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讲故事的上市公司不是好厨师信息披露
TUhjnbcbe - 2024/9/30 8:46:00
#深度好文计划#

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靠各种故事构建的一种大场景,不一样的只是不同的叙事方式。

世界上最强大的特权就是讲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转化为统治力,进而塑造听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国家、民族、宗教等各种组织,都是“讲故事”的产物,凭借故事的力量,实现万人同心,并可以很好的管理他们。

比如《圣经》这本书,它是世界上流传年代最长,范围最广,翻译最多的一本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里面全是故事,无论老幼皆能领悟,各得其感,所以能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佛教为什么推广不开,因为只有方丈才搞得懂经文。

再比如《论语》、《金刚经》、《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古兰经》、《奥义书》、《傲慢与偏见》、《百年孤独》等这些影响古今中外的书籍,全是各种对话场景,都是各种故事,更不用说《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的童话》、《伊索寓言》这些故事合集了,无一不是借助对话、情节,以故事形态深入人心。

在所有影响力行为中,通过故事去启迪他人,可谓最高明的技艺。

“讲故事”之所以威力巨大,因为它最大特点是似有似无,可收可发,只有思考,没有答案。

所谓:大象无形。正因为如此,它往往可以蔑视一切权威,可以颠覆一切约定俗成的道理。

“讲故事”是开创人类历史的关键。

现代人类的起源是什么?会直立行走?钻木取火?都不是!而是:会讲故事!

没错,就是这看似简单的进化——讲故事,这个能力仿佛给了我们的祖先一种非凡的优势,使得体型弱小的智人能够在几万年内消灭更强壮的尼安德特人以及其他人类物种,甚至灭绝了巨大的长毛象和凶猛的剑齿虎。

大约在7万年至万年前,智人的大脑可能发生了偶然的基因突变,这一变化改变了大脑内部的连接方式,使得智人能够用全新的语言进行沟通。这种语言与其他动物的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它能够表达和讨论“虚构的事物”,并且能够共同想象和编织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了国家、宗教、信仰等形式的基础,它们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引领人类走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这一时期被称为“认知革命”,它的核心就在于讲故事的能力。在“认知革命”之前,其他物种如黑猩猩也能维持一定规模的族群,但无法进一步扩大。而在“认知革命”之后,只有智人能够创造出规模庞大的族群、村落、城镇乃至城市,这一切都依赖于对“虚构故事”的共同认可,包括宗教、国家、法律、公司、货币、人权、正义等虚构的概念。

而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的合作方式。自“认知革命”以来,智人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开启了一条“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从此,智人的合作能力突飞猛进,迅速超越了其他所有人类和动物物种。

资本市场是人类最高级、最快速、最复杂的财富交换与增值场所,是人类创造的“潘多拉故事魔盒”,它的核心就是不断创造和实现各种故事,体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进化。所以,在股票市场里,从它的诞生开始,就是一个故事的结果和另外一个故事的起点。并且越高级的资本形态,它的故事会越丰富、越复杂、越具有不可控性。因为创造它的人的人性本质是不可控的,是开放的,不确定的,风险性的,是弱点也是优点。它们随着资本形态的升级变得愈发丰富多元,也更加难以预测。

这种不可控性源自人性的本质,它既是风险之源,也是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动力。所以说,这种开放性、非线性的,也才带来了创新、思想的进化,文明的升级。

这些带着复杂利益体的故事中,高级的故事必然打败低级的形态,即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市场趋势、有效链接资源并持续兑现价值的故事更能获得成功。低级的意味着是非真实的、脆弱的、缺乏链接支撑的,但不代表低智,不意味着绝对的简单淘汰低级或虚假。因为趋势的力量可能会带动低级形态走上巅峰,而预知或判断这种趋势就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但不代表它强大。同时这种基于趋势壮大起来的各种形态基本无法穿越周期,因此容易被打败或自消亡,即市场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即便是基于正确趋势的故事也可能遭遇周期性挑战,导致曾经的繁荣转瞬即逝。

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讲述的故事,若能巧妙融合真实业绩与增长潜力,不仅能吸引资本,促进企业发展,还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成为市场传奇。但故事的双刃剑特性在于其脆弱性—昔日的辉煌可能转眼成为泡沫破灭的悲剧,考验着市场参与者的智慧与预见力。

在儒家道德观影响深厚的社会环境中,故事讲述者的失败常遭遇苛责,使得“讲故事”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贴上了负面标签。但不论是非,这样的故事或“事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在不断上演。

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不禁发问:上市公司是否依然需要借助故事来发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支撑这一行为的成熟理论或逻辑何在?如何才能讲好一家上市公司的故事?在哪些情形下,叙事可能会适得其反,变成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如何在避免引起公众反感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信息披露,让上市公司的故事升华为“高级形态的故事”?

