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
当代书坛女翘楚
孙晓云,女,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书法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沧浪书社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共十七、十八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苏州大学博导。
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第二届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书法作品曾七次获全国书法大奖。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日文版)先后出版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十五年畅销不衰,先后二十次再版,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最高纪录。并作为唯一书法理论书籍进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先后获“韬奋图书奖”、“江苏省政府优秀图书提名奖”。先后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多次举办“孙晓云书画艺术展”、“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品展”等。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出版《孙晓云书小楷老子道德经》(八次再版)、中华传统德育经典——《老子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
孙晓云以女性的细腻敏锐,深入帖学传统,积数十年之功,其性格为人与艺术上的悟性,加之江南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艺术环境,形成了她独具一格的艺术思想与艺术特色,可谓当代书坛女翘楚。
家学渊源,三岁起步
孙晓云三岁时便在母亲的启蒙下开始学写毛笔字,其外祖父是著名古文学学家,书画纂刻大家朱复戡。曾经泰山刻石只剩下十三个字,无人能修复,而朱复戡按照李斯的原文和剩下的十三个字,将泰山刻石的其他字形完全恢复出来了。他对古文字非常熟,过目不忘,当年被誉为“三代鬼”(夏、商、周)。“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挽救“国宝级”人物,还专门提到他。
因此,耳濡目染的逐渐掌握笔法要领,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她的“书龄”比同龄人要长得多,以致她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直到现在,只要有空她还是天天写,经常从早写到晚,甚至半夜才睡,乃至于有一次生病后醒来第一件事也是写字,可见至始至终的热爱与坚持是成就孙晓云后来发展的关键。
视书法为“女红”
“书法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孙晓云处事低调,平时不爱抛头露面。她说自己就是一个家庭妇女,不喜欢开会,不热衷社会活动,喜欢宅在家做家务,把字写好,和她把饺子包好、把菜烧好,是一样的道理。
“书法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而生活中只要是需要动手的事我一定特别感兴趣。前几天在常州参加一个妇女活动,要切蛋糕,三层的,我看不得别人切,一把就把刀抢过来,我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切成一块一块一样大小,送到每个人的手里。书法是典型动手的艺术,所以最能吸引我。”孙晓云曾言道。
“书法是心安理得的女红。”
历代书法大家中以男性居多,女书法家屈指可数,孙晓云认为女性更要努力,便提出“女红”的想法。即把写字归到“女红”一类。
谈及“女红”,“女红”是一个古老的词,“红”应该读作“gong”,亦称“女工”或“女功”,是古代女子纺织、刺绣和缝纫的统称,指旧时中国女性所从事的家庭手工劳作——纺、织、挑、绣、缝纫等活计,后来也泛指由这类劳作而物化的产品。称得上“女红”的女人是“女工”中的技能高手,得有天衣无缝、实用美观的制作能力。
她认为,每天都要写写字,这个感觉,就像打毛线、烧菜一样家常,成为自己最心安理得的事情。从自身特性和特长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把它做精做好,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经验。此说一出,引发多方共鸣。
当然“女红”这个概念,取的是“女红”的心态、女红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女红的技艺。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二十世纪,女性获得了跟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女子。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女性自身的特质和精神追求,却成了摆在现代女性面前的新问题。
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孙晓云一直在想,女性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怎么样做才能过得踏实,过得心安理得,过得有寄托。有些领域和分工,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并不是女人不愿做、不想做,而是不适合去做。女性能够发挥自己的强项,有男人没有的追求,有独立的精神,这就是‘女红’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倡所谓“女红”,并不是要求现代女性去学绣花,学编织,会烧饭,“女红”只是一种姿态——以最适合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的生活方式,在家庭、社会中保持最舒适的位置。这是孙晓云对女性的理想,也是她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
书法有法
孙晓云不仅重实践,而且重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追根究底,寻找古来书法用笔之“本”,在四十三岁时写出了专著《书法有法》。
全书开篇即抛出作者自幼始多年的困惑,随后抽丝剥茧,从历史的物质环境和人体的生理机能出发,从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揉合,以及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来探究书写方式;从笔的构造和纸的历史、文房四宝进行分析,从家具的发展及历代的坐姿的演变进行说明;进而大胆提出:古人“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划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
这本书在书法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上有其独到的创新意义,回答了上百年困挠书法理论中有关“笔法”的重要问题。其叙事悬念的设置、环环相套的缜密推理的方法,幽默简练的语言,也让看过这本书的广大读者爱不释手,从中可饶有兴致的了解我国古老灿烂的书法文化。
自年以来,《书法有法》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出版社(繁体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等出版社出版,十五年来畅销不衰,十九次再版,印数突破十五万册,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
书法刚柔并济
孙晓云其书法风格一如其做人处事,“锦衣玉衽而不露锋芒、丰肌淡彩而天然骨秀。”书法家、中国人大教授郑晓华如是评价她。
书法家李刚田说:“静态、雅意、清气是孙晓云书法的审美特点。近年来,她的书法新作在清雅中又平添了几分率真与老辣,是如新松之秀发、乔木之劲健,是勃勃生机的苍秀之美。”
观孙晓云的书法,充满了辩证,阴阳,激情,沉重。好像一个真正的道者,无所包含,无所不包含。
笔力劲道,仿佛要穿透纸面,结体灵活却不会与传统结体偏失,往往看着看着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和变化,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是来自于孙晓云个人的风格。
孙晓云的小字行书已达古人境地,真实不虚,业内曾批评她的大字写不好,结构容易把持不稳,但几十年下来,孙老师的书法水平已经是面面俱到。本来不稳的大字不仅修缮了结构问题,还因为用笔间的筋肉粗细而大放异彩!
