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镜头下,有形形色色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构成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的底色。
“时代向前,发出巨大的轰鸣,而乡村静默无声。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时间摧毁,文学和影像正是对逝去时间的收复。”
但有的“收复”浮光掠影,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气泡,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审视和众生扰攘的质疑;有的“收复”则以流动的光影、质朴的还原,让我们与消失的过往和记忆重新邂逅。
今年年初,电影导演贾樟柯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电影将繁华大都之外的乡村和书写乡村的作家们作为拍摄的对象,通过作家们的讲述与追溯,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中国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
这个题材未必会被喜闻乐见,但他还是拍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当他的镜头对准那些广袤的原野,那些炊烟袅袅升起的村落,那些土地上躬身劳作的背影,那些从田间地头走上文坛的作家们,那些无数次的回望与书写,他又借此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洄游。
1
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很小的县城。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父亲取的。“樟”,是冠大荫浓、气味芳香的树木;“柯”意之一则为“斧头的木柄”。男儿当自强,父亲希望他将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小时候,他痴迷古诗词,父亲就从县城里的新华书店给他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宋词、散文等。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用旧报纸、旧年历包上书皮,除自己读外,还会分享其他爱书人:
“虽然那时候图书资源非常有限,也不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但是读书的渴望,对书和写作的敬重是骨子里面存在的。”
上了中学,他成了一个不够“安分”的人,他的内心有一匹无法受困于槽枥之间的野马。
这匹“野马”天马行空,但凡喜欢的,都会去尝试:留长发,跳霹雳舞,写诗,组诗社,印诗集。
“第一次油印诗集,他们花了一周,到处借办公室,晚上不睡觉,硬是把诗集弄出来了。”
十几岁时,贾樟柯就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即便后来没考上大学,山西省作家协会也愿意吸纳他为成员。
但他最初的电影梦始于《黄土地》。彼时,没人知道贾樟柯看到《黄土地》后那种内心的震撼: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剧照“电影原来不仅是歌颂光辉形象,它也可以是真实人生,可以调动一个观众的所有经验与感情。”
这种仿佛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的觉知,让他向那个遥远的“圣殿”发起了冲击。
年,贾樟柯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但两年后,他才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那年,他23岁了,在电影学院大一新生中,属于“老大哥”了。
年冬,在电影学院读大二的贾樟柯,筹拍了《小山回家》,没想到,小试牛刀,就一鸣惊人,该片获得了香港国际影片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
▲贾樟柯自导自演的《小山回家》27岁时,他回到家乡汾阳,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小武》。
虽然有香港制片投资,但他们是当短片做的预算,显然不够支持这部长片的资金需求。因为缺钱,贾樟柯决定用当时中国电影工业已经淘汰的16mm工艺来拍摄,在后期漫长的制作中,连粘贴样片的胶布都紧缺。
但当时他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疯子”,每天工作15、6个小时,只用了21天,就拍出了这部“真实得让人胃疼”的影片。
▲《小武》剧照年,贾樟柯携电影《小武》参加了柏林电影节,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主编夏尔·戴松看完《小武》后激动不已,并欣然写下影评《爱与微笑的时节》:
“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样给人以如此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他(贾樟柯)的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他这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活力的复苏。”
那年,《小武》获得了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沃尔福冈·施多德奖”等8个奖项,但《小武》却在国内没有拿到公映许可证的“龙标”。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随后,因为《小武》被举报“影响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贾樟柯收到了国家电影局的一纸禁令:无限期停止拍摄影视作品权利。
▲贾樟柯获奖作品被没收了“准拍证”,在柏林一战成名的贾樟柯,骤然被推至命运的谷底,被迫开始了5年之久的“地下作战”。
在这几年中,他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接连导演了《站台》《任逍遥》,但都没拿到公映许可证。年的《天注定》也成为被禁影片。
年1月8日,贾樟柯被恢复导演身份,他的几部电影终于解禁,重见天日,但这个从汾阳走出来的小个子导演仍属于“边缘群体”。
▲贾樟柯的三部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
尽管拍完《小武》,他被归入“第六代”导演的行列。但《小武》这部新现实主义作品为他划清了一条与主流电影市场泾渭分明的界线。
2
有人为贾樟柯的电影总结了两个关键词:边缘和底层。
但贾樟柯本人并不十分认同这个总结。在他心里,想拍和在拍,且会一直拍下去的,是中国大众,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因为银幕空间里面,普通中国人的形象和真实生活被呈现得太少了,贾樟柯说自己怀着普通的心情拍了普通人,没想到放到银幕上就成了“特殊”。
▲《小武》剧照在《小武》中,他过滤掉了那些在别的乡村题材中往往会被精心营造出来的诗意因素,他镜头聚焦的,是破败混乱的小县城,那里面有属于小县城的诸多时代“标志物”——发廊、台球桌、卡拉OK和录像厅,“严打”时期的大喇叭声和住户外墙上赫然醒目的带白圈的“拆”字。
作为“手艺人”的小武,在接连失去友情、爱情和亲情后,最终失去自由,面临牢狱之灾。
在电影的结尾,小武被警察拷在了人来人往的街边电线杆上,随后,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小武在众人的围观下和责骂中丧失了最后的一点尊严......
▲《小武》剧照还有《站台》里封闭的小县城里的年轻人,《三峡好人》中的煤矿工人,《天注定》里屡遭欺侮,铤而走险的人......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构成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的底色。
年,以“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为主题的《山河故人》上映。
▲《山河故人》剧照贾樟柯说,“我拍了十几年电影,十几部片子,仔细一算也很心酸,《山河故人》是我第三部在国内上映的故事片。”
而年他拍摄完成的《江湖儿女》,其初衷是来自一位小时候认识的县城大哥。
▲《江湖儿女》剧照他印象中的这位大哥威风八面,可当他很多年后回到老家时,却发现这位大哥正蹲在街口吃面,往日的风光已然不复......
他镜头下的小人物生如野草,在命运的缝隙之中,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面前,他们都有各自的困惑和痛苦,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很多时候,他们仅仅是活着,就已经倾尽了全力。
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蓬勃生命力,和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实在那些小人物的镜像中,也照见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命运。
那些生活优渥的人,那些口口声声地问“何不食肉糜”的人,不会知道这些最凛冽的世相,但贾樟柯从来不会去放大苦难,他习惯用一种直接与平和的方式,去展现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即便是贾樟柯,最初来北京因为没有户口,半夜也曾被当成流民加以审问。
他努力通过电影去探索边缘人物和群体被尊重的可能性,他希望他们被看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