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掌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即其规范性和技术性;还需探究其艺术性,因为信息披露同样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上市公司“讲故事”的必要性、合理性、策略性和趋势性,以及推动这一切的人性因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上市公司构建一个全面的指导体系,助力它们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能维护自身的声誉与持续发展。

一、上市公司该不该讲故事?

索罗斯说过,企业价值是基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如何讲述这个未来,直接影响到它当下的评估。一个精心构建的故事能够改变市场对企业的既有看法,建立情感联结,从而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资本溢价和持续成长的驱动力。

资本市场上讲故事,本质上就是在讲上市公司的变化。没有故事可讲,就意味着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大,意味着缺乏成长动力,即便基本面稳健,也不一定能转化为股价的优异表现。没有变化的公司,可能是好公司,但不一定是好股票。

恰当的故事讲述能够正面引导市场预期,推动股价上扬,反之则可能导致违规风险。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讲故事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你讲的必须是科学的(即合规的),而且你讲得也要有技巧,这样才有吸引力。讲得不好,或者你讲错了,那就是违法违规了。所以要掌握好讲故事的度,也就是讲故事(信息披露)的边界问题。

所以,上市公司叙述其独特故事的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大牛股,往往源自那些能够有效传达其企业愿景的上市公司。缘何如此?根本在于股价本质上预示了市场参与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集体判断,而这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在上市公司所描绘并传达的,具合理性又切实可行的战略蓝图之上,即其公开讲述的故事。

股价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对故事认同度的体现,故事的吸引力和可信度直接关联到资金流向和股价走势。撇开宏观环境因素,实则是市场内多方与空方围绕故事可信度和吸引力角力的结果:当信服于公司故事的资本势力占据上风,股价随之攀升;反之,若质疑声浪占优,股价则面临下行压力。

大牛股往往比较会设计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并非所有善讲故事的公司都能确保持续辉煌。故事叙述本身并无不妥,症结在于其背后的执行与市场理解的偏差:

第一,故事过于虚幻,不切实际,导致期望落空;

第二,投资群体分析能力参差不齐,盲从情绪影响判断。

因此股价的表现,实质上受两个核心要素的左右:故事的可行度(即实现的概率)与市场投资者的理解深度(专业投资者和散户的理解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前面这四重组合催生了股价变动的多样场景:

一是故事可行性强、大部分投资者理解深刻时,乐观情绪推动股价上扬;

二是故事虽有坚实基础,但大部分市场先生们认知不足,股价可能因误解而受挫;这就要求我们的董秘们多跟市场接触,多宣传,反腐宣传。

三是故事站不住脚,但若市场盲目追捧,短期内股价或能逆流而上;比如投资者跑到上市公司的“互动平台”上去问问题,跟市场上的“热点”有没有关系,如果你没有明确回答是否,那就说你有。你说没有也是有。

最后一种是缺乏可行性的故事,大部分投资者都看透了,股价自然下滑。

但讲故事的艺术,现今常被滥用。好公司讲好故事的少,反倒是不靠谱的公司讲不靠谱的公司多。这些不靠谱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爱蹭热点!如物联网、智慧城市、云服务、区块链、直播、大数据、共享经济、垂直电商、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影视、游戏、AI、VR、跨境电商、军工、IP运营、网红等,不论业务本质,皆力求与流行概念挂钩。卖一个普通的软件,非得叫自己是云平台运营服务商。从射频芯片到装修企业,纷纷披上高科技外衣,甚至直接更名(如“匹凸匹”)以求贴合潮流,这种过度包装的策略,让市场充斥着“套路”。

