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金角财经
作者
唐艺
编辑
周大锤
几个学生拎着文具,零零散散的先后走进一幢别墅,进屋约两个小时后,学生们前前后后的一起出来。
这一切,都被藏在暗处的记者偷拍了下来,成为黄山市教育局上门查封的证据。
在新安晚报这则“突击!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的报道下面,有网友留言调侃“补个课跟卖淫嫖娼一样”。
7月23日,随着一份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称“双减”政策)正式出炉。这对教育培训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暴击,教育股连续多天一字跌停,新东方等教育培训机构,早已被推到风浪尖、悬崖边。离彻底破产,似乎也就那么几天时间。
在这股几乎要覆灭行业的狂风下,1对1辅导这种最原始的业态,再次站到舞台中央。
而教培,这片不久前还在资本眼里流淌着奶与蜜的热土,一夜之间,变回了二十年前野蛮生长的原始森林。
穷人也配请家教?
1对1,是最原始的补课形态。
在古代,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大宗族和富庶的村镇里有私塾,更有钱些的富贵之家,则选择把先生请到家里,为少爷们提供针对性辅导。
比如《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弟弟薛蟠,就曾经蹭过大户人家贾府的家教。
昔年王谢堂前燕,人民当家作主了,终于飞进寻常百姓家。
恢复高考后,学生们找回了考分这个命根,有条件的家庭,开始继承自古以来的光荣传统,为自家孩子寻找上门的家庭教师。
这些家庭教师以学校在校老师、大学生为主,构成补习大军的头部力量,至于那些由名师们开办的小班,则成为广大中等家庭的平价之选。
年,中国工作组就“关贸总协定”举行首次会议,开启与世界经济文化多边融合的征途,教培热迅速兴起,李阳开始“发疯”,俞敏洪创设了新东方...
全民补课的大潮下,教育被视为继房地产、制造业、零售业之后最有挖掘潜力的市场,大量教培机构开始烧着投资人的钱疯狂扩张,圈名师、开分校、投广告。
与此同时,传统的1对1授课模式短暂陷入边缘化——对于老师来说,相同课时,一个学生能创造的收入显然不如开班要多。
但也有人抱有不同的看法。
年,学大教育成立,把1对1辅导当作核心产品大力推广,一时间成为教培市场的奇葩。
奇葩的生长,自有土壤。改革开放十几年,先富们已经有了积累,积累需要传承,培养高质量接班人,成为这拨人的刚需。
而号称可以提供名师1对1辅导的学大,等于是长在了富人阶层们的需求点上。
1对1的古早模式,再次焕发生命活力,具备起某种阶级象征意味。
这也是后来者掌门1对1能够快速爆火的原因,通过线上教育的廉价和易得性,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高贵的专属礼遇,除了客观的教育质量本身,多少也有消费升级的色彩。
但问题在于,好老师总共就那么多。
高端服务普及化是个伪命题,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在巨大的需求面前,供给端开始偷工减料,伪造履历、人工包装名师,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某在线教育的宣传物料上,不乏这样的句子:“10年重点高中一线教学经验、12年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押中97道原题、最后60天物化生提升50分、语数外提高70分”。
但实际上,这些所谓“资深”教师,不少都只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拿到,就算曾经有过补课经历,也与宣传视频里包装过的履历相去甚远。
造假,是为了扩大招生,扩大招生,则是为了增加营收,向投资人们交代。
当教培成为资本的玩具,教育,也不过是一桩生意。
疫情掀起教培军备大战
大城市的生意做得差不多了,教培机构们又杀向小村镇。
根据经济观察网的《下沉市场K12教培行业调研报告》显示,相比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3-6线城市)的在线教育渗透率可提高空间十分巨大。
在这些地区,家长对课外辅导的了解和信任依然建立在亲朋好友推荐上,近八成家长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口耳相传。本地名师、提分明显的中小型机构,是这些地区家长们的首选。
但疫情改变了一切。
在线教育突然坐上火箭扶摇而上,下沉市场对在线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平台们把目光由原来的一二线城市向下转移。
那时,所有人都以为看见了清晰的未来,招兵买马,准备趁着这股数字化的浪潮扶摇直上。
广告大战就此打响,春晚、热门综艺、影视剧都成为战场,教培机构还向互联网、电商行业学习获客经验,探索流量投放、社群、地推、体验店等渠道获客。
1对1的业态,也迎来进一步升级。
在授课老师之外,机构们还炮制出所谓的学习服务师,负责全学科统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课程安排。
为了引发家长的消费欲,有的机构甚至打出宣传语,说“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教育焦虑的本质挑到明面上。
焦虑的浪潮下,乱象汹涌而来。5月19日,脉脉热榜榜首被“在线教育丧心病狂卖课手段大赏”话题占领,有网友在话题下留言,爆料称99年的销售主管,诱导家境贫穷的学生家长开通花呗借钱卖课。
实际上,所谓的教育贷、培训贷,已经成为和教培行业伴生的关联产业,在教育焦虑的助推下大步向前。
在消费贷和互联网的助推下,高贵的1对1培训,终于对广大贫寒学子揭去了最后一层面纱。
财年中,掌门1对1付费学生人次同比增幅为43.2%,达到月54.5万;此外,其学生留存率超过80%。
相比年,掌门教育年的营业收入呈现爆发性增长,由25.08亿增长至38.02亿,收入增长将近50%。
对比年同一季度Q1的营业收入,年掌门教育营收也依然呈现增长态势。
如果一路这么发展,难说掌门教育真可以让传统的1对1教培模式,“普惠”千家万户。
可惜,双减政策突然落地了。
假期不让上课、培训机构不让上市、不让做广告,“三不”政策挤压下,好不容易复兴的1对1教育,怕是要由下沉市场,直接踏进“地下市场”。
大逃杀
其实一切早有预兆。
年,教培行业沉浸在疯狂增长的黄金期,在线教育为无法出门的学生们开了扇窗,却也关闭了教培机构们脱身的门。
好未来、新东方、掌门1对1...所有机构都在重资开发网课,并且针对在线教育市场培养对应的技术、宣发、运营团队。
