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前,美国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震惊世界。该书对当时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做了尖锐的批评,时至今日仍被规划学者奉为经典。
数十年间,全球各地都有针对这一“理想型城市”的探索。在迈向世界城市的成都,也有一个初具规模的样本——新川。
自启动以来,新川一直吸引着多方目光,有“世界级交融之城”、“中国硅谷”之称,专业人士称其将是“下一个金融城”。
它凭什么这么火?且听UP君为大家捋一捋——
成都市近期提出:将依托高新南区打造“中央活力区”(CentralActivityZone),以对标伦敦、纽约等世界级都市的核心功能区。
作为中央活力区“一心双十五片区”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川是片区内唯一专业型副中心,也是全市8大专业型副中心之一。
▲中央活力区空间规划结构
据统计,高新南区的亩可供科研办公用地全部集中于新川。在规划中,区域承载着高新南“科技研发发展轴”,且定位为中央活力区“智能经济”聚集地。
具体来说,新川将发展集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的创新型都市产业,包含软件开发、超媒体、网络安全、云计算研发、IC设计和测试、航空装备等“高精尖”业态。
比尔·盖茨曾指出:未来最有可能带来世界性影响的三大领域,是人工智能、能源和生物科学。中国证监会近期表示,将对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4大新兴行业“独角兽”开启绿色通道。
新川不仅站在了世界科研前沿,还能充分享受*策红利。如果说金融城是“西部金融服务业引擎”,那么其堪称成都“科技引擎”。
“中央活力区”最新规划显示:将联动四川大学、新川创新科技园,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社区。假以时日,区域不但能支撑起天府之国的科技增长极,还将成为其对话世界的新窗口。
光有产业还不够,新川的牛,在于“产城一体”的全新格局。
过去我们谈产城共融,但鲜有成功典范。“高大上”的金融城,规划在今天看来略显老派:产业、商业、办公和居住项目高度集中,呈块状分布,功能相对割裂。
大源就更“粗放”了,各大业态呈带状分布,住区、商业与产业园区相隔甚远。
攀成钢则走了极端:办公、商业只是零散地镶嵌其中,无法满足所有居民。
新川呢?如果交给抽象派画家,它是这样的——
参考德国哈芬城、瑞典KISTA科技城、韩国仁川松岛新城乃至新加坡的先进规划经验,新川采取“像素式”、“小街区”规划:可出让、不可出让用地面积均等,在可出让用地中,产、住、商比例为5:3:2;各类用地充分混合,如像素般错落分布。
▲新川用地规划
其采用“6+X”式组团布局,7大组团独立又互补共融,可谓“形散神不散”。
这里规划了省级文化中心、2所中学、7所学校和13所幼儿园,甚至还将修建7座邻里中心!住区、学校、公园、产业园区错杂排布,形成一个接一个“15分钟生活圈”。
新川一中
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建设规模为48个班级,建设内容包括三栋5F的教学楼、一栋5F的技术与艺术教学楼、一栋5F的实验楼、一栋5F的图书馆,以及配套的运动场、球场、绿化、地下车库等设施。
主体结构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
三组团一小
据了解,项目建筑面积㎡,建设规模36个班级。设计特色:创建一个激发学习的校园环境,配合现代化教育模式,促使每一个学生思考、探索、参与,从而获取并掌握二十一世纪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设计上推敲建筑功能的灵活性、适应性,教育设施的可持续性、易建性,尽最大的努力与环境友好对话。
主体结构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
邻里中心
几大邻里中心将借鉴新加坡第四代邻里中心理念,设计风格各异,提供社区、体育、购物、休闲等功能,服务市民生活,被内部人士戏称为“小区CBD”。
▲新川公建配套分布
不同于柯布西耶空旷无人的“光辉城市”,亦不同于密斯“少即是多”的禅意空间,新川充分演绎了雅各布斯所描绘的理想图景:城市主功能高度复合,每个片区都拥有一定人流密度,且能保证建筑、人口的多样性;街道短小而不失敞阔,既方便通行,又能促进市民交流与融合;生态和谐,充满活力。
新一代城市样板,就此诞生。
图纸固然“美如画”,新川兑现情况如何?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