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2022西泠春拍古代书画精赏三古代信札与
TUhjnbcbe - 2024/12/20 19:16:00

拍品精选

王武(~)、周淑禧(~约)、许仪(~)、陈嘉言(~后)等清初八家花鸟果品册

水墨纸本·设色纸本册页(共十页)

年作40×27cm×10

说明:康熙年间翁天游题端。

此册为明末清初苏州及周边地区花鸟画家集合册,体现了延续至明清之际吴门画派的风貌。八开全为同一上款,是研究此时期吴门花鸟沿袭极为可靠的学术参照。又正如题端中所提到的“衫同面似”,册中风格虽统一却又多样,其中画家分别继承了吴门重要画家沈周、陈淳、周之冕、文俶、陆治等花鸟风格,从而共同创作此册。

在册中最为特殊且稀见的一页为女性画家周淑禧所作蝶恋花,周淑禧与其姐周淑祜随明代女画家文俶学画。文俶为明末苏州地区女性画家之代表,长于花草虫蝶的创作。因此周淑禧此作不仅继承文俶之衣钵,更印证出明末苏州地区女性画家群体的出现。女性画家在画面中对于细腻情感的表达也在本作中充分体现。她们对花鸟特有的偏爱,及花鸟具有托物言志、比兴的审美意趣,促使深居中的女子,对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花鸟加以表现并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模。周之冕长于花鸟,创“钩花点叶”派,带动了花鸟画的发展,文俶及其弟子周淑禧置身其中,以“周之冕—文俶—周淑禧”这一传承体现了有明一代花鸟画风演变之缩影。

除此之外,册页中作者如王武作为王鏊六世孙,家藏多为宋元名迹,精于鉴赏。水墨没骨多取法周之冕、陆治,长于勾花点叶,与恽寿平齐名,为王时敏誉称妙品。金希仁撰《唐人咏物诗》十二卷并作序。另外如周荃、周蕃、许仪、金希仁等其作品也不多见。陈嘉言受周之冕和陈淳影响,富有生活气息。周荃本对于花卉的理解深刻,清代高其佩有诗赞曰“花溪老人闭门户,墨写花王绝今古”,可见其对后世之影响。金希仁明显也受到了沈周和陈淳简笔水墨瓜果的影响。

跋者简介:翁天游[清],字符闻,一作元雯,号心斋。康熙间岁贡生,授内阁中书,出为大梁司马。著有《古香堂存稿》等。

陈继儒(~)有关董其昌等与友人雅会的信札长卷

纸本手卷

画心:.5×25.5cm题跋:29.5×24cm

说明:范曾木盒题签及题跋。

直接提及董其昌的陈继儒墨迹较为少见。

信中提及张公祖、明公均指张懋谦,张懋谦[明],字君平,一字平仲,万历举人,崇祯初年知江西九江府事,进贵州按察副使,备兵贵阳,有政声。崇祯四年()弃官归,卒于家。此通提及董其昌,因张懋谦即将拜访董公,请陈继儒率先递话,从此也说明董其昌、陈继儒二人在明末官场中的密切关系。

以后数通均涉及晚明时政,以及陈继儒对待世事的态度。年开读之变前后,明末饥荒,导致江北流寇、土贼兴旺,陈信均有提及。在乱世之中,希望能够苦中作乐,“斗酒娱乐,奇文欣赏”。又言崇祯朝局:“皇上以劳而成焦,百官以畏而成避,不得之大臣即求之小臣,不得之外臣即求之内臣,不得之耆旧,又求之新进杂流,此祖宗先朝有之”,愤恨此时应对有识之士不求闻达,但此时说出这种话已然只能“徒资笑柄而已”,叹息一二。

姚老先生为姚永济,姚永济[明],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以政绩卓著擢浙江布政使等职。崇祯元年(),建第宅于包泾南岸,时称姚家巷。

江右李太虚应为李明睿,李明睿[明],字宗伯,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性喜聚书,于所居之“阆园”,构藏书楼“圣沙楼”,尝自华亭购回两船宋版书,皆潘文恪家旧藏。

跋者简介: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职、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中国美协会员。

