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城市书房龙华范儿
TUhjnbcbe - 2025/2/15 8:52:00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近日,一座书房与一名女孩的治愈故事,在深圳人的朋友圈刷屏。

因家庭变故,刘女士的女儿小谢出现应激性创伤心理障碍,不得不休学在家。征得女儿同意后,妈妈刘女士带着小谢来到城市书房——图书馆。

这是位于龙华区观澜街道的一片客家老屋。在这里,刘女士和一帮朋友全身心投入公益阅读推广。目睹妈妈的热情投入,沉浸在客家老宅的宁静与书香中,小谢的内心有了变化,逐渐敞开心扉,重燃学习热情。最后她重返校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心仪的学校。

小谢心灵疗愈的故事,让许多深圳人倍觉温暖,也让大家深深记住了城市书房。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类似这样独具特色的城市书房,在龙华区已经开枝散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政府共建书房,让市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快乐。”年4月,龙华区以“政社共建”的方式启动城市书房建设。短短两年半时间,书房总量达85家,全方位覆盖了小区、城中村、企业、园区、商超、景区等人流集散地,年服务超过万人次。几乎每个书房都发生过令人动容的温情故事,它们如涓涓细流浸润着龙华人的心房。

城市书房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阅读温暖心灵。研究人士认为,龙华区“政府+社会”共建城市书房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

一方面,政社共建突破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传统路径——政府主导、土地支撑、投资巨大且建设周期长、运维成本高,探寻出了一条多元主体参与、零土地支撑与小成本投入且快速落地、自主运维的新路;另一方面,政社共建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路径——从政府主导走向社会多元主体支持。随着政府与社会资源的双向注入,以城市书房为支点,一个个以阅读、沙龙、社交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新生态呼之欲出。

1困境

城市升维背景下的公共文化建设瓶颈

两年半时间,建成85座城市书房,龙华区堪称刷新了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深圳速度”。

奇迹的背后,是“政府+社会”共建模式的高效,亦折射出龙华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供给的迫切。而继续往深处探寻,有识之士认为,“龙华速度”反衬出在城市发展新阶段,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的力有未逮。

龙华位于深圳市地理中心与城市发展中轴。在深圳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与城市发展史上,这里一直是一片激情燃烧、传奇涌动的土地,历经多次历史性飞跃。

在深圳建市之初,龙华片区便位列深圳6个管理区之一,从边陲小镇走到改革开放最前沿,迎来第一次飞跃。年,深圳二线拓展区设立,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与二线关接壤的龙华片区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年底,龙华新区成立,特区一体化强力推进,龙华成为特区改革发展主力军,实现了第三次飞跃。年,龙华挂牌成立行政区,管理层级、管理体系、管理能力全面升格,获得了更大发展自主权的龙华,实现了第四次飞跃。

年,深圳市决策层赋予龙华“深圳都市核心区”的全新定位,寄望其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至此,龙华区迎来了第五次历史性飞跃。

伴随着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龙华片区发展潜力持续释放,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才与来深建设者加盟龙华。据统计,—年,龙华区劳动力净流入量超过50万人,目前龙华辖区服务人口已经超过万人。

无疑,“都市核心”的全新定位,开启了龙华城市发展升维的崭新阶段,而万龙华人的文化服务与精神生活,更是重大命题。两者无不对龙华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更好、更快的要求。

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多年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龙华片区先人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发展“单兵突进”,城市功能建设则相对滞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同时,多年高强度的城市开发致使龙华城区高度建成,虽然位居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列,但实则已属老区,城区可建设开发用地日趋稀少,城市更新任务艰巨。

一边厢,是城市段位提升、人口剧增带来公共文化建设量质齐升的爆发式需求;一边厢,是土地开发承载力日趋吃紧、公共文化设施短板鲜明,龙华,走到了十字路口。

仔细审视龙华数十年发展历程,正与中国城市化轨迹高度同频。

从土地的城市化到人的城市化,某种意义上,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龙华堪为观察中国城市化脉络的鲜活样本。

在传统城市化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无不依赖土地支撑与密集的资金投入,且建设周期较长,后续运营维护成本巨大。

无疑,作为城市化前驱的龙华,在面对城市升维之际所遭遇的公共文化建设瓶颈,正凸显出传统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的困境,这也是国内众多新兴城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必须破解的课题。

2破局

一场以书为媒的同仁创业

如何破局?

