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眼法师
今儿周六,看了一部话剧《红色》。
我和很多人一样,对戏剧艺术比较陌生(目前公认的八大艺术有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今天机缘巧合之下打开了新世界大门,虽说现场观看效果更好,但我今天以看电影的形式看了一部话剧,也别有一番风味。
首先是观感方面。我是第一次看话剧,但我明显感受到了它和电影的区别。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其内涵和感染力在于语言本身,是需要观众切身去聆听、思考,才能引起共鸣。而电影不同,严格来说是以商业电影为首的电影,是以娱乐消遣为主。因此我认为话剧的鉴赏门槛要高于电影,如果能深入理解剧本,体悟可能要比电影更深刻。
然后是内容方面。这部剧是关于纯粹绘画艺术的探讨。剧中的绘画大师罗斯科和助手坎在一间工作室上演了一场苏格拉底式对话(对谈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两人唇枪舌剑针锋相对:
代表着正统且保守观念的罗斯科认为,绘画作品超越了商业,只有能理解创作者情感的人才有资格欣赏。将他倾力创作的画品挂在充满铜臭气味的高档餐厅,是对他的侮辱。
代表着新兴且旷达观念的助手坎认为,绘画作品仅仅是作品,被高价购买且作为装饰,也无可厚非。画家没有必要心高气傲,最后落得一身清贫。
最后说说个人体悟。
第一,没人规定艺术操守就是排斥商业,更没人规定艺术家就该像梵高一样贫苦终生。我们作为观众,不能持有这种刻板印象,也不能给艺术家乱扣“充满铜臭味(追逐金钱)”的帽子。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讲,如果商业能帮助自己推广作品,同时还能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何乐而不为?
第二,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在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一名艺术家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那么他的“艺术”就太狭隘了,在他的“艺术”没有被人发掘、理解之前,就不能被称为艺术。当然了,肯定有一些艺术家水平比较高,认为自己的作品非高雅人士不能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也没有人规定艺术要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即“大众层面的娱乐性”。
第三,我认为商业本身不会使得艺术变质,变质与否取决于艺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联系是否和谐。商业扮演的角色是将艺术作品和观众牵线搭桥,艺术家和观众共鸣的维护是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责任的,让艺术变质的是人。
峰回路转。我写的是炒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