宋荦(~)、宋炌[清初]、宋筠(~)、宋之[清初]宋吉金(~)、宋韦金(~)等宋氏全家信札卷

59×18.5cm33×18.5cm49.5×18.5cm42.5×18.5cm29×18.5cm53×18.5cm70×18.5cm

说明:本拍品为商丘宋氏全家信札合集,共七通。其中宋荦、宋荦三弟宋炌、宋荦六子宋筠、宋荦侄宋之、宋荦孙宋吉金所作各一通,宋荦孙宋韦金二通。

本卷为研究宋荦及商丘宋氏的重要历史文献。既可补足宋荦家族之构成,同时也可作为研究宋荦及其后人生平及交游之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第一则提及“西门内房今改为庄敏、福山、文康三公端祠”,据《漫堂年谱》卷二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年)十二月,宋荦率宋起、宋壆诸侄捐公宅建宋氏先贤祠堂,又率儿宋基设祭田若干亩,宋荦与邵长蘅分别撰写《宋氏先贤祠祭田记》(见《西陂类稿》卷二十五)《宋氏先贤祠碑》(见《青门剩稿》卷七)。第七则为宋韦金寄致家中大兄,宋韦金敬其诗学功底深厚,因而寄近日所作诗二首,以期大兄指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首为酬宋荦外孙高岑之作。高岑字岘亭,是清代著名诗人,著《眺秋楼诗集》八卷,收诗六百余首。

宋荦清代最为重要的文物收藏和鉴赏家之一,许多重要作品上皆可见宋氏鉴藏印“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宋荦审定”,他获益于清初梁清标、孙承泽等人教导,考证鉴定功力深厚,收藏十分丰厚。宋荦身故后,其藏品中的经文古籍由宋筠继承,而大量法书字画由宋韦金继承。研究宋韦金《授砚斋鉴藏录》,可上溯宋荦在世时之私家收藏概况。

跋者简介:陆润吾[现代],河南商丘人,原是商丘宋氏至亲,因受宋家影响,深爱文物。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买卖古字画,兼营古玩。

张廷玉(~)、钱陈群(~)、汪应铨[清]信札册

纸本册页(三十二页)

13.5×12.5cm×.5×12cm××11cm×3

说明:汪应铨为康熙五十七年()状元。

钱陈群信札为邵基夫人王氏上款。邵基曾孙邵桓旧藏,张荐秶、张葆穗旧藏并题跋,流传有序。

邵基(~),字学址,号思蓼,鄞县(今浙江鄞州区)人。幼年承父教。康熙五十九年()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选入庶常。雍正三年()授编修,再改御史。乾隆元年(),巡抚江苏。乾隆八年()卒于任上。子邵铎,官至礼部右侍郎。孙邵洪。曾孙邵桓,官户部员外郎。故题跋中提及“桓家藏故物也”。

本拍品包括张廷玉信札二通九页,钱陈群信札二通七页,汪应铨信札四通十七页。

张廷玉札提及入闱和“三月山陵大礼”之事,可知此年应为乾隆二年丁巳(),三月二日,世宗宪皇帝孝敬宪皇后梓宫安奉地宫,敦肃皇贵妃附葬,上亲送至地宫,命平郡王、鄂尔泰、张廷玉随入。三月五日奉安太庙。三月六日,奉命为恩科会试主考官,即日入闱,锁闱一月。入闱此事在《乾隆起居注》中亦有记载。《张廷玉年谱》中也记载有“七月十六日,大学士张廷玉带领考取博学鸿词万松龄、朱荃、洪世泽、张汉试卷进呈并带领引见”,信札时间刚好为七月十七日,为入闱结束后一日,时间相合。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年()张廷玉与邵基同为皇子师傅,同年博学鸿词科考试,张廷玉与邵基同任阅卷。

另有提及邵老年长嫂太夫人,或即为邵基(思蓼)夫人王氏,信中也提及到金秦二门生,另有金状元应为乾隆七年壬戌科状元金甡。金甡为杭州人,或为邵基门生。信中提及乾隆六年邵家仆人来京朝贡,在京时段内生活清苦,钱陈群与卢道台(卢见曾)并与邵基门生金、秦二人商议先凑盘费让仆人回邵府,第二年春天禀报王氏所凑齐钱两共计二百两,希望金状元回乡转交给令郎邵铎。

跋者简介:1.邵桓[清],邵基曾孙,浙江四明(今宁波)人,官户部员外郎。

2.张荐秶[清],字子洁,号小余,润城村人。张敦仁长子,嘉庆丙子(年)举人。初授海丰知县,有政绩,后任山东长山知县。

3.张葆穗[清],字子实,一字仲实,又字实父,号筠生,又号敬梅庵主,润城村人。张敦仁次子,嘉庆己卯(年)举人,初授甘肃伏羌县知县,善抚民,后任福建福羌知县。

曾国藩(~)致李鸿章有关太平天国的重要长信

纸本镜片(三帧六页)

