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啥穷人被钱操控,富人操控钱32条理财建
TUhjnbcbe - 2024/9/8 17:59:00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21君:金钱是如何消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的?

为什么钱花得越多,越不心疼?

为什么我们要用心理钱袋?

为什么高价格并不总是高品质的标志呢?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愿意多花钱?

为什么你不应该被“中间价”愚弄?

为什么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给孩子钱会有多种结果?

……

生活中这些与花钱有关的细节问题,你思考过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本文内容节选自克劳迪娅哈蒙德的《花钱的艺术:为什么穷人被钱操控,富人操控钱》

编辑丨陈思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债务和花钱就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且不可避免。我们不断做着花钱的美梦,我们因道德而为此困惑。金钱就是工具,是权力。

我们知道我们离不开他,因而需要更多,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这对我们思想、对我们情感的影响,它歪曲了我们的认知,甚至改变了我们行为的方式。

题记

年一开始,大家就被支付宝账单暴击了一番。

“如果当时控制一下,年底咱也是一个有钱人

从没觉得自己有钱过,原来不知不觉给马爸爸奉献了好几个包包

这双手明年一定要看紧了,再败家一定……”

花钱这事看起来谁都会,但未必人人都能花的明白。人类是一种心理动物——大脑成就了我们,而且金钱是大脑的构想。有时候,金钱似乎控制着我们——金钱凌驾于大脑之上;有时候我们又能以自己的方式使用金钱——大脑凌驾于金钱之上。金钱影响我们的心态、情感和行为,而且这三个方面以有趣而又奇特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排斥。

同样是面对金钱,有钱人容易操控钱,穷人更容易被钱操控。这里面暗含着一场金钱与心理的博弈战。

1

为什么钱花的越多越不心疼?

假设你正在海边度假,打算租一辆自行车沿海滩骑行。你边走边看,第一家租车行,租一天收元,接着你看到另一家租车行的广告,上面说一天只收80元。到第二家租车行,还得走10分钟,但是价钱便宜,也许值得去看看。只要车看起来能骑就好,你就可以为节约下40元而庆幸,这40元足够第二天骑行或是在悬崖上的咖啡馆喝一杯不错的咖啡。

现在假设你回到了家,正在买一辆新车。在第一家店你看上一辆车,售价元。你想看一看价格是否公道,于是你走了10分钟来到了第二家店,同一款车,这家店售价为元。返回第一家店去买,节约40元值得吗?几乎可以肯定你不会返回去。这么一大笔交易,只差这么点钱仿佛无关紧要。

可是你能节约的钱正好和租自行车节约下来的钱一样多。租自行车时,你为自己能节约下40元感到很高兴;买车时你却不把它放在心上。

无数研究表明我们不断做出此类判断,将节约的钱看作是整个费用的一部分了,而不是看作具有一定消费力的实实在在的一笔钱。这就叫作“相对思维”,在比较富裕的人群中特别多见。

最近和丈夫搬家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次搬家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交易。在伦敦买的房,价格高达几十万英镑:一笔巨大的投资,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权衡。

然而我们的行为跟研究结果完全一致:购物花费得越多,人们越有可能忽视相关费用。

房子本身花了这么大一笔钱,在搬家等其他事项上我们应该尽可能节约每一分钱。然而,我们没有核实这次交易律师的收费是否合理,而是直接找的上次买房时聘请的律师。同样,在雇搬家公司时我们采纳了一位朋友的意见:“虽然他们不是最便宜的,但真的很好,使我们的生活也轻松了不少。”几百英镑通常我们会很在意,但在买房子时就觉得无足轻重。

当然并非每个人会这么不在意。印度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莱纳森(SendhilMullainathan)问去流动厨房吃饭的穷人买家用电器时是否愿意为了节约50美元走45分钟。

他了解丹尼尔卡内曼(Daniel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Tversky)进行的那项著名研究,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根据原价做出这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件家电在减价前卖美元,那么50%的折扣就值得走这么长时间。如果商品的原价是0美元,走45分钟节约50美元就不值得了。

穆莱纳森告诉我们在流动厨房就餐的人就不会这么想。他们都不会受原价的影响,因为不管原价是多少,50美元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能让这笔钱白白浪费。

从表面来看,这些穷人的行为更理性一些。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富人完全不理性?未必。我们考虑时,不仅要看金钱上的节约,还要看时间上的价值。和在流动厨房就餐的人不同,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金钱上的富翁,时间上的贫民”,时间有时对我们来说很宝贵。

然而,我们在进行此类计算时,行为并非完全一致。我们当中许多人花几个小时在网上浏览,以便买到最便宜的机票或者火车票,节约下来的钱相当少。办公时间上网搜索特价商品(老板没有看见)也许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的确是在厉行节约,而且公司已为他们的时间付了费。但是,我是一名在家工作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者,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我从未计算过,但是把时间花在工作上肯定在经济上更有意义。然而在这一事例中,减价的诱惑是不可阻挡的。此外,研究显示我们没有打算花同样的时间去审视一直以来的大笔开销。

