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绘画中是极少使用黄色的,黄色被视作肮脏的色彩,古典画家们为犹大画上淡黄色的外衣,以此象征罪恶与背叛。
直到梵高出现。
梵高将黄色应用到了极致,这是他心中“生命和阳光的纯金”。他用黄色画绚烂的向日葵,画流淌夜空之中最闪耀的星月,画起伏翻涌的麦田……
梵高《向日葵》
为什么梵高如此酷爱使用黄色?想要看懂梵高,不仅仅要透过他的画面,更要从他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到阿尔找太阳
年2月20日,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小城阿尔。
这是梵高学画的第八年。经过长久的素描练习,加上他前两年在巴黎汲取的印象派的手法,他形成了一种独属于他的绘画语言,但是他还没能完全掌握它。
他需要更猛烈的阳光作为催化剂,点燃画布上的色彩。阿尔是烈日酷晒,狂风鞭挞最凶的地区,据说阳光足够把人晒疯。而这正是梵高需要的温度和亮度。
阿尔的阳光驱散了所有在巴黎的寒意、疲劳、沮丧的心绪,和因在城市久住致使他心中产生的厌腻,梵高在这里找到了他的太阳。
梵高《阿尔吊桥》
梵高随意找了个旅馆住下,立刻投入到了作画中。
梵高每天黎明前起身,穿好衣服,然后步行几公里沿河流而下,或者深入到乡间,去寻觅一个使他动心的地方。每天晚上,他都带着一幅完成的油画回来。
没人同他讲话,他也不想去同谁讲话。他把画画剩下的那一点力气都用在了与西北风的搏斗中。他把画架拴在打入地里的木桩上,好固定在西北风中摇摇欲坠的画架。夜间,他觉得自己像是被狠狠打了一顿般浑身肿痛。
梵高外出作画从不戴帽子。烈日慢慢地把他头顶上的头发晒秃了。当他夜间躺在小旅店的铜架床上时,他觉得自己的头就像装在一个火球里一样。阳光把他照得眼花缭乱。这种恍惚和眩目,也体现在了他的画面中。
阿尔辉煌灿烂的阳光激发了梵高的灵感,他开始用大胆的、明亮的色彩组合作画,他的画上面浸透了阳光,呈现出经过火辣辣的太阳照晒而变成黄褐色和有风掠过的样子,留下一片明亮的、燃烧的黄颜色。
闪亮的希望
乡间果园的果树开花了,他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欲望,要去把它们全都画下来。整整八年他所进行的紧张劳动没有白费,终于突然间化成一股巨大的凯旋的力量。
有天早晨,他发现了一片开花的李子园。在他作画的过程中,狂风大作,风像海浪似的一阵一阵翻卷过来。太阳在狂风的间歇中放射光芒,照得树上的白花闪闪发亮。
他的这幅油画给人的感觉是白色的,但在画面中又有许多黄色、蓝色和淡紫色。到他画完时,他发现在他的画上有一种他本来无意画上去的东西——西北风!
“人们会以为我在画这幅画时喝醉了。”他对自己笑着说。
梵高《盛开的李花》
春天,他画了无数盛开的果树,夏天,他画了无数金黄的麦田。
夏季向前推移,万物兴旺繁荣。他眼中只看见周围那些在白热化的碧蓝带绿的天空覆盖下,从浅黄到浅橄榄棕色、青铜和黄铜的颜色。凡是阳光照到之处,都带着一种像硫黄那样的黄色。
他顶着大太阳,在麦田里勤勤恳恳、专心致志地画了一天,画成了这样一幅画:一片翻耕过的田野,那是一大片似乎在向地平线攀登、泥土块呈紫罗兰色的田野;一个身着蓝色和白色衣服的播种者;地平线上是一片低矮成熟的麦田;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是一片黄色的天空和一轮黄色的太阳。
梵高《播种者》
他并不想把眼前看到的东西完全复制出来,而是把更多的力量用于随意地借助色彩表现他自己。他懂得了毕沙罗在巴黎告诉他的那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你必须夸张由色彩的和谐或不和谐所造成的效果。”
梵高的画里到处充满明媚的阳光,他把光看做生命、力量,是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
梵高沉浸在创作和表达的喜悦之中,他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在提升,成功的愿望已经离开了梵高。
他作画是因为他不得不画,因为作画可以使他精神上免受太多的痛苦,因为作画使他内心感到轻松。他不能没有这种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梵高的画技越来越纯熟,但是他的身体却快垮了。
他害了齿龈病,满口都是假牙。头发全都晒秃了,眼睛也在烈日下晒得通红。深受腹痛困扰,神经极度衰弱,骨瘦如柴。
冬天就要来了,他没有作画的工作室,旅店的房间叫人感到沮丧、屈辱。同时,他被迫去就餐的便宜饭馆的食物又在伤害他的肠胃了。
他必须去找个永久性的住所和自己的画室。幸运眷顾了他,梵高用仅仅旅店房费三分之一的价格,租下了一栋两层四室的小楼——黄房子。他终于有了一个家。
黄房子给予他一种安宁感,因为他现在努力工作是为了一个有保障的未来。他过去生活得太漂泊无定了,到处漫无目的地流浪。然而现在他再也不想走了。
他为自己的黄房子重新刷了漆,并且给它画了幅“肖像画”。房舍十分明亮,着浓烈的黄色,仿佛在中午,而天空呈现纯钴蓝色,幽深得犹如夜空,着色用大笔交叉涂抹,横线均用竖线截断,好像要叫停时间,停在这房舍里的幸福时光。
梵高《黄房子》
生活是熔金
