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很善于以辞令来平衡各路比较。对各电影厂的评价,都有一个文字概念上的定论的。比如上影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而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发祥地和摇篮,二者有啥区别?我就好奇,为啥长影是“摇篮”,而上影不是?
第一次去长春一汽出差时,路过长春电影城,欣喜地下车在大门前拍照,但是心存狐疑,感觉这个长影怎么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在我的想象中,长影应该比一座大学校园还要大,要有笔直的林荫大道,巨大的明治建筑的摄影棚,院子里充满了厚重的年代感。
去年秋天再去长春电影博物馆,才恍然大悟,真正的长影旧址在这里。但是,只剩下一栋用作博物馆的长影老建筑了,且被一圈丑陋的高层商品住宅楼迫近围紧,以致拍照时取景都很费劲,难以躲过周围那些样貌非常违和的新楼房。
长影,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金字招牌。但凡到长春出差,人们都会想到“中国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去见识下亚洲面积最大的电影棚、道具库,见识下亚洲最大的电影洗印厂、译制片厂、科教片厂。然而,这些都永远地消失了。
而我们两代人记忆中的那个老长影,只剩一个概念了。
新中国电影工业的长子
老上海电影的那些黑白艺术片和旧上海电影明星,如天幕上的启明星,在中国电影史上熠熠生辉。而长影前身是满洲国时期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即“满映”。所出品的电影我们无缘得见,也许终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东北解放最早,接收日本人留下的工厂也最早。共产党人拥有的第一个电影厂,就是这间满洲映画。年。延安来的干部果断将其改造成“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即“东影”。
于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在长春诞生了,并在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这个建城历史不足年的城市,借着新中国电影之载体闻名世界。
资源,向共和国长子倾斜。因为厂房道具硬件设施基础雄厚,电影专业人士阵容齐整。长影,连创七个新中国电影之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和第一部故事片《桥》。
脱胎于老上海的上影,在共和国初期,以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女驸马》这样的音乐戏曲艺术片见长。长影以东北人的粗犷与阳刚,更擅于拍硬线条的主旋律大片,《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红孩子》、《党的女儿》、《白毛女》、《人民的战士》、《董存瑞》、《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边寨烽火》、《上甘岭》、《神秘的旅伴》、《平原游击队》……
《好孩子》拍摄现场
《刘三姐》拍摄现场
《上甘岭》拍摄现场
《祖国的花朵》拍摄现场
那时候,没有哪个电影厂接待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比长影更多。而此后,几十年的辉煌发展,长影荣膺的“电影之最”也最多:得奖最多、产量最多、著名演员最多、经典电影歌曲最多、上交财政利润最多……
那么,为什么长影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呢?
年,全国解放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东影(即长影)抽调大批管理干部、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接收敌伪电影机构,建立了纪录片、艺术片和美术片等新厂,输送血液,确立基因,奠定京沪春三大电影基地基础,夯实全国电影工业。老艺术家于蓝,就是这个时期从长影调往北影的。
电影界的航空母舰
五十年代,共和国的早晨,是长影的第一个辉煌十年。
在最高产的年代,仅50~52年就生产了19部影片。此后这种创作高潮频发,延续到年拍《开国大典》,为辉煌三十年。在八十年代中期达到顶峰,那时,全国电影产量的1/6是长影出品,而获奖影片占1/3。
在计划经济年代,电影作为工业生产而存在,尚无打造品牌意识。而长影拥有全国最多的7个摄影棚,年产20部电影的生产能力,以大体量、大规模、成建制地出品各类电影,赢得了响当当的口碑。
长影还是我国最早最专业的译制片生产基地。
长影译制片分厂,成立于年秋,为译制苏联电影而组建,“开始了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初创历程”。以向隽殊为代表的优秀配音演员,共译制了50个国家10多个语种的多部影片。
配音现场
向隽殊
鼎盛的五十年代,长影译制了部电影,平均每年译制44部,经常有四、五个组上百人同时工作。长影译制作品有《伟大的转折》、《愤怒的火焰》、《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列宁在十月》、《保尔·柯察金》、《拖拉机手》《乡村医生》、《复活》、《静静的顿河》、《上尉的女儿》等前苏电影,以及《流浪者》、《当机立断》、《罗马十一点钟》等各国电影。即使近年,长影译制片仍在生产,《马达加斯加》、《蓝精灵》、《神偷奶爸》、《哥斯拉》、《忍者神龟》等,都是长影出品。
当然,现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