为什么我们有时尽力节约,有时却不呢?有时节约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

之所以必须选购一张火车票是因为我们要到某个地方去,但是我们不必麻烦更换供电公司。还有一个理由:我们不愿意将来为事所累。更换能源公司的第一阶段还比较容易,但是不像一次性购物,将来需要更多的投入。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每一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价值都是相同的(这一看法一直以来是维系我们货币交易体制的理念),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完全错误的。的确,所处的境况不同,一镑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价值是不同的。而且,我们认为时间不同,手里的钱与花出去的钱也是不同的。

2

为什么不能妥协,却经常妥协,而且毫不后悔?

有一件事你应该清楚,那就是,我们对于价格的判断有时是不合理的,我们的想法总是被金钱的数量和来源左右。当涉及价格时,金钱对大脑的愚弄是非常巧妙的。

假设你想去一家电子商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走进店内,只见货柜上摆满了电脑,似乎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但仔细一看,只有三款电脑是你想要的。

一款是白色的,亮光闪闪,设计经典,但价格远远超出了你的预算。第二款价格约为前一台的一半,但是说明书上说存储量较小,处理器也不够快,而且老实说,似乎有点太廉价了。第三款还是有一点贵,但是相对于第二款来说,设计简洁明了,储存量大。

你会选择那一款呢?

当然是第三款;这是合理的选择——这款电脑不是价最高的,也不是价最低的。你是如何随意地做出这个决定的呢?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的。近来,店主在货物陈列方法上,显得非常精明。他们知道,很少有顾客会买昂贵的笔记本电脑,但是把价格高昂的笔记本电脑与其他电脑陈列在一起,比最贵的稍便宜一点的电脑就成为“价格适中”的笔记本电脑。

这一做法利用了“折中效应”。该效应对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不走极端,择中而行,似乎总是非常明智的。

买房时,我只想看两栋房子,但是房产经纪人会安排我再多看一所,价格远高于我所能承受的范围,他解释道:“你都到这儿了,还是看看吧。”他希望折中效应能够转变我的想法。他知道我的价格底线,不可能突然加大预算,买下那么一所昂贵的房子。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

他带我去看我买不起的房子是为了改变我对其他房子的看法。尽管其他房子比我想要的要小,路段也不是很好,但是和那所昂贵的房子比起来,它已经很不错,甚至很划算了。

即使像卫生纸这类不起眼的东西,这种心理也会对其产生作用。超市将昂贵的卫生纸也陈列在货架上,不是希望大多数顾客不再购买价格适中的品牌,而去购买“奢侈的棉质卫生纸”。不,它真正想要做的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继续购买,或者转而购买价格适中的卫生纸,而不是去购买真正便宜的卫生纸。

凭借一般可评估性理论,行为科学家奚恺元和张焦发现,如果人们单看一件物品时,通常情况下评价会很高。他们通过一个给未婚妻买订婚戒指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在珠宝店,未婚夫打算买一个钻石小、价格便宜的戒指,但是和那些较贵的钻戒相比,钻石显得很小。而他认为他的爱人肯定喜欢钻石大的戒指。但是如果他理性地买下负担得起的戒指,将其送给自己的未婚妻时,她可能会很高兴。

她所看到的就是手上的钻戒,她不会因想到珠宝店那些昂贵的珠宝而感到难过,至少在她碰巧路过珠宝店的橱窗之前,不会难过。

无论何时你打算买东西,想想当你把它拿回家时,这个东西本身看起来怎么样。满足你需求的也许就是众多物品中那个最小最便宜的,但是那又如何呢?尽量忽略那些相似的产品,尤其是那些大的、耀眼的产品。出门的时候,你并没有要买大的或者昂贵的东西的意图,走进商场的时候,你也不应该动摇。

3

对金钱的担忧会使你智力下降?

每年收获前的日子,对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甘蔗种植户来说,都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借贷或典当物品来支付账单。年,又是在这种最艰难的时期,一组心理学家让名蔗农做了一系列认知测试。几个月之后,在收获了甘蔗、拿到了钱后,心理学家让这些蔗农又做了一次测试。

这些蔗农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在长达4个月的研究中基本不变,变的是他们对金钱的担忧。研究发现对金钱的担忧会影响农民的认知能力。在收获之前没有钱时,他们的智商(IQ)分数比有了钱之后低9~10分。这就足够将他们的智商归到另一类——从智力超常到智力一般或从智力一般到“呆笨”。

这一研究表明一些事情似乎显而易见,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缺钱时,挣钱就成为当务之急。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塞德希尔穆莱纳森是研究贫穷对认知的影响的主要学者,而且是蔗农实验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说:为金钱担忧的人大脑中很少有容量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啥穷人被钱操控,富人操控钱32条理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