在冬天来临前,梵高学到了许多东西:他知道了绝不可用普蓝画肉体,因为如果那样画,就会使肉体变得像木头一样;他知道了他的色彩并不像它应有的那样坚实;他知道了在南方绘画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红和绿、橙和蓝、硫黄和淡紫的对比。
他要在绘画中表现出像音乐一样给人以安慰的东西,他希望去画带有某种神圣非凡的东西的男人和女人。这种神圣的东西通常是用光轮来象征的,而他则尝试用他的色彩的真实的光辉和颤动来表现。
梵高《麦田与收割者》
梵高太渴望身边能有一个讲着画家的语言、懂得画家的技巧的好朋友了,他邀请保尔·高更来阿尔与他同住。为了欢迎高更,他打算画一打光辉灿烂的阿尔向日葵镶板,用来装饰高更的房间。
梵高重又背起画架到乡间去,寻觅可以画在他的十二块墙壁镶板上的向日葵花。有一些向日葵花是他在黎明时分对着长在地里的向日葵迅速挥就的,其他的则是他随身带回家放在一个绿色花瓶中画成。
他画向日葵,起初背景采用淡蓝色,继而,他像其他伟大的创造者那样,必须将心中的渴望追求到底。
梵高《向日葵》
于是,他不断推进这种动机,直到画出的向日葵,不是插在黄色的花瓶里,放在黄色的托架上,就是置于黄色的背景中。
梵高《向日葵》
“黄色是金,而生活是熔金”,“黄色是生命和阳光的纯金”。
阿尔是属于梵高的灵感爆发之地,在此地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梵高画了余幅作品,比他在巴黎两年画的总和还要多。
在表达幸福感方面,梵高再也没有比阿尔时期的作品走得更远。
抓住微光
年10月高更来到黄屋子,但并没有按计划久住。
起初,这两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都经历了一段多产的时期,但分歧和争论渐渐充斥在了他们之间。
到了年底,梵高的乐观被他的疾病的最初迹象粗暴地粉碎,这是一种以妄想和精神病发作的形式出现的癫痫。
12月,在又一次激烈争执后,高更离开了,而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用报纸包好送给了一个妓女——她之前调笑过梵高的耳朵很可爱,问他可不可以把耳朵送给她。
梵高《耳朵绑着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这次事件让梵高的身体和精神都濒临崩溃,他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
年4月,他去了附近的圣雷米,在那里,他以自愿病人的身份进入圣雷米疗养院。
来到圣雷米的第六个周末,佩隆大夫给了温森特一个小房间做画室用。这房间朝着一片斜坡上的麦田,同时也朝着自由。窗户上装着粗黑的铁条。
梵高立即画下了他从窗户里望见的景色:画面的前景是横遭暴风雨摧毁的麦田,田里的麦子倒伏在地上;沿着倾斜的山坡有一道墙;越过几棵叶子呈灰色的橄榄树,有几处茅舍和小山;在画布上部,温森特让一大片灰白色的云淹没在碧蓝的天空中。
晚饭时,他满心欢喜地回到病室。他的创作力并没有离开他。他再次来到了大自然面前。
梵高《圣雷米的风景》
梵高《星月夜》
梵高《盛开的杏花》
但是好景不长,他在圣雷米疗养院又经历了几次病发。
年,梵高迁往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伽赛医生的治疗。
在奥维尔,梵高一边休养一边继续作画。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中画了八十多幅油画。
放弃生命前的最后时刻,梵高创作了《麦田上的乌鸦》:田野还是阿尔勒的那种黄色,但钴蓝色的天空却动荡不安。三条绿色的红土路从近景起始,却不通向任何地方。黑压压一群乌鸦如同送葬飞向远方,消失在画幅的右角。在描绘悲伤和极致的孤独感时,梵高非常得心应手。
梵高《麦田上的乌鸦》
7月27日,梵高用一把左轮手枪击中了自己的腹部,4个小时后他带着满身血迹回了住处,三天后他在提奥的陪伴下离开人世。
梵高三十七岁早逝,绘画生涯仅仅十年,画了张油画,张素描,张水彩画。在大众的认知中,黄色是他的标志性颜色。
梵高的黄,是阳光,是熔金,是他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
在看到他的画时,观众会产生一种懵懂的震动。但是只有真正了解了梵高这个人,才能体会到他画中那足以触达灵魂的能量,有怎样的内涵。
以上内容参考自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由中信出版社?春潮工作室提供
《迟来的告白》
作为对日常充满热情和发现的记录者,陶立夏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她在上海租下一套已有年历史的洋房独居,一个人看书、写作、晒太阳、打球……不谈婚恋,不参与“内卷”,独自思考,安静生长,让生命慢慢地舒展。
本书从生活、旅行、读书三个维度切入,分为三个章节。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契合,都表达了陶立夏更深的体验和思考。正如书名“迟来的告白”,这本书就是陶立夏对生活的亲切告白。就算不被看到,也依旧要发光,我们的灿烂,是件十分安静且私密的事。