22.5×12.5cm×6

著录:1.《曾国藩全集书信1》P-,(清)曾国藩著,殷绍基等整理,岳麓书社,年。

2.《曾国藩全集25书信5》P-,(清)曾国藩著,岳麓书社,年。

3.《足本曾文正公全集4》P-,(清)李翰章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年。

4.《曾国藩全集第10册书札下》P-,《曾国藩全集》整理编校小组编校编,辽宁民族出版社,年。

5.《湖湘文库曾国藩全集26》P-,(清)曾国藩撰,岳麓书社,年。

说明:李鸿章上款。

此为曾国藩有关联合李鸿章、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长信一通五页,及有关沪上代购袍褂缎料的信札一通一页,谈及江浙皖赣军事形势、宁绍关厘、湘军后援及战略情形,并及曾国荃(舍沅弟)、刘典(克庵)、王文瑞(铃峰)、刘长佑(荫渠)、邓瑶(伯昭)、江忠浚(达川)等湘军重要将领。

曾国藩与李鸿章同为晚清“四大名臣”,是晚清政府最为倚重的两个汉人,先后在同光两朝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曾、李二人分别建立并统帅的湘军、淮军,亦成为清末北洋新军拥兵自重、民国军阀割据现象的渊薮,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此信正是两代肱骨之臣对于彼时撼动清朝统治根基的太平天国问题的信札,意义深远,弥足珍贵。见载于各个版本的《曾国藩全集》。

长信作于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年5月4日),值太平天国覆灭前一年,洪秀全政权极力反扑,令李秀成率部“进北救南”,企图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围都湘军回救。而此前李鸿章已从曾国藩门下出幕,并在后者的襄助下于年建成淮军,进占上海,成为湘军抗御太平军的重要倚靠。曾国藩此时则贯以“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的“剿发”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三月廿三日信未见著作,亦无上款,然检《李鸿章全集》有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李覆曾一函,信首有“二十七日奉二十三日手谕”语,信末云“属买袍褂料各件,已饬内银钱所委员照单代购”,又《曾国藩全集》有同治二年三月廿三日一函,信中并无“属买袍褂”事,可知此信即为曾国藩三月廿三日信中散佚部分,可补史阙。

信中所及“南北两岸同时吃紧”,指太平军西进湖北时对皖南、赣北等地造成的军事威胁。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次年又升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其间长驻安徽,而李又系出合肥,故信中有“鄙人住皖年余,吏治毫无起色,良以为愧”之语。

此外,对于占据十里洋场富庶之地的李鸿章,在得其军事协助之外,曾国藩又委其以募集兵费之任。信中,曾详述“饷项十分支绌”情形,尔后提出“派员至沪劝捐,专劝苏、皖、江西三省之寓沪者”的构想。查《曾国藩全集》,是年四月十六日,即此信写作后次月,曾覆李函中有“惠协六万金,恰济急需”语,可见李在收信后确有为曾筹措军费之行动。

所及霆军,是晚清湘军主力部队之一,由湘军名将鲍超于咸丰六年()创建。霆军自创立伊始,便在鲍超的带领下东征西讨,参与了清廷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成为当时朝廷依仗的精锐部队之一。

白齐文(HenryAndreaBurgevine),亦作白聚文,美国军人。年与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任副领队。年华尔被击毙后,白任常胜军领队。信中谓“白齐文乃复有还统常胜军之请”,指此前白因索饷被李鸿章撤职事。白后投太平军,旋出走日本。

上款简介:李鸿章(~),字子黻,一字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累官两江、湖广、两粤、直隶各地督抚,北洋大臣、太子太傅、大学士。工书法,奏章与恩师曾国藩有双璧之誉,为近代洋务运动实际领导人之一。

张之洞(~)致丁宝桢有关川省吏治及杨锐的重要长信

纸本画心(十一帧)

年10月21日作

21.5×11cm×11

说明:丁宝桢上款。李芳远旧藏。

此通信札为已知市场中最长篇幅的张之洞信札,未见出版。

使用张之洞专用广雅堂自制蜀笺六寸簿书就。信封上有张之洞双款,丁宝桢收信之批注,且原始状态保存至今,十分完美。

丁宝桢与张之洞同为晚清“中兴名臣”,曾诛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闻名于时。卒后清廷追赠其太子太保衔,谥文诚,特准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丁在川、贵、鲁三省享有盛誉,并留下“宫保鸡丁”等美谈。

