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艺馆成人培训班
矿区街区自助图书馆
娘子关风景区
中国首届文化艺术论坛·彩色面塑
《三体》《流浪地球》《中共第一城》(暂定名)《泥火情》《保卫娘子关》……不论是文学著作、电影作品、电影剧本出版、拍摄,还是戏曲、音乐类作品搬上舞台,阳泉正逐渐走上了全省、全国、全世界的“视界”。
工艺美术业、网络文化业、歌舞娱乐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印刷业、出版物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创意服务业……多门类并存的阳泉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连续创造了多个“全省率先”……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正在成为阳泉城乡百姓的“幸福地标”。
以国家太行山一号公路(阳泉段)为旅游发展轴,以发展娘子关、大汖温泉两个旅游龙头景区为核心,着力推进太行板块主体区、长城板块关联区的建设,打造“中共创建第一城”城市旅游经济圈,深入推进文旅村镇、乡村旅游点、康养旅游项目建设……阳泉文旅深度融合的转型发展步履铿锵。
……
阳泉建市70多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阳泉不断塑造着包容、奉献、乐观、进取的品质,不断创造着自信、豁达、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融汇了四海八方的广博气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并接纳四面八方的才俊来此投资兴业。如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阔步向前,谱写了雄浑激越的磅礴乐章。
在阳泉,文化“软实力”正走向发展“硬支撑”。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组建市晋剧团、建立电影流动放映队……从年起阳泉着手整顿旧戏班,组建了市晋剧团。同期,电影事业起步,除工人电影院外,建立了多支流动放映队,活跃在矿区和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人们的娱乐生活日渐丰富起来,戏曲、歌曲创作演出空前活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阳泉文化战线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春风化雨,一路弦歌,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文化如春雨般滋润着阳泉大地。
年起,阳泉陆续对市区原有部分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等进行了改扩建,一些厂矿企业的职工俱乐部建成开放。年,建成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于一体,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阳泉文化中心,由此开启了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统筹布局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阶段。到年,阳泉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场所“全覆盖”,街道、社区也普遍设立了文化活动中心。近年来,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逐渐发力,城区文化馆、图书馆,盂县文化中心现代化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阳泉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和绩效要求,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纷纷在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上开动脑筋。其中,市群众艺术馆致力打造群众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厅,形成馆内培训、馆外基地培训、下基层培训相结合的群文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群文培训成果展演、展示,并同大连、滨州、潍坊、海宁等地建立群文业务城际交流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的普及和提高。
每年如约而至的“三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百花迎春”群众文艺汇演、“群星风采”广场文化活动等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以专业团体演出和普通群众参与相结合,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在阳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了市级支中心和五个县级支中心,为群众利用优质网络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通过普及数字化放映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公益电影进社区工程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建设任务,并向长期通、优质通、有效通迈进。
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之后,阳泉文化产业一路成长壮大。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文化就没有活力。阳泉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很多人对煤的“黑”并不陌生。如何让这种黑色资源焕发出独特光泽、走向市场?
山西肇文美术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赵玉军独具慧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煤炭做起了煤雕。作为阳泉煤雕的创始人,赵玉军不断探索,在年自筹资金开办了阳泉市第一家以展示煤炭文化和煤雕艺术为主旨的专题性博物馆,展区面积约平方米,收藏了数万件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煤炭藏品,把煤雕这个煤乡瑰宝打造成为省内外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