要低一些,成功的难度相对比在西方更困苦一些。作为艺术家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我到一些家庭看到墙上挂着书法家写的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了,下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却没写,我说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孔子代表太极阳的一面,老子则更像太极阴的一面,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我们民族的当急任务就是平衡两者的关系,以期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我们民族走上阴阳平衡的健康之路,真正以文化最强大的身份立足于世。
美学方面,道儒两家相比,孔子对美学的论述太少了,只有“绘事后素”,绘的意义次于留白的意义,另外一条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孔子把艺术附属于*治道德礼仁范畴里去了。相反老子说的美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伟大的音乐不是哗众取宠的,真正的艺术是不拘泥于外在形象的。“大成若缺”、“大巧若拙”,伟大的艺术似乎是不成熟的样子,真正的大师好像愚钝笨拙,等等等等,大约有几十条。有人说荀子的《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著作,《乐论》只是对号入座,把音乐放到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里去了,并未有真正艺术上的学术发现,而老子《道德经》在哲学意义之外,堪称是世界第一本美学著作,对于艺术家,尤其是当代中国艺术家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点·作品一百六十七》直径cm年
《点·作品一百七十二》直径50cm年
不鉴不知
道家第二号重量级人物庄子说:“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鉴赏很重要,这是庄子的一大发明,他不把鉴赏告诉别人,人家不知道有多美,有些像伯乐识马,这正好与儒家的思想相反,孟子认为不需要鉴,美是客观的。没有批评家、理论家、收藏家画廊经纪人的鉴赏,艺术是缺位的。
始于元朝的“锦灰堆”(山东省第三批国家级申遗项目),意思是把字纸篓里面的废物拼堆到一起。据传最早是元初钱选把吃剩的虾爪、骨头、鱼刺等用工笔画到一块,后来有画家把锦盒的不同面撕下来贴成一幅画,再后来发展到把旧书、拓片、秃头毛笔、烂纸扇子粘到一起,这些惊世骇俗的创造、鲜活的思想,早于西方立体派、达达派、野兽派等等好几百年,却无人鉴无人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正如锦灰堆唱词里哀叹:“却独无慧眼望透后身,轮回里谁付薄情三两分”。更有甚者,后人把它打入民俗工艺,这还不算,还骂它是“野狐禅”。中国的思想已经僵化到对一切创造可以视而不见,对不能够为最高权力服务的、思想另类的、不合礼仁、非正统的一律屏蔽掉,不鉴不藏、不议不评。这也暴露了历朝评论家把史论变成了儒教一家之言、史论受*治左右的弊端。当代评论家要有明确的中国立场,同时知识的储备要丰富而全面:你张口闭口都是西方的,可是你很少知道自己的文化传统;你中国传统画论知识滔滔不绝,可愣是找不到当代艺术的堂奧之门;亦或只看到皮相抓不着*魄。中国不缺评论家,唯缺修养全面的评论家。你发现并推介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比一个体育教练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对民族的贡献还要大。建议国家应设立这方面的奖励机制。
后写意艺术家坚持当代“不似”的艺术手法,创造出观念独特的艺术作品。但它肯定需要评论家、鉴赏家的发现、研究、评论和推广。后写意的未来依靠艺术家和理论家共同绘就。
《点·作品七十二》cmxcm年
《点·作品一百一十一》69.5cm×69.5cm年
形式很重要
大部分艺术家我想肯定知道“但取精灵,遗其骨法”。意思是精神重于技法重于形式,这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是你也一定知道独特的审美样式的意义重大,这样式首先就是形式与他人的大不同。皮之不存毛之焉在?形式制约着也彰显着精神。有些朋友认为只要精神闪烁,形式上再腐朽也能出成果,这个我不否认,或还会有市场,但很难有大突破,更难进美术史。虽然齐白石套用的形式很老套,但他加入透明的虾、工笔的虫,生活情趣盎然,这就是他的一大创造,形式上拉开了距离,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后写意艺术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独立的审美样式。
《点·作品六十一》cm×cm年
《点·作品七十八》cmxcm年
《点·作品一百四十三》cmxcm年
朱墨工作室
朱墨
当代艺术家后写意创始人安徽蚌埠书画院高级美术师南京凤凰山艺术园驻园艺术家
展览
年“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北京现?实空间
年“艺术南京”南京百家湖艺术公馆
年“纪念鲁迅——鲁迅诞辰周年全国中国画展”北京鲁迅博物馆
年“安徽省当代中国画展”广东展广东美术馆
年“朱墨画展”蚌埠市博物馆
年“第七次新人新作展”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中国首届现代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年“华东六省一市册页扇面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年“朱墨画展”合肥博物馆
年“第五届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出版、发表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水墨卷》年发表《人文之元,肇自太极》
《画刊》年、年全年发表后写意点系列作品及文章
《国画家》年第三期刊发文章《漫谈中国画后写意》及作品
《库艺术》年总第40期刊发后写意作品及采访文章
《蜡墨画新技法》年第一版年第二版安徽美术出版社
欲知详细内容
订阅《艺术品投资》杂志!
———ARTINVESTMENT———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