内容围绕四川吏治及尊经书院,论及光绪年间四川官场积弊、尊经书院院务及著作刻行等内容而作,涉及曾国藩(文正)、郭嵩焘(筠公)、祁隽藻(文端)、吴棠(仲公)、薛焕(觐堂)、杨锐、唐炯(鄂生)、刘蓉(霞公)、王闿运(壬秋)、王轩(霞举)、张文虎(啸山)、李榕(申甫)、钟元烝(子勤)、钱保塘(铁江)等。对于清末四川吏治情形、张之洞翰林时期的交谊甚或是政治投资、丁宝桢的四川改革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信中,张之洞述及“还都数月,始得定居,词曹无事”,查《张之洞年谱长编》,光绪三年()二月,张“入都复命,寓永光寺中街”,五月,充翰林院(别称词曹)教习庶吉士,可知此信即作于是年。

写信时,丁宝桢到任四川总督仅数月,对于川省吏治问题应有初步考察。而彼时张之洞甫卸学政之职,三年在蜀,清望在外,身居京师,又在四川官场利害之外,故而得到丁氏垂询。至于所询“蜀中官吏贤否”,当有请张举贤之深意。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入值翰林院的张之洞,正处其宦海生涯夤缘攀升的关键时期。查检史料可知,张之洞自跻身翰林,即有意在京广结宦要,其间曾设法为翁同龢罗致书画,为潘祖荫物色金石拓片,又经族兄引荐结识李鸿藻。张氏此后数年加官跳级、实现官场速化,与这些京中枢堂的辅翼不无关系。人情练达的张之洞,面对骨鲠名臣、封疆大吏丁宝桢的垂问,以三年在川目击身经之积弊别纸条陈,秉笔直书,末了附以“此二纸祈付丙”一语,则无形之中又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张氏信中罗列十五条凡涉冗员、贪污、僭侈、冤狱、陋俗、勒索、夫马,几皆成为丁氏此后在四川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点。

此外,对于尊经书院主讲久虚事,张之洞举老名士三人,又谓“壬秋最便,精力有余”。查丁宝桢川督到任后,曾先后封发五函极力延请王闿运入蜀主持尊经书院,王氏终于光绪四年()来蜀出任尊经书院山长,并在此主持书院至光绪十二年()。丁对王频烦俯身折柬,极力延揽,或与张之洞信中建言有关。

所及“杨锐等五人”,当指杨锐、廖廷登、张祥龄、彭毓嵩、毛瀚丰,五人皆时文诗赋兼工,其时皆在尊经书院。张之洞在致继任四川学使谭宗浚函中称“此五人未能深造,尚有志耳,实蜀士一时之美。……冀其他日必有成就”。信中张氏提及其令杨锐总司《輶轩语》《书目答问》重刻事宜。

另,《輶轩语》《书目答问》二书,系张在四川学政任内完成的两本教育著作,前者纵论为学宗旨与方法,后者举实例示学者以读书门径,其影响甚至远及梁启超、陈垣、顾颉刚、鲁迅等一大批近代学人。

《尊经书院记》是光绪二年()张之洞为尊经书院诸生所作,以问答形式阐释“建置书院之本义与学术教条之大端”共十八条。张氏去任后,该文由尊经书院范溶以楷书书就,摹勒上石。有拓本存世。

上款简介: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四川总督,为洋务运动重要成员。身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

鉴藏者简介:李芳远(~),福建永春人。别号空照、离离斋主、晴翠山民,室名大方广室。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幼年随弘一大师习古诗、小学、书法、篆刻、绘画及佛典。年入私立福建学院,获法学士学位。年任厦门鼓浪店中山图书馆馆长。出版有《六朝辞赋选注》《韩偓全集笺注》《香奁集研究》等。著有《弘一大师年谱》《华严浅说》《大方广室诗存·文存》等。