书法承传与古为新
书法如何摆正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这个问题一直是书法界热烈讨论的问题。
“我们不要背上传统的包袱,同样也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孙晓云认为继承和创新不仅不对立,相反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同步向前,相互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重复。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满足当代人民所需所求的文艺作品,那么这种创作本身就是创新的。”创新不是隔靴搔痒,传承也在自然渗透。“现代人可以通过电子版来学习古代碑帖,这本身就是在创新了,但其实书写的原始面目没有改变,我们必须拿着毛笔,面对纸,蘸着墨书写。”
晚唐诗人司空图曾云:“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孙晓云认为,“与古为新”四个字就是对于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最好诠释。
孙晓云特别看重国学德育经典的书写,把它看做一项书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工程,“国学德育经典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著作,而书法不仅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读者可以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也可以欣赏临摹书法艺术。”孙晓云一直认为,书法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是首当其冲的,这套丛书可以说是最好的实践。
得起渊源,寻其源头,孙晓云觉得自己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承接的使命感,而自己应该做的具体工作就是书法的普及和提高。于是在今年,她一如既往地出书、写文章,在各种公开场合,强调书法的重要性,给书法定性的——“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的说法已经耳熟能详;她呼吁书法进校园,“这个是大事,它是公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作为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书法家,她还先后到东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办展,以书法为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境界和神韵。
翰墨飘香系慈善
孙晓云不仅是低调的耕耘在书坛,更是默默的无私奉献自己的的艺术力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廉洁自律,可谓是德艺双馨。
她多次为希望工程、地震灾区、东南亚海啸、红十字会、困难户等捐款捐物捐作品,20余次签名售书、无数次免费大学讲课、举办讲座、送春联、慰问部队、工地、农村、机关、街道。
她拿出自己获得的所有奖金,设立“孙晓云奖励金”、“孙晓云奖励慰问金”。多年来已奖励近百名获奖书法爱好者及生活困难人士。
名家评论
苏士澍(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孙晓云作为当代优秀书家代表之一,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推动书法普及与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孙晓云的经典作品《书法有法》,回答了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技法等诸多司空见惯却悬而未解的问题,在书法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章剑华(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艺术监督,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江苏广电总台台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等职):孙晓云书法艺术的成就首先在于用书法书写经典,用精品承载经典,集书法本体、文字内容、思想内涵于一体,既弘扬和传播了中华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挥了书法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聂成华(著名词人、诗人、作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有“80后十大才子”、“海右三子”之称。):孙晓云以女性的细腻敏锐,深入帖学传统,积数十年之功,赢得了书界广泛的肯定和尊重。其书笔法娴熟,结体雅正,章法浑融,平淡天成。她在书法形式上的探索引人瞩目,采取信笺联用的形式书写诗词曲赋,借鉴古籍装帧样式经营作品,成为当代书法的经典形式。除了功力和灵感,孙晓云的成功,还得益于她的“善思”。其用60篇“日记体”的书法散文结集而成的作品《书法有法》探赜索隐,抽丝剥茧,揭示“转笔”这个不传之秘,得到书界的普遍认同。
多年来孙晓云初心不忘,不随波逐流,坚定、平静的恪守、承传中国书法文化,她深知,书法传扬是一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工程,是漫长细致的一代接一代的薪火传递工程,她将以毕生的精力,力求让书法始终伴随着生活,伴随着一切......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综合,本文纯属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
当代殿堂级“红墙”国宝书画艺术家——吴泉棠的重彩乡情
黄建南
“东方莫奈”、当代“中国卢梭”
离朱视频
清华美院教授张孝友山水界画讲解(上)
离朱视频
清华美院教授张孝友山水界画讲解(下)
诗情·书风·画意——浅谈李学功书画艺术
张孝友
界画里的“筑梦者”,一人救活三百年失传界画
靳尚谊·造像
我对人感兴趣!
离朱热点|湖南都市频道湖南经视频道特别报道“林永松精品特展”-湖南省文联主席鄢福初亲临展览现场
人山人海!林永松作品在湖南国画馆,挤破头也要去看!
开幕现场|中国当代著名实力派山水画家林永松精品特展
离朱艺术承办《笔墨熔魄江山铸魂一一中国当代著名实力派山水画家林永松精品湖南特展》将于10月17日于湖南国画馆展出!
笔墨熔魄江山铸魂一一中国当代著名实力派山水画家林永松精品湖南特展·预展
开幕现场
更多精彩阅读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