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舶来品,是国人消费的一大特征。在国家外汇储备几乎多得烫手、民间巨富们几乎富得流油的时候,高品质的舶来品自然更被垂青。伴随着大批富豪远赴海外采购豪宅、奔走香港抢购外国名牌奢侈品,艺术品市场也劲刮“海外回流”风。面对舶回的艺术品,买家们如饕餮聚首,胃口大开。
年开始,回流艺术品的热拍让人眼晕。
仅以“北京保利”的书画拍卖为例。年春拍,”比利时尤伦斯夫妇珍藏专场”的18件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近1.7亿元;同年秋拍的“比利时尤伦斯夫妇珍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吴彬《十八应真图》以1.69亿元创当时中国绘画最高价;年春拍,在“吴冠中重要绘画作品”专场上,来自全球各地的25件作品总成交额达5亿元,其中《狮子林》以1.15亿元刷新当时中国现当代绘画价格纪录。
十八应真图手卷纸本
回流艺术品受捧的流行理由是,内地拍卖市场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高端艺术品已经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买家不得不从海外淘宝。除了天价屡现,上拍的回流艺术品数量也相当可观,回流专场在各大拍卖公司不可或缺。据统计,目前回流艺术品占总拍品的四成,一些著名拍卖行的比例会更高。在回流古书画行情的带动下,所有回流艺术品的成交率大大高于一般拍品,买家大有来者不拒之势。
然而在内行看来,回流艺术品的质量远非想象那样上乘。
大收藏家马末都称:近年的回流艺术品中,精品不到总量的一成,“好的东西根本没回来”。其原因简单,尽管国内艺术品行情渐佳,但藏家的财力远不及国外,出价差之其远。所以,散落到海外的顶尖艺术品很难回流,回流艺术品中精品寥寥。
大漆描金梅花纹连坐瓶
这不免让人怀疑,国人的”从众症”再度发作。
经济学将从众心理生动地比喻为“羊群效应”,是说在羊群前面横放一根木棍,头羊率先跳过去后,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此时如果把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那里仍然会像前面的一样,向上跳一下才通过。“羊群效应”曾在国内频频发生。比如年“非..典”期间,因为传闻白醋可以增强免疫力,在某此城市竟将其价格哄买至每斤50元。年日本核泄露后,因为传闻食盐可以预防核辐射,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轮抢盐潮。
斗彩水浒人物橄榄瓶
就像跟着头羊可能吃到好草一样,人类的“羊群效应”在某些情形下的确有可取之处。
通常在信息不对称时,跟风可以降低风险。尤其在资本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投资者很难做出准确的市场判断。相对而言,机构投资者更容易获得有效信息,小投资者出于安全和信息成本考虑,往往会追随其后。而庄家的“消息”一旦被传播放大,往往被小投资者们像羊群般跟风,一幕幕追高杀跌的大戏就此上演。
雕漆人物故事纹梅瓶
正如股市上的‘羊群”屡战屡败一样,艺术品市场的跟风者也有陷入骗局的危险。
“羊群”个体的理性行为,传染后便形成了整体的非理性,市场操控者经常会利用“羊群”的盲从布设陷阱。据说,海外拍卖公司虚造行情的案例并不少见,他们也会自己做“托”拉抬拍品价格,再以其为标杆推出同类拍品。海外同样也不乏善于“讲故事的人”,他们会将藏品的来历描述得凿凿有据。此外,还有人将次品辗转到国外镀金,再以回流名义到拍场圈钱,甚至以回流的名义兜售赝品。
而当他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回流专场亮相,有越来越多的回流艺术品鱼目混珠,“羊群行为”便面临瓦解。无疑,这场喧嚣中的最大输家将是可怜的“群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