李鸿章(~)致孙观信札卷

纸本手卷年作98×23cm

说明:孙观上款。

根据信中对于津、静、安、雄的说明以及“天津陈家沟至北塘广浚门引河为第一要工”和“省垣粥厂”的描述,可知信札时间为同治十二年(),涉及同治十二年水灾之事。故信中提到将部分“廉干耐劳之员”分往直隶各地,也提及开浚运河以疏通水患。并提防此时的偷漏税行为。此时也不应与粤工华工产生麻烦,并将向英美诸国费唇舌之事交给曹德森代理。另有信札提及整顿粥厂并提早放粮以赈济灾民,也提到冠卿(叶伯英)和纯如(熊育钖)。另有提到周家楣进京,或涉及日本代表团副岛种臣一行人来华交换年修订的《中日修好条规》一事,并意欲侵吞琉球、中国台湾。也提及杜受成上任邯郸县令一事。

上款简介:孙观(?~),字国宾,号省斋,安徽舒城人。道光二十七年(年)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八年(年)任广东按察使,次年署广东布政使。同治十年(年)任直隶布政使。光绪十五年(年)卒。

左宗棠(~)致张曜孙长信

纸本镜片(三帧六页)22.5×12cm×6

说明:张曜孙上款。

本拍品为左宗棠至张曜孙信札一通六页。信中提及曾国藩(涤老)、李次青(次青)、容增祥(元圃)、左孝威(大儿)、胡林翼(咏芝)、张纶英(婉紃)等。

此为有关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宿松之会”之重要信札,此会关乎左宗棠政治军事生涯,尤为重要。本信写于“宿松之会”后,又因信中“舆马西还”“俟归后心境稍宁”知,本信写于咸丰十年()四月十八日之后,时左宗棠辞别曾国藩宿松大营回湖南途中,极为珍贵。

促成“宿松之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樊燮事件”。左宗棠因“樊燮事件”,被迫辞去湖南幕府,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几经辗转,投入曾国藩宿松大营。本信写于此历史背景之下,故云“心绪恶劣”,难吐情愫。咸丰九年(),时左宗棠入湘幕的第六年,因“樊燮事件”,年底,被迫辞去湖南幕府。咸丰十年()正月,左宗棠从长沙启程,赴京参加会试,“特欲藉会试一游京师,脱离此席”,去掉“频年怫郁之隐”。三月,抵湖北襄阳时收到胡林翼密函,得知鄂帅(胡广总督官文)正在京师对其进行蓄意陷害,并建议其入曾国藩大营。思虑再三,左宗棠决定先后赴英山、宿松拜访胡林翼与曾国藩。闰三月,左宗棠到达胡林翼英山大营,恰逢张曜孙来访,感叹“颓然老矣”。闰三月廿六日,到达曾国藩安徽宿松大营。四月初十,胡林翼抵达宿松大营。四月十八日,因之前收到长子左孝威病重的消息,会谈结束后便立刻启程回湘。左宗棠在宿松大营留宿20余天,于时,李续宜、李鸿章、李次青、曾国荃、胡林翼等相继抵达,左宗棠与他们共同谈论天下大势,故云“旧友重聚,乐固不减英山”。此次会谈,史称“宿松之会”,是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唯一的一次聚会,亦是左宗棠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大家在此为左宗棠日后进退出路献计献策,意义非凡。此次事件后,左宗棠因祸得福,得咸丰帝重用。咸丰十年()五月初八,时左宗棠反乡后不久,咸丰帝谕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帮办军务。随后,左宗棠便在湖南募勇六千人并成立“楚军”。十月二十日,率部援浙,取得胜利,后补授浙江巡抚。

信中“金陵复作败局”是指的是咸丰十年()太平军再次攻破江南大营之事,此为太平天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亦是“宿松之会”会谈的另一重要事宜。咸丰十年()二月,杭州失陷,浙江巡抚罗遵殿殉国,此事是促成“宿松之会”的另一重要因素,亦是导致江南大营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闰三月十六日,太平军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再解金陵之围。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张国梁率残部逃至丹阳,两江总督何桂清拒绝援救。后太平军乘胜追击,连克丹阳、常州、苏州、无锡等地,清军节节败退。四月初,江南大营全数溃败的消息传到宿松,形势顿时紧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连夜商谈东南局势与湘军去向等事宜。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是要同心协力,共同勉力支撑,“四月之际,胡润帅、左季高俱来宿松,与国藩及次青、筱泉、少荃诸人畅谈累日,咸以为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庶冀挽回于万一”。