《花束般的恋爱》
找到彼此的“世另我”,踏上无比美好的恋爱征途,纵使分手,花束般灿烂的恋爱背后,是成长和重拾自我。坂元擅捕捉生活中不经意的乐趣,平淡隽永,余味悠长。他将镜头聚焦于日常风景的微末细节,刻画一个个普通人的微妙情感,为努力生活的每一个人献上一捧花束。
“我们至今为止的征途无比美好,只差了最后一步。”
《花束般的恋爱》,讲述这个世界上最合拍的两个人度过美好的五年相恋时光,却只差最后一步的“纯爱”故事……
麦和绢因在东京明大前站错过末班电车而偶然相识,命运一样同步的五年恋爱中,他们遭受生活的压力,成长轨迹逐渐偏离。迷茫前行间,爱情的花束也在枯萎。
爱情就像一场派对,总有一天要结束吗?
《父父子子》
创作《人世间》后时隔六年,梁晓声在从心之年,带来他的敬意之作——《父父子子》,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命运故事,串联20世纪30至80年代“五十年中华民族奋争史”,与《人世间》“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共现百年中国的波澜壮阔。
全文45万字,跨越宏阔时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到曾经的革命者成为首批“北大荒人”垦荒拓野,扑朔迷离的世界局势,错综复杂的人生选择,这不仅是个人与国家共同体一起成长的故事,也是一部民族的史书。
人物鲜活可感,有共产党战士、红色资本家,也有海外华人、二战英烈,国恨家仇穿插爱的温情,无意探讨人性,却超越了人性。既是铁血儿女的列传,也是民族奋斗之白描。
《纵乐的困惑》
明代中晚期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蓬勃发展,改变了明朝人日常劳作、旅行和消费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通信交通系统,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的真金白银,换作跻身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过写作诗文、远途旅行、做小生意彰显自身的存在。旧有的阶层结构和道德界线变得模糊,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让上层士大夫感到困惑与焦虑……
卜正民凭借严谨而深刻的学术眼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图,再现明代三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令人得以一瞥一个王朝风雅、狂欢的最后身影。
《维米尔的帽子》
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停止你的精神内耗》
事情压不垮人,但面对事情的态度可以。
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陷入被来回拉扯的情绪中。从而停步不前,思想反复斗争,精神不停地在内耗。每天被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
哈佛心理学学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刘轩总结“与自己相处”的心理学行动方法:降低内心的负面声音、克服惰性、多一些自信、不要再骂自己了、与完美主义共存……
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先完成,再完美!帮助你快速脱离内耗!
《村上T》
村上春树全新随笔集,18篇随笔趣闻和件村上私藏T恤照片。
从摇滚T、唱片T、马拉松主题T、企业联名T、到啤酒T……村上春树私人衣橱大公开!全书图文并茂,读来有滋有味。他会穿出门的是什么样的T恤呢?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收藏又是哪一件?最值得的投资是哪一件?买T恤的原则是什么?喜爱却又无法穿出门的又是哪一类?这本小书将为你完全揭秘!
“T恤对我来说象征自由。在我一生的投资各类投资中,这毫无疑问是最棒的一笔。”——村上春树。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
“你想要看到的那片风景和想要遇到的人,终将会与你相遇。在你成为自己的路上。”
青年作家卢思浩《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经典再版,新增2万余字,4篇文章,关于特殊时期成长的勇气,以及曾经的那些人。
每个人都能从故事中读到青春,看到自己。
以上书单由YOYO编辑整理
分享本文,并留言你的近期旅行和阅读的感受,将有3位朋友有机会获得本月书单中的一本(随机)哦~上期《活久见,富家小姐变成探险家》获得赠书的3位朋友为:DEFENDERS,几度秋凉,源源Chloe。
请将评论截图及收件地址、电话发送至yoyo_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