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乘上独角兽》
——"上大学不如搞事业"
近期追完一部由"梨花带雨小仙女"永野芽郁主演的剧。
剧集甫一开始,正和学校保安上演追逐战的佐奈酱(剧中女主名字),就跟我们高大帅气的男主不期而遇,男主仿佛瞬间被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击中,不仅抓住了佐奈的手及时带她逃离危险,而且……还和她一起创办了公司?!
没错,剧情的走向就是如此迅雷不及掩耳。跟数学课上捡了下橡皮的功夫原理一致,只是低头刷了个微博,再一抬头,预想中的甜甜校园恋爱突然就变成了年轻人们一起创业的励志故事。
一路狂奔的平凡女生佐奈,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某IT公司的年轻女boss,而方才那位犹如从天而降骑士一般的男主,不仅高大帅气,并且温柔多金,佐奈公司租赁的写字楼整栋,就是他家的所有物。
于是,灰姑娘佐奈和骑士男主开始了蜜里调油的创业之路……等等,还少个buff。
开头,我们提到佐奈酱是在跟保安大叔体验大学跑步版"速度与激情"中,跟男主相遇的,然而佐奈为啥会被保安大叔追着跑呢?
原因就是她并非这所大学的学生,纯属一个来"蹭课"的高中毕业生。而她出现在大学课堂里的理由,表面上是代人上课,深层缘由则是由于她家很穷没办法上大学,但是心中梦想不死,让她没有停止"上大学"的脚步。
这时候就要问了?咦?都什么年代了,怎么日本还有上不起大学的呢?想上的话不是应该有助学金或者助学贷款吗?上大学的费用就算贷款也没有贵到像还房贷吧?
和国内公立大学林立的景象不同,日本分成了国公立和私立两类不同法人的学校。国公立此类和国内一样,是由国家和政府等官方扶持建立的学校,私立则由私人运营;而两者最广为人知的区别,就是学费:比起国公立来讲,私立就是一个字——贵!
02「阶层」与「贫困的连锁」
——"鲤鱼跃龙门"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国公私立大学的学费(包含入学费+课程费用)统计,最便宜的国立大学四年所缴学费需要约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公立大学则需要区分是否为本地学生(本地学生的四年学费需用约万,而外地学生需要多交16万)。但到了私立这边,金额一下升到了万(约19万人民币)以上,文科算是便宜的,理科还要再上层楼,需要用万(合27万人民币)左右。而有悖国内认知的是,学艺术并不是最烧钱的,而让人望而却步的竟是医科(不包含兽医类)和齿科,达到了万日元(合人民币97万)的级别!
*具体金额可能和其他统计公表有所出入
数据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
如果细心一点,就能在美剧里经常发现体育特长保送且获得奖学金的贫困生桥段(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商业化模式最为成功的美国社会中,体育运动也备受富家子女的青睐),除此以外还有更多高中生因为上不上大学而头痛不已,即使学业成绩再优秀,也会因家贫而面临无法升学的困境,于是多有励志者勤奋打工企图圆自己的大学梦。
日本也属差不多的境地,因此出现了(貧困の連鎖)这一概念。
这里的"连锁"自然指的是代际上的联系,所谓贫困的连锁简单来讲就是由于上一代的贫困而导致下一代也会贫困这一现象,但这并不单纯意味着穷人家的小孩必然贫困这一结果。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学家们就对现代产业社会中的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分别从阶级斗争和地位集团(statusgroups)的角度对于社会分层的解读,以职业为中心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主题渐趋形成。其中尤其以阶层研究第二世代的领头羊布劳和邓肯两个人基于路径分析(パス解析)所提出的地位获得模型(地位達成モデル)最为知名。
如图所示,地位获得模型一般由家庭背景(父亲的学历和职业)、本人学历、本人职业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家庭背景既代表了财力的支持,也体现了家庭教育环境的熏陶。而它不但能够影响孩子(本人)的学历水平,还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就职方向和路径。
通过地位获得模型可以发现,在出身阶层和所属阶层之间还存在学历(教育系统)这一中介变量在发挥作用。在现代劳动市场环境中,学历往往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着职业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可以在很多影片中看到通过达到高学历而"寒门出贵子""鲤鱼跃龙门"的景象,考取功名衣锦还乡,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模式仿佛也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的科举盛象。
贫困的连锁的链条上自然脱离不了学历这一环,这个概念具体指的是由于家庭的贫困而得不到充分的教育条件,没有光鲜亮丽的学历就没有满足温饱的工作,因此继续着贫穷的生活这一现象。
03差距社会:教育其实是奢侈品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虽然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速度不均等,但基本上都遵循着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路线。而在工业化初期,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往往都是迅速且激烈的,历史书上耳熟能详的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到大正时代的实业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大量农村人口不再终日守着土地过日子,而是走进了流水车间从事起拿工资的生活,因而比起上一代人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工业化背景之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工薪阶层。