左宗棠与张曜孙相识几十余年,然二人往来书信并不多见,更显本信之珍。信中,左宗棠将其前往宿松经历以及对金陵败局战况的态度悉数相告。因为老友间通信,故言语间满是关切,亦不掩自身郁郁颓然之状。张曜孙继承家学,精通医理,故信中云“捡兄前方服十数帖,仍瘳”。张纶英为张曜孙三姐,著有《绿槐书屋集》,其魏碑甚工,日本、高丽使者皆购之以归。左宗棠对其书法艺术评价颇高,故信中亦求其径二寸真书,欲携归湘中,一洗南方俗书之陋。

上款简介:张曜孙(~),字仲远,号升甫,晚号复生,江苏武进人。张惠言之侄。以名孝廉服官楚北,精医理,著《产孕集》两卷。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湖候补道。工诗善画,又广于交游,著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

陈鸿寿(~)致印人黄埙长信

纸本册页(五页)24×12.5cm×5

说明:黄埙上款。

本信提及曾为陈鸿寿请署溧阳知县的时任江苏巡抚章煦(~,号桐门)新授刑部侍郎一事,查《清史》推知时值嘉庆十七年()春,距寿叙任溧阳县宰不过经年。在信中,陈鸿寿向友人黄埙倾吐其正为溧阳积年欠负,而催科亦受阻的忧扰,并为自己因政务疲繁而疏于酬和友人一事致歉。

作宰溧阳时期,陈鸿寿强直勇干,治绩卓著。友人郭麐(~)赞其“吏事精敏。溧阳岁饥,振贫劝分,民不莩死,治行为一时冠。以催科事迕上官,强直不屈,卒纾民于艰,众咸指目,以为强项吏。”(《陈曼生墓志铭》)陈氏虽存恤于民,以催科事迕上官而博得“强吏”之名,然其艰难借筹、自垫赋税的宦味酸楚,也于本信中淋漓尽现。

上款简介:黄埙[清·乾隆],字振武,号丙塘,一作西塘。安徽歙县人,占籍杭州。工大小篆、八分书,擅刻印,亦善画墨菊兰竹。

吴大澂(~)篆书李太淑人六秩寿叙

洒金纸本册页(一百一十二页)年

27×18cm×

说明:本拍品为年吴大澂为同乡挚友顾肇熙之母李太淑人书《六秩寿叙》册,由刑部郎中许玉瑑亲撰,近一千五百字。另有来访祝寿者如汪鸣銮、彭銮、冯镜仁、孔庆辅等,共计42人。

本册作于吴大澂篆书最成熟、最典型时期,小篆中杂以古籀,两体完美融合,字字圆润,平正中蕴奇逸,凝重简练,古雅浑穆。文中以六个“不可及”讲述了李太淑人的一生,文辞真挚深切,读之动容。从“上奉偏亲,下抚弱息”,到时局变动、处处坚忍,再到“淬厉先鞭,开拓远志”,充分展现了李太淑人身为人母的坚强与智慧,亦表现出顾氏家族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本册不仅是吴大澂、许玉瑑、顾肇熙三人友谊之见证,亦是研究顾肇熙(皞民)、顾肇新(康民)兄弟及其家族生活轨迹的罕见材料。

是册作于年,时吴大澂以清廷首席代表身份重勘中俄边界。其与沙俄代表据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吉林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土”字界牌,并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吴大澂此次成功的谈判,离不开顾肇熙对吉林的有效治理。吴大澂与顾肇熙不仅为同乡,亦为同僚。光绪六年(),顾肇熙经李鸿章保举,以直隶候补道员的身份,随吴大澂一同赴吉林,办理防务。光绪八年(),顾肇熙经吉林将军铭安奏荐,升任吉林分训道,兼理崇文书院。光绪十一年(),任陕西凤邠盐法道。顾肇熙在吉林任职时,对当地的教育、军队、边防、实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本册写于此历史背景下,意义非同。

顾氏为吴中望族,书香官宦世家。自汉迄元,代有名人膴仕,至明清时期,人文蔚起。顾肇熙是著名藏书家顾沅的后辈,家学渊源深厚。从本次贺寿名单中亦可看出其家族在苏州极有影响力,往来之客皆为名士,名重一时。

吴大澂(~)篆书七言巨联

纸本对联年作

×57cm×2

说明:朱溍上款。朱溍、吴湖帆、钱大钧等旧藏。吴湖帆二次题跋,钱大钧题签。

此巨联单条超过三米半,全联将近四十平尺,为已知市场中最大的吴大澂对联。

上款简介:朱溍(~?),字子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朱学勤次子,藏书家。曾官顺天府治中、江苏后补道员等。