龙华区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书房”。彼时,城市书房作为传统图书馆的延伸,以其小而精、小而美、贴近城市居民生活的清新风格风行全国。

在龙华区的实践中,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城市书房重新定位,提出“转角遇到书、书房在你身边”的核心理念,并大胆突破了大多数城市书房建设遵循的“政府主导”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以政府倡导、社会襄助、“政府+社会”共建共享的方式,推进城市书房建设。

社会如何襄助?彼此如何共建?社会主体提供空间、场地设计和运营维护,政府根据书房定位和面积配置图书。“简单地说,只要有合适且闲置的空间场地,政府免费配书,让闲置空间变身颜值和内涵并重的城市书房,接力传递幸福龙华的书香气。”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很快,一则“你出场地政府配书”的城市书房场地招募令在龙华区社会各界人士的朋友圈流传。

位于龙华区龙华大道繁华地段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唐时代广场成为龙华政社共建城市书房第一个“吃螃蟹”的社会主体。

在大唐时代广场最中心二楼中庭,扶手电梯一上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占地平方米、格调清新淡雅的开放式“城市书房”。

这是在咖啡厅、健身房以及各种服装潮店包围下的一片宁静的阅读空间,茶香氤氲中,人们安静地沉浸在书卷的字里行间,与周遭如同两个世界。

“作为商业综合体,我们其实并不希望单纯以商业来连接人,更希望以文化来连接消费者,所以,我们的初衷就是打造一个开放式、有调性的公共空间,既丰富我们的配套,又能增加我们和消费者、社区的黏性,而城市书房的理念可以说和我们一拍即合。”大唐时代总经理叶唐捷坦言。

恰如叶唐捷所言,在龙华区,城市书房的共建过程就如同一场以书为媒的同仁创业活动,作为合作伙伴的社会主体在选址、设计、装修、运营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龙华启用首批4个城市书房,大唐时代书香驿站就是其中之一。首批城市书房,无论是选址、装修、图书配置还是营业时间,每一家书房都有着独特印记,其设计和运营都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打造出最合适的阅读空间。

随后,城市书房建设势如破竹,年当年便达到了18家,年新增34家,如今总数达到85家,总面积超2.1万平方米。

势如破竹的数据,印证了“政府+社会”共建书房模式的高效。但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模式让各界看到了公共文化建设的另一种可能。

在资源投放上,城市书房无须像以前图书馆建设投入大量土地、资金,还有后期运营维护资源。“利用共建的方式发展10家城市书房的成本,也远比政府出资建设1家社区图书馆要低得多,而且时间短得多。”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广电管理科负责人坦言。

显然,“政府+社会”的共建方式,与寻常迥异之处,就在于充分激活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以零土地支持、最小的资金投入以及最短的建设周期,实现了公共阅读空间的大面积、快速度覆盖。

3惊喜

“转角遇到书”点亮“全民阅读”

细数两年多来龙华区城市书房建设,不仅数据令人惊喜,类型更是不断丰富、拓展。

从商场到企业,从园区到城中村、花园小区,从景点到网吧,从公园到古村落……社会主体的全面激活,让城市书房几乎覆盖了龙华辖区内的人气旺地,甚至不少市民以个人身份提交申请共建城市书房。

“转角遇到书”“书房在你身边”,这是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于城市书房的定位,也是其基本理念。

“龙华城市书房并非一个独立体,而是要推动其融入市民的生活中,成为市民群众随时可享用的公共文化空间。”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这也正是“政府+社会”共建模式的又一犀利之处。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合作伙伴,无疑更加了解社会大众的行为模式,更加熟悉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因此,保证了城市书房的布局,更加精准地切入居民的需求。

于是,在龙华区重点企业顺络电子园区内,城市书房就建在了员工宿舍楼下,占地不过60平方米的小巧书房,让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徜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迅速成为这座近千人的园区里最火热的打卡点。

在人流如织、被誉为深圳最像丽江的上围艺术村里,龙华城市书房牵手龙华区文化名家申晓力,创立国内罕见私人图像藏书馆——解愠书馆,陈列着申晓力近30年精心收藏的两万余册艺文类书籍,成为艺术村又一人文地标。古色古香的书房契合客家老屋的气质,置身其中,享微风薰面,游书海解人生百忧。

