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10:文化传承与创新
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城市地标不应盲目追求网红效应》一文。该文认为,地标,是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生活与时间的积淀。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反映的是瞬时、片面、局部的信息,其形成不一定来自人们的真实体验,也不需要时间积淀,甚至可以与当地市民无关,推动其成为网红的流量,完全可能来自不同地域。网红建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有其价值与意义,可以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但由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过于简单,照片可能变成“照骗”,打卡可能成为廉价的炫耀。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画等号。该文指出,现代建筑的大量涌现破坏了城市整体性,大规模建设也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文化传统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城市个性被削弱,城市辨识度下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断涌现、迭代,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城市建设问题,规划者、建设者、设计师都需要沉潜下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为增添建筑之美贡献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好城市地标。
①立足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实践,根据城市特点建造符合城市特色的地标建筑。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城市地标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尊重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尊重当地市民的真实体验,锐意创新。
④不盲目追求网红效应,正确发挥现代科技对建造城市地标文化的作用。
2.(·广东高三其他模拟)年5月,某短视频社交平台发起“国艺风华鉴”系列文化艺术活动,文艺大师们携手众多国风,创作者做客直播间,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为广大网友奉上一份文化艺术大餐。23位国艺大师与网友在线分享传统书法、传统艺术花鸟画、瓷器丹青等艺术的魅力;6位国风创作者从传统旗袍、京剧文化、木雕艺术等多个方面足不出户线上看展,文化艺术和人文精神,让广大网友全方位、立体地感受国风艺术之美;国艺风华展也同步进行,网友可实时交流艺术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网友们跟随直播的镜头,解读呈现中国传统,展现艺术创新的时代内涵,帮助更多人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该平台发起“国艺风华鉴”直播的做法,说明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足不出户线上看展,全方位、立体地感受国风艺术之美。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解读呈现中国传统,展现艺术创新的时代内涵,帮助更多人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湖北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北京召开的环球时报年年会中,来自香港和内地社会各界的嘉宾认为,香港不仅应设立连接好内地与香港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还应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里要积极引导学生有国家观念,否则面对外部势力将没有抵御能力。今天的香港问题中有经济问题,但最冲突的一定是思想文化的问题。并指出,我们要意识到,香港最近这些年跟本土相关联发展出来后现代思想,即后物质时代思想,看年轻人的诉求里面,从来没有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要解决的都是思想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要帮助香港青年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西化”,加强他们对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爱国热情,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材料二从年5月15日香港监警会发布的修例风波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这次“修例风波”,对香港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使香港面对诸多前所未见的难题,包括经济陷入衰退、营商环境受损、企业信心减弱、金融中心地位下降以及特区政府施政维艰等。而香港国安法落地施行后,香港的金融市场保持平稳、运作有序,港元汇价稳定并偏向强方兑换保证水平,银行体系没有明显的资金流出迹象。对香港民众来讲,感受最明显的是,街市日益恢复了往日繁华,现在去餐厅吃饭又出现了排队的现象。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加强香港青年学生的国家观念。
(1)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要加强对香港青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他们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使香港青年学生加深对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下去。
③把握文化创新的方向,使香港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④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香港与内地同文同种,我们要增强香港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4.(·山东泰安市·高三其他模拟)年4月20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开幕,民族歌剧《沂蒙山》作为开幕式演出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登台。该剧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生动刻画出抗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展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该剧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吸纳到歌剧唱段之中,与全剧音乐完美融合。同时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演奏出具有浓郁山东特色的优美旋律。该剧在传承传统歌剧的同时,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元素,还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有机混用,呈现出别样的音乐体验。
自首演迄今两年多时间,该剧四个版本共上演了近场,观众20余万人次,云端线上观看超过万人次,创下了近些年来国内歌剧舞台作品演出场次之最。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成功对于发展繁荣文化的启示。
①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文艺创作要从生活实践中取材。
②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推陈出新。
③推动文化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创新,追求内容鲜活,艺术形态多样。
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