跋者简介:吴湖帆(~),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丑簃,江苏苏州人。为西泠印社社员,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为海上重要名家,亦为海上“三吴一冯”之一。

题签者简介:钱大钧(~),字慕尹,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参谋处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师长。历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军政部政务次长。年后去台。

何绍基(~)为郭凤梁作行书四言联

纸本对联65.5×18cm×2

说明:郭凤梁上款。吴云、杜文澜题跋。

上款简介:郭凤梁(?~前),字季虎,号沙阳,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郭凤冈弟。监生。布政司理问衔。游幕湖北汉阳,与赵德辙、杜文澜三人订金石交。工书,飞白、隶草,名冠一时。求书者日不暇给,腕底敏捷,数十幅立就。有《碧云仙馆诗稿》。

跋者简介:1.吴云(~),字少青,一作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愉庭,斋号二罍轩、听枫山馆、二百兰亭斋等,浙江湖州人。举人,官镇江、苏州知府,笃学考古,曾藏《兰亭序》二百种,齐侯罍二。善书能印,为清代金石家、鉴赏家。

2.杜文澜(~),字小舫,号憩园,室名曼陀罗华阁,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署两淮盐运使。曾国藩重其才,工词。

文征明(~)临王维《辋川图》卷

设色纸本手卷年作

画心:×30cm题跋:30.5×22cm

出版:1.《中外园林史》P,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

著录:2.《壮陶阁书画录》卷九,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见于《壮陶阁书画录》P-,学苑出版社,年;《历代书画录续编》第八册P-,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

3.《文征明书画简表》P,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4.《中国书法家全集·文征明》P,河北教育出版社,年。

5.《明四大家研究与艺术鉴赏:文征明》P,河北教育出版社,年。

说明:杨清磬题跋。毛志讱鉴藏。

本卷卷首右下鉴藏印印文全文为“古鄞毛志讱收藏金石书画印”,此印乃年王福厂为毛志讱所刻。同年,毛志讱工作于泰利证券号,并为杜月笙发起的恒社社员之一。

王维于天宝三载营辋川别业之初,和其忘年交裴迪各为二十景赋诗二十首,结为《辋川集》。文征明将二十景之诗依次录于卷上,每段王维诗在前,裴迪诗在后。

本卷画面起于孟城坳、终于椒园,凡20景皆全。每一景上行草书摩诘绝句并裴迪所和,卷末由自题名款:“嘉靖甲寅春二月既望,征明摹王摩诘辋川别业图并录其题”,并钤“玉兰堂(朱)、文征明印(白)”,嘉靖甲寅即嘉靖33年(),时年文征明85岁。此时的文征明,无论是在道德文章,还是在笔墨艺术上都已经臻如化境。此卷的画面风格,显然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成熟吴派山水的特色。

鉴藏者简介:毛志讱[近现代],浙江鄞县人(浙江省宁波市)。恒社社员。富古代书画及刻本收藏。年王福厂为其刻“古鄞毛志讱收藏金石书画印”。

跋者简介:杨清磬(~),又名凉安。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年与江小鹣、丁悚、刘雅农、张辰伯等发起成立天马会,主张中西绘画结合,致力倡导新美术,为我国早期漫画家之一。年任上海市美术馆筹备处征集委员会委员。年上海中国画院筹备时应聘为画师。

费丹旭(~)画凌泰封(~)、徐起渭(~)等跋为吴凤楼画望瀛小像

设色纸本镜片年作

画心:62×51cm题跋:25.5×10.5cm×.5×10.5cm29×10.5cm

说明:吴凤楼上款。凌泰封、陈述祖、徐起渭、徐之铭、吴凤楼题跋。

上款简介:吴凤楼[清],字景尧,号节庵,浙江山阴人。诸生。工诗书,有《小檀栾山馆诗草》等。

跋者简介:1.凌泰封(~),字瑞臻,号东园,安徽定远人。幼时聪颖,九岁能诗,十四岁入郡庠,督学汪文端奇其才拨取优贡。嘉庆九年()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官至浙江湖州知府。工诗书,有《东园诗抄》。

2.陈述祖[清],字云门,生卒年不详,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先世平吴三桂袭子爵。以荫官福建建宁镇总兵。喜书,擅画,工诗,尤爱画兰,有《秋雨梦松舫诗稿》。