热火朝天里,寒风却在跨过新年之后悄然吹起。
年1月2日,北京召开第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顺义区宣布暂停开放全区51个学科类培训机构线下培训。
不到一周时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公开表态,要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并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方位提出要求。
河南、河北、广东等多个省市开始呼应,各自出台针对教培行业的监管政策,包围教培行业的高墙,一砖一瓦无声垒起。
直到今年5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台,人口结构问题引发全民讨论,“鸡娃”、“内卷”、“竞争前置”这些词,从简单的网络热词,上升为严肃的社会议题。
风彻底吹起来了。
5月21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审核通过,双减箭在弦上,头部的机构们则纷纷寻找转型的机会。
好未来旗下教育品牌“励步英语”更名为“励步”,业务范围从英语扩展到英文戏剧、口才、美育、书法、益智、棋道等新产品。
新东方也不甘于真的开办托儿所,开始试水美术教育领域,以及书法等差异化项目。
对于大机构们来说,断臂求生也没那么容易。
以新东方为例。根据财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显示,净收入超1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对此俞敏洪表示,第三季度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作为公司增长引擎的K12中小学全科课后教育业务开始全面复苏。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该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为1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1%。这意味着,增加的教学时间和增加的运营学校和学习中心的教师租金费用投入也呈上升趋势。
截至年2月28日,新东方学校及学习中心总数达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家(年同期学校及学习中心总数为1,家),与上季度相比净增家。
随着公司扩大学校和学习中心网络,员工人数增加,以及各种其他费用的支出,新东方的资本投资已基本要大于收入。
而此类大机构主要以地面教育发展为核心。同时,K12生源占比近9成,是营收增长的主引擎。
比如说,如果新东方转型去做托儿所业务,就意味着它将要把最关键的教师资源彻底砍除,再重新招募相应的老师。同时,品牌、营销、推广,甚至门店教室的装修、硬件配备等,全部都得推到重来。这是一笔不低于全年10亿美元投入的成本。
投入以后,它还得像创业公司一样,经受漫长的投入周期,相当于脱了一层皮重新再来,但自己原本最核心的竞争力都消失殆尽了。
所以,对于这些老牌教培机构来说,转型宛如让一辆正在高速行驶列车的调头。
地面教育遭遇严查死守,应试教育课程被明文限制。主引擎出现故障,紧急刹车的后遗症和列车上“乘客”的安置都将成为巨大的问题。优势不在,可能意味着又要从头开始。
前期投入在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和学习中心的扩张投入的大量资金,已无法逆转。之前投入和积累的建立起来的教培帝国似在一瞬间坍塌。
而后期的转型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无论是素质教育或者其他还未被政策触达的教培领域,以新东方如今的规模,对于教师的需求量都远大于其他机构。
而市场符合资质的教师数量有限,培养人才亦需要时间,这势必导致师资缺口。这意味着新东方面临从头开始境遇。
但不转型则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虽然艰难,但十几二十年积累下的资本,至少还可以在寒冬里支撑一段。
但中小机构们就没那么幸运。
被在线K12学科教育的火热引诱入场后,这些机构绝大多数都砸上家底,买系统、拉团队、搞促销,向音体美这些素质教育转型,意味着授课老师要大换血,硬件、装修甚至场地都要推倒重来。
更麻烦的是,新政规定,艺术类培训的许可也要审批,而在目前的严管风向下,审批注定不会太容易。
倒也有趁着政策的门没完全关死,打算再搏一把。
6月25日,老牌1对1龙头学大教育,宣布以完全控股的形式,投资北京琢器咖啡有限公司。
要知道,看起来和教培八竿子打不着的咖啡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教培机构们新的“教学楼”。
据《北京晚报》报道,新政之下,原本“一位难求”的线下校外培训机构看似冷清,实则“风起云涌”——许多培训机构在采访中表示,虽然不提供上门服务,但可以安排在附近的咖啡馆进行教学。
可以靠游击战规避监管的1对1模式,再次显示出优越性。
据掌门1对1在职教师林翰(化名)透露,自从新政策出台后,他接收的初中阶段学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月初每天最多只有3-4节课的排期,从上周开始不断被新的学生填满。
最忙的时候,一天要上8个课时,和高考前的补习高峰期基本持平,再加上现在的政策只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而掌门1对1很大一部分课程针对的是高中学生,“我们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至于未来政策会不会进一步扩大,把高中阶段的教培也纳入其中,林翰也没有把握,他说自己正在准备复习考博,打算回归更安全的学术系统内。
就在昨天,湖北省多地宣布,扫黄打非办正式加入打击教培的行列,把补课和黄赌毒提到同等地位。
有网友在看到这条新闻后评论,“想起了高中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躲进大山里补课,淹水了,一堆人就爬到车顶上”。
那部以俞敏洪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里有个场景,潦倒的成东青、王阳和孟晓骏找了个废旧工厂当教室,招募来一堆学生和老师。结果学校没开几天,有关部门就因为违章办学,带着罚单敲开了门。
电影里的场面,再一次在现实中上演,历史果然是个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