还有,完美无瑕的PPT成为标配,战略远大、前景诱人、技术顶尖、团队卓越,盈利预测无不呈火箭式上升,就差说参与了从月球背面带回了月壤。不承诺年复合增长0%以上的都不好意思开口。身经百战的董事长偶尔接待年轻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们,当然知道他们对高增长的渴望,那就给你乐观的预测,你们好好写论证的过程,以减轻投资者对高估值的疑虑,即便这些预测往往未经现实考验。

未达预期的盈利怎么办?没关系,反正又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我没说过,都是那些年轻的研究员和漂亮的基金经理们搞的鬼。

投资者不知所以然只能无奈离场: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的套路。

而这些看似显而易见的手段,却因诸如暴风科技、乐视网等案例的光环,变得难以辨识。它们以“大娱乐”、“生态化”、“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等概念吸引眼球,即便最终结局各异,却一度令市场为之疯狂。

所以,按照前面说的,投资者需提升辨别力,深挖故事背后的可行性,以防止被忽悠。这要求运用严谨的投资分析框架,验证故事的逻辑与潜在条件。

这涵盖了广泛的考量,包括但不限于:行业市场规模的真实大小、公司在技术和人才方面是否确实领先、融资后能否确立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管理层是否具备实现战略愿景的能力、收入增长是否基于实际的合同订单、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接纳度、新客户获取的周期与难度、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竞争对手的真实状况及潜在威胁、跨界投资面临的行业适应挑战、并购后的业绩对赌风险等。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有其独特性,需要针对性地深入分析。

此外,还需审视其他假设前提,是否仅存于理论层面。但是很多隐含的前置条件,大部分人都是搞不清楚的,这不是你翻阅几篇研报就可以搞懂的。

所以,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即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也无法保证完全准确无误,毕竟投资界的金科玉律提醒我们:“买家永远不如卖家精明”。

尽管存在负面实例,但上市公司讲述吸引人的故事的需求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迫切。故事有真有假,质量有优有劣,市场上不乏虚构的故事,但这并不能成为上市公司放弃讲故事的理由。正如利器在手,既可以用来创造也可以用于破坏,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意图。

归根结底,讲故事的目的在于向外界传达公司的过往、现状及未来愿景,前提是这些故事必须基于事实。公众渴望通过直接且清晰的故事来认识上市公司。

尤其在中国A股市场,众多非专业个人投资者更需真诚的故事来认识企业。因此,上市公司不仅应当讲述故事,而且必须讲述真实、正面、具备合理性和前瞻性的专业故事,以此作为与投资者沟通的桥梁,增进理解和信任,而非误导的工具。

二、理论支撑与逻辑解析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众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资本市场中讲故事的现象亦不例外,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导。

1、叙事经济学的视角: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其开创性的著作《叙事经济学》中,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引入“叙事”概念,揭示经济行为受广泛传播的故事和信念的深刻影响。

上市公司的故事,由此成为一种调控市场预期的强有力工具。希勒通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经济学从抽象的模型和数据回归到有血有肉的现实情境中,强调人们的情感、话题和故事是剖析经济现象的新维度,通过人们的对话、讨论和故事,深入剖析经济活动的肌理。

理解并把握住时代的主流叙事,能帮助我们判断商业模式是否契合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以及是否真正创造价值。叙事的魔力在于,它能把冷冰冰的数据融入生动的情境之中,揭示信息传播背后的动机比信息本身更为重要。

希勒指出,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触动了人类共有的情感核心,而非仅仅因为其便于记忆或表象的吸引力。商业策略的验证无法在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中完成,而是需要在动态的市场中,通过传播与反馈来不断试错与调整。这体现了一种“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式,即深入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动态探索问题本质,而非止步于理论推测。

真正的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以及能够跨越周期的投资策略,均源自对价值深层含义的深刻理解。不论是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还是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其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此背景下,企业家的高瞻远瞩体现在于能够在变化莫测的时代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叙事,这正是一种超越短期利益的超长期视角。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富含人文关怀的投资哲学,旨在通过长期的、赋能型投资,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本力量,为社会创造广泛的福祉与价值。

2、战略沟通的视角: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霍夫曼教授(ChristianPieterHoffmann)在其著作《InvestorRelationsCommunication》中强调,上市公司与市场分享故事是一种战略沟通。

众多研究聚焦于投资者关系沟通的透明度如何提升公司于金融市场中的能见度,进而激发兴趣与需求。一个常用的衡量标准是公司的分析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讲故事的上市公司不是好厨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