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生活越加多元化,艺术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
艺术进入当代,已经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有形到无形、艺术到生活、束缚到解放的转变。当代艺术的自由在于,它使得“来自外界的压迫感像巨大的冰山一样融化,生命便像花朵那般张开。”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自在。
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艺术投资理念的日趋成熟,前期被炒得火热的当代艺术开始沉静,不可不提的是,当代艺术的冲击浪潮下,很部分艺术家不清楚当代的真实意义,选择用猎奇、过激、丑恶的形式表现艺术,带来一片狼藉。
在这种激流的、新奇的当代艺术的冲击下,中国的艺术又该走向何方?是一个值得艺术家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部分艺术类院校和学者,提出了“新当代艺术”这个新的词汇。作为对当代艺术中国化的思考,“新当代艺术”到底有什么意义?
美术理论家水天中认为,当代艺术有从西方艺术史演变过来的概念,也有一个按照中国历史不同阶段所界定的概念。当前的当代艺术研究应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着眼,以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为研究对象,把由西方艺术史演变过来的“当代艺术”概念作为一种参照或一个方面,而不是研究的主体,这样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对国际当代艺术的补充。这就说明了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应该站在中国层面,应该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中吸收养分,并融入其中,使之成为其精髓与灵魂。
新当代艺术,其“新”应包含两层含义,即“批判”与“复兴”。新当代艺术批判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过热、过激和虚假、丑恶的艺术形式;复兴的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与溯求。这也是新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所在。
成都画院院长、四川当代油画院院长王民平先生针对新当代艺术提出了明确的“进一步,退一步,再迈半步”的艺术理念,即:在从事艺术创作时,比传统艺术进一步,比走得过远的当代艺术退一步,比艺术家现在从事或者习惯从事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向前迈半步。这样的理念,一方面体现出新当代艺术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又指出了艺术是离不开她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离不开她的土壤和本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的国度,儒家、道家,特别是佛家对于人生、自由、意义的探讨一直影响着世界艺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佛教的中国化,禅宗作为一个最具东方气质和精神的事物,它包含了中国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无分别、无挂碍、无念、无我、喜悦、从容、清新、活泼,摆脱一切理性的障碍,活在最纯粹的自然生命状态中……这恰恰是西方当代艺术追求的艺术状态。
众多学者从当代艺术中国化的角度思考,恰恰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如果让当代艺术沉静下来,更具有本土化和文化底蕴,成为着重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具有无比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她能够吸收外来文化优长之处为己用,使之成为其部分。民族性、本土性不仅不会阻碍“艺术现代化”,而是实现艺术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纵观中国美术史,也无不告诉我们中国画为适应时代发展,其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总是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民族艺术内在的美学规律能够与新时代的审美理想相适应。中华民族对美的探讨从未停止,从真善至美的角度,从“美美与共”的立意,对美进行探索。
当代的中国画应该与传统有相继延续的关系,但又必须对传统有所突破,具有探索性。创新要有基点,这个基点,应该是老树发新枝,即扎根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中国画的现代化,要体现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传承笔墨基因,并且要有个人面貌和时代特色。
新当代艺术提出的系列理念,并没有规定其艺术形态和形式,也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她不以纯粹的、孤立的“中国性”、“民族性”自居,而是以全球化、多元化的视野和胸怀来看待当代的中国艺术发展,辩证地探讨本土性在这一背景下的吸收与融合,并在其中提倡对艺术真善美的理性回归,以及对当代中国艺术主流思想的科学再定位。因此,她兼具有创新性和传承性。
在面对挑战的当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同时兼容并包、为我所用,才是新当代艺术所应秉持的立场与态度。(图来自网络,不代表文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