*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欧美十分突出,福特主义体制(フォーディズム)底下的工人们基本上都过着"好日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相应地社会也打破曾经贵族等级的身份制壁垒,依据人的能力来进行层次分化的精英主义(meritocracy)开始盛行。与此同时,近代学校制度的完善,使得学历也成为了比贵族名衔更为闪亮的华冠——人才选拔唯能力尔。
不过在工业化初期,社会大生产盛况的高社会流动性和高阶层开放度并没有令所有人都对学历趋之若鹜,并且工业化更多需要的仍是充满体力和具有技术的劳动力,因此只要具有相应的基础教育就能获得一份薪酬和保障尚且不错的工作。然而,当产业社会达到一定阶段,大众教育步向普及教育,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升级和日渐饱和的劳动力市场,都在不同程度上促使高等教育的分化作用开始显形。
*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按照毛入学率的水平,分成精英教育(15%以下)、大众教育(15%~50%)、普及教育(50%以上)三个阶段。
以日本为例,作为应对战后"婴儿潮"一代的教育政策,高校的积极扩招为六十年代的高度经济增长提供了丰盛且优质的劳动力,同时扩招过程中作为扩招容器的私立大学的增设也为后来教育差距的扩大埋下隐患。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受験戦争(考试战争)"这个词语,它正是六十年代大量同龄人竞争的缩影。
*填鸭式教育也是这个年代的产物
步入学历社会的日本,尽管在八十年代提出了宽松教育(ゆとり教育)这一口号并设置了相应政策,然而这只不过使得学历竞争更上一层楼。公立教育体制的弱化,迫使父母们更加拼命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私立学校和培训班,在教育投资上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21年的日剧《二月的胜者》就是一部讲述小学生们在培训班应对"中学应试战争"的故事,第一集男主就毫不留情地表示:想要上心仪的中学,就得靠老爸赚更多的钱和老妈死盯着你好好努力!
(电视剧海报做右下角分别写着"中学考试是氪金游戏""培训班是贩卖孩子将来的地方",而左上角则写着"父母是赞助商,孩子是金矿脉")
布劳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一个叫做parentocracy的概念:家长主义,强调(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的)教育中父母选择的自由最大化,而"选择"这个字眼,背后代表着父母的愿景及其能够提供的投资,例如私立学校和优质培训班的投资。
形似国内很早就出现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随着市场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从原本单一的学校教育路径转变为多元化的竞技赛道的同时,也成为了父母和出身家庭所代表的阶层竞争。日本社会学者山田昌弘写过一本名为《失控的逐底社会》的书:一亿总中流社会破产后的日本,后工业时代的残酷竞争中造就了大量在底层挣扎的贫困人口。看似在写"逐底",实际却在表明人人自危:如何才能不沦落为底层?甚至说如何才能保持住和自己父母的阶层一样的水平呢?
*相似观点在教育社会学中有一个叫做相对风险回避(相対リスク回避)的假说,为了确保孩子未来至少能够到达不低于自己父母的阶层,而在获取必要的学历这一点上狠下功夫。
日本教育社会学者松冈亮二在《教育差距》一书中亦曾指出,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初期条件,家庭背景的社会经济地位(SES,Socio-EconomicStatus)在经济(家庭收入)、文化(父母学历和文化资本·教养)和社会(职业地位)三个方面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水平,同时出身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满热心教育氛围的居住区,具有优良升学传统的学校风格,以及各式各样的优等生认真讨论学习比拼能力的环境,不能不说是锦上添花。
曾经一提到学校,我们很容易想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许多多俯首堆满了书本试卷书桌前的莘莘学子。诚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好好读书作为实现阶层跃迁的康庄大道,令众多来自大山和农村的孩子们圆梦。而高等教育的扩招也曾被期待可以实现教育机会上的平等,从而为更多出身不那么好的孩子们带来希望。
但是现实中教育越来越成为阶层地位的竞技场,高等教育的扩招反而助长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今后也许越来越难看见"寒门出贵子"这种现象,而随着阶层壁垒的固定化,只有中上层社会才能享受优异教育资源这一趋势的确立,将来可能出现更多的其实是"乡下人的悲歌"吧!
参考文献
1.竹ノ下弘久『仕事と不平等の社会学』
2.志水宏吉『ペアレントクラシー「親格差時代」の衝撃』
3.山田昌弘『底辺への競争格差放置社会ニッポンの末路』
4.松岡亮二『教育格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