即便是残障人群也成为龙华城市书房的受益者。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的龙华区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入驻着多家残障人士创办的商业组织机构,是全区残障人士创业就业的“桃花源”。龙华区携手基地,设立服务残障人士为主的城市书房“悠书房”,还特别配备了盲文书籍,致力打造“零障碍”阅读世界。

今天,遍布各个人群集散地与打卡点的城市书房,已成为龙华全民阅读的精神地标。

在大唐时代广场,每天下班后,点上一杯拿铁咖啡,然后来到书香驿站,在香气氤氲中捧卷阅读一个小时,已经成了公司白领陈琳的新习惯。“在这里特别放松,它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她说。

毫无疑问,全民阅读需要庞大的公共文化资源支撑与保障,如果说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体,那么,龙华城市书房就是一条条“毛细血管”,真正融入居民生活,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1米”。

“转角遇到书”,让书籍触手可及,亦让阅读变成顺手可为的易事。书香翰墨中,全民阅读的场景开始成为龙华居民生活的日常。

4升华

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呼之欲出

于城市书房而言,龙华区不过是后来者。但从建设路径、外延到内涵,都标注出新高度。

“政府+社会”共建共享的模式,充分释放社会主体的能动性。政社互动,尤其是社会资源的积极投入,共建出的不仅仅是公共阅读空间,更是各具特色、不一而足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

在休学女孩小谢的故事里,治愈小谢的,不仅仅是书房里的阅读!

小谢和妈妈刘女士所处的城市书房图书馆,名为图书馆,其实是一片由原生态客家老宅组成的独特空间。

在这里,发起人丁友江以“以旧修旧”的方式,让老宅焕新颜。随后,丁友江在此开展起公益图书循环阅读推广尝试。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义工朋友,自掏腰包,以老宅的土楼(古碉楼)为主,开放院落和果蔬菜地,开展起各种与阅读相关的亲子活动,让周边居民和来深务工家庭能够参与进来,以打包借阅、图书“抱养”方式,让图书“漂流”,促成共享阅读。

在丁友江看来,城市书房图书馆实践的是一种“别样阅读”,“我们希望构建一种人文社会科普的独特生态,让大家以书为媒,不仅仅是阅读书籍,更是阅读生活、阅读公益、阅读自然,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亲情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幸福”。

正是这样一种“别样阅读”的氛围,以及妈妈刘女士全身心投入的以身示范,触动了小谢,让她打开心扉,主动走进图书馆,成为这个独特大家庭的一分子。

一如图书馆,大唐时代广场也正依托城市书房书香驿站,探索形成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内核的新型商业文化生态。

“以前,大家来大唐,是购物消费,顺便读书,现在,我们希望大家是因为阅读,因为文化消费来大唐,以文化聚人。”叶唐捷坦言,基于这样的理念转换与升级,大唐时代广场以书香驿站为支点,一方面,大力承接龙华区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主动策划文艺沙龙、读书分享、图书漂流活动,吸引更多社区青年向大唐靠拢。

通过静态的阅读空间与动态的公共文艺活动,叶唐捷期望,将大唐重新打造成青年聚合的“文化社交根据地”,实现文化和商业共赢。

“以后,大家提到大唐,不是写字楼,不是吃喝玩乐,而是读书,是文化,是新社交。”他充满期待。

社会主体的积极投入,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乐观其成,亦给予充分支持。龙华区着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龙华文化讲堂”将一系列文化名家、曲艺大咖等高端文艺资源导入各个城市书房。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广东省曲艺、相声事业领军人物刘昭等先后来到龙华城市书房开展主题分享。龙华区还积极开展“读者之家”进社区系列活动,涵盖国学经典、书法学堂等主题阅读与实践,打出“城市书房”与“读者之家”组合拳。

目前,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仍在不断探索,积极开辟“报刊亭+书房、地铁+书房、废弃仓库+书房”等共建新模式,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共建,力争年底打造家城市书房,让“亲而近”“精而美”的城市书房更深更广地融入居民生活,让每一位龙华人都能感受到书香、享受到服务,共享龙华城市发展的丰厚成果。

撰文:吴永奎林佳曼摄影:郑明萌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市书房龙华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