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追随艺术品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触动,但太多时候,人跟随的其实是他们读到的和听说的东西。
从历史上随便找出一个时期都会发现,时下的品味是经销商、收藏家、批评家、艺术馆策展人这些“艺术圈子”里的人共同决定的。
罗伊·利希滕斯坦《杰作》
年,布面油画,.2厘米×.2厘米,私人收藏
年,还住在新泽西海兰帕克的罗伊·利希滕斯坦绘制了《杰作》(Masterpiece)。当时他对于20世纪中叶的艺术品市场需求、艺术承担的角色抱着一种悲观的、金钱为上的态度。他的作品在当时默默无闻,但后来几十年发生的事情证明,他拥有远超常人的预见。
需求
即使不拥有什么艺术品,人也可以过上理性、舒适的人生。所以说对艺术品的需求是自发的,这种需求由途径和欲求决定,后者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而且在有的文化中得到了加强。
把欧洲和美国的文化传统分开来讨论。无论是教会这样的机构,还是个人,欧洲人经历过长达千年之久的艺术品收藏训练。在今天,许多欧洲国家的公众对参观昔日大亨与贵族的旧宅有强烈的兴趣,想要观赏他们收藏并融入其生活的艺术品。年轻得多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没有这种传统,在美国的富豪中,艺术品收藏家是绝对的少数。
从美国的文化历史来看,要想让他们对艺术品的爱好达到珠宝、游艇和私人飞机的水平,仅仅一代人的时间恐怕是不够的。综观20世纪下半叶,美国收藏家的数量增长缓慢但稳定,人数在经济腾飞时会增加,在艺术品市场不振时会相应减少。地产大亨阿尔弗雷德·陶布曼(AlfredTaubman)年买下了苏富比,艺术界很多人都在抱怨,说购物中心式的营销策略会取代以往的交易方式。陶布曼也确实联系了新富阶层,让他们接受了购买艺术品的理念。年之后,美国收藏家的数量又增多了,这离不开媒体对艺术品收藏活动的夸赞,拍卖行与画廊更成熟的营销方式,以及财经报纸普遍认为艺术品是种不错的投资。华尔街交易者携带其一年前问世的藏品们登上光鲜的杂志,让人们慢慢忘记了购买艺术品实际上是一项高风险活动,需要专业的渠道和专业的教育。不管是不是发达国家,都会有富裕阶层支持本国艺术家,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很多时候,作品的地位是主题、历史以及作品与当地传统的关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瓦尔特·施皮斯(WalterSpies,-)在自己的故乡德国几乎无人知晓,但在巴厘岛,他的地位相当于高更。印度尼西亚富人在他那富有激情的风景画中看到了很多的树,看到了自己国家的样子,于是支付了上百万美元。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卖出非常高的价钱(具体视一国的经济情况而定),但买家通常只有那个国家的国民,这种市场是非常本地化的。
年,瓦尔特·施皮斯移居印尼爪哇
施皮斯的画作和摄影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艺术品市场都是这样起步的。在文化和经济上占优势的国家,会把本土艺术家推到国际市场上,在那里他们可能会确立一个长期的地位,或是享受一二十年的国际名声。当然,这一切少不了品质和真正的创新。所以,法国印象派、维也纳分离派、德国表现派、美国抽象表现派、英国伦敦画派等风格的优秀画家,才能一度(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在国际上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受众,受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持续追捧。那些不算领袖但与重要的艺术运动相关的优秀艺术家,就像美国唯一的“法国印象派画家”卡萨特那样,几乎可以独享一整个国家的市场。以本土市场为主的艺术家,其作品价格的涨跌与其祖国的财富多寡同步。对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的艺术家来说,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拥有可支配收入是收藏的一个基本要求。话虽如此,决定对某类艺术品或艺术家的需求的,还有很多不同的因素。个人出身、教育程度以及早年接触过的艺术类型,通常决定了他或她在有条件收藏时会买些什么。有的人收藏是觉得这样做可以让自己跻身某个社会圈子,变成悠闲的上层人士或是前卫人物。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追随艺术品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触动,但太多时候,人跟随的其实是他们读到的和听说的东西。从历史上随便找出一个时期都会发现,时下的品味是经销商、收藏家、批评家、艺术馆策展人这些“艺术圈子”里的人共同决定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彼此相识,有直接联系,有的则通过书籍、艺术杂志、博客沟通。随着文化的变迁,权力会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像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和哈罗德·罗森伯格这样的批评家拥有狂热的粉丝群,获得他们背书的艺术家会过得非常舒服——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是这样的。随着“图坦卡蒙的财富”世界巡展在年到年获得巨大成功,整个20世纪70年代到处都是所谓的博物馆大展,它们冠以大众所熟悉的画家名头,如高更、凡·高、莫奈、毕加索。在这些展览里,到处都是大号的文本、悦耳的解说、大开本作品集、主题围巾和主题拼图玩具,实际上也塑造了孩子和成人的品味。近年来,收藏家越来越成为影响大众品味的人,他们走到台前,开始对艺术圈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他们建造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委托艺术家作画,甚至策展。他们当中很多人得到媒体报道,并与经销商、艺术家以及收藏圈子里的人称兄道弟。
营销
画廊、拍卖行、艺术家、艺术展联合起来,运用日臻娴熟的营销方式,可以抬高特定艺术品、艺术家、历史上的某种风格、艺术运动的身价。一个世纪前,大多数艺术商人不过是名字好听一点的小店主,现在有些人则成了真正的企业家。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拍卖行承担的是批发商的角色。大多数买家是商人,他们靠自己的头脑来发现那些价值被低估的作品,运用识别、分类、清洁、裱框,将它们再次呈现在最终买家眼前,由此获利。
现在的拍卖行会竭尽全力给步入事业盛年的艺术家营造声望。佳士得与苏富比不再仅仅拍卖名家大作,还开设教育部门,出售房地产,拥有并经营画廊。接受过他们任意一项服务的客户都会被精准营销,接触到他们的全系列产品:可能是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的一幅作品,可能是马利布海滩的一处别墅,也可能是买家女儿的硕士学位。画廊固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