3.徐起渭(~),字侣樵,贵州开泰人。嘉庆五年()贡生。工诗书。历署任浙江武义、归安、永嘉、金华、余姚、乌程、桐庐、秀水等县知县。北京图书馆藏有《徐侣樵先生年谱》。

4.徐之铭(~),字警堂,号新斋,贵州开泰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八年()授编修。官至云南巡抚、署云贵总督。咸丰年间,曾会同四川官军夹击滇川边境义军。

钱伯垧(~)书,陈奂(~)、王敬之(~)等跋荆南吟十首

说明:陈奂、王敬之、钱恩棨题跋。王敬之为朴学大师王念孙之子,王引之弟。

另,与钱恩棨同观者有:

蔡兆槐,清末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字植三。咸丰三年(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户部山东司主事。后考补军机章京,升户部贵州司员外郎,转郎中,任陕西榆林知府,捐助书院膏火,抗拒回民起义军。曾署凤翔知府,复为榆林知府。告归主讲瀛洲书院。

汪承庆(~),字馨士,一字稚泉,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咸丰二年()副贡,授国子监博士。诗宗李杜,词法姜张。曾随同父、叔编录《娄东词派》、《平阳词草》,词学益进,著有《兰笑词》等,其子整理其词为《墨寿阁词钞》《续钞》卷。

蒋铭勋(~),字亦谢,江苏人。同治元年()入李鸿章幕。内治军书,外筹粮饷,积功得湖北候补知府。后以道员补用,加二品衔。光绪元年()赴云南参与办理马嘉理案。五年()补湖北荆州知府。九年()督办四川盐务局。十五年()应聘总办四川洋务。逝世后特赠内阁学士衔。著有《鸥波舫诗抄》八卷。

跋者简介:1.陈奂(~),一作陈焕,字硕甫,号师竹,晚自号南园老人,江苏长州(今苏州)人。清代经学家、藏书家。咸丰元年,举孝廉方正。先后师事江沅、段玉裁,又曾问学高邮王念孙、王引之学,与闻经学家法。毕生殚精竭虑,专攻经学,于《毛诗》用力最勤。著有《毛诗传疏》、《毛诗传义类》、《公羊逸礼考征》等,另有《三百堂文集》。

2.王敬之(~),字仲恪,改字宽甫,江苏高邮(今扬州市)人。清乾嘉朴学大师王念孙子,王引之弟。清贡生。官户部主事。出身学术世家,顾独好倚声。宗尚南宋,尤嗜姜夔,至以其警句名己之词集。所为词疏中能密,情思浓挚,感触深沉,出同时浙派词人之上。亦工诗文,有《小言集》《宜略识字斋杂著》《三十六湖渔唱》等。

3.钱恩棨[清],生卒年不详,字芝门,江苏太仓(今苏州市)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官知府。工书法,出入诸名家,为李鸿章所赏,奏保湖北候补道。著有《紫芳心馆词钞》《太仓三家词》《茧云词》等。

梁巘(~后)行书临云麾将军碑卷

纸本手卷年作

×31cm

说明:苏州文物商店旧藏。存原装裱。

本作缘起为熙亭获得一定窑小瓶,定窑瓷器历来为文人所重,是否为白瓷我们不得而知,是否刻花和印花也不得而知。能用梁巘最为擅长之李北海来交换,此定窑小瓶定为不俗。因为梁巘看中此瓶,于是熙亭就割爱赠与梁巘。后梁巘临李北海云麾将军碑一通用以酬谢熙亭。

此时乾嘉学派的逐渐兴起,“崇古”“摹古”风气盛行,对于或为古早珍贵文物的定窑,梁巘必甚为喜爱和珍惜。梁巘作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和文人,对于古早珍贵瓷器的喜爱,是为一证。

文彭(~)草书五言诗

纸本扇页48×15cm

王衡(~)行书寒山寺诗

泥金纸本扇页47.5×15cm

说明:王衡为王时敏之父。姚虞琴旧藏并题跋。

鉴藏者简介:姚虞琴(~),名景瀛,字虞琴,晚年以字行,又字渔吟,浙江余杭人,寄寓上海。擅书法、诗文、鉴赏。尤擅兰竹,取法明人。为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以画兰名驰江南。

侯峒曾(~)行书七言诗

泥金纸本扇页

51.5×16.5cm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西泠春拍古代书画精赏三古代信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