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第22集
开吉法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3/6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我们从二十四页第二行开始看起。
这句经文是谈到,我们开口说话,要以诚信为先。所以谈到言语诚信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已经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能够遵守我们的承诺。如果这件事情我们本身是没有能力去做到的,那么就不能随便的答应。甚至于采用欺骗的方法,“诈与妄”,用欺骗、欺诈,或者是花言巧语,“奚可焉”,这是万万不可的。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对于自己所讲出来的话,除非是没有做出承诺,否则如果是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放在心上,要去实践、履行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诈就是欺诈、虚伪的意思。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但我们不能够信守诺言,反而还用欺骗、欺诈的手段,讲述花言巧语等等的,来欺骗别人,都是没有诚信的体现。
孔老夫子设教,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是摆在德行之后,可见得夫子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佛教的经典当中也说“善护口业”,对于言语,在佛法的戒律里面也是特别的注重,诚信是非常的重要。而在《论语·学而》篇当中,曾子他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论语·学而》篇的一段经文。雪公老人在讲解的时候说到,曾子曰,在孔庙当中陪祀的,中间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神位,或者是夫子的像,而陪祀的则是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由此可见得曾子的重要性,他在儒家的教学当中,他的地位、表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之前跟大家分享过,有一年在北京,我们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刚好当时有一批展览的艺术品、绘画等,送到法国去参加展览,之后在北京也进行了展览。其中就看到了一些画作,非常的震撼人心。有一幅古画是画着孔老夫子,还有颜回、曾子。而在孔子、颜子、曾子的衣袖上面就写著《论语》的经文,儒家的经文就写在衣袖的上面。在儒家教学当中,孔老夫子、颜子和曾子,他们的表法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们还看到很多画,包括皇帝要去祭祀的时候,他的仪仗的队伍,画得非常的精美。甚至于当时因为是宫廷的画作,有一些颜料是采用像金粉,或者是像蓝宝石颜色的颜料,都是很名贵的颜料去绘制的。古时候帝王祭祀,恭敬心在整个仪仗的队伍当中可以体现出来。很多老师也常常教我们,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重要的。经常有机会到故宫博物院,到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去参观,确实是很增长我们的见识的。孔庙陪祀的,中间是供奉的孔子,旁边是颜子,还有曾子等等儒家的圣贤之人。
这一章的讲法也很多,先讲到忠信,雪公老人谈到忠信,就是《论语》的这个章节的要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再补充一点点。之前我们在学习历史,在学校学习历史,因为雪公老人确实特别重视历史。身为中国人,也只有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够建立起爱国家、爱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前我们非常喜欢上历史的课,那时候教我们历史课程的是一位研究清代历史的专家。因为我们在北京读书,有天时地利人和,老师也会带我们到故宫去参观。参观的过程当中,因为有老师的讲解,对于很多历史印象就特别深刻,有一些细节老师都会讲得很清楚。我们学生全都是历史课上的学生,教授就带着我们去一边参观故宫,就是北京的紫禁城,一边给我们讲解。他会跟我们详细的说,哪个皇帝他驾崩的时候是从哪一个门进出的,我们走到这个门,他就会跟我们这样介绍;还有哪个皇帝也曾经在假山这里玩捉迷藏等等的。这些宫廷的小故事常常会跟我们介绍,印象就特别的深刻。我们学习圣贤的学问,有机会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广见闻,对于我们培养历史感,培养博古通今的见识跟格局,这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这一章,《论语》的这一章主要是以忠信为主,这是这一章的要点。包括“传不习乎”也是从学而来的。雪公老人谈到,忠信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因为我们学习五伦十义,他都是有提到忠信,这一章书的主要要点就是忠信。
在《礼记·大学》篇当中,《大学》与“传不习乎”是有关系的。所谓“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我们在学习圣贤大道,学习儒释道三家圣贤学问的过程当中,求学是以“忠信”为增上缘。也就是《弟子规》现在学的这一章“信”,这是我们求道、求学的增上缘。而《中庸》当中说:“天下有九经,行之者一也。”我们诚、诚信,就好像车轮一样,很多的机器的零件,都是需要车轮来推动,包括一些精密的手表,它也是里面靠着一些小齿轮在推动。而车子在走的时候,虽然车子是需要有机器零件推动它的行走,可是行走的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就是车子里要加满汽油。这就是比喻说,忠信就好像推动的这股力量,推动车子可以正常的运作。所以在这一篇的后面谈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述而”篇也说:“子以四教,闻行忠信”。从这里我们看出孔老夫子一生的教学,对于信字是特别特别重视的。
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他一天当中,这不是偶然的,这一天当中是要三省吾身。“省”是什么意思?省就是反省、检点、省察自身的意思。曾子他每天都要去考虑,我有三条要去反省,下面所说的这三条是不是有真正落实?如果没有落实,是不行的。
首先第一条是“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说,当别人托我们办一件事情,或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在办事的过程当中,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有尽忠?有没有苟且随便,非常敷衍了事的就把事情做过了?还是我们有非常认真的去尽到自己的本分,把每一个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做得很周到?忠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即使是日常生活当中,譬如我们一天三餐吃三顿饭,也需要落实忠的原则,不能够过,也不能不及。
雪公老师在这里提到,譬如我们读书,是不是对得起父母?我们在国家社会任职,是不是能对得起老百姓?像范文正公,他到了晚上就会思考,我这一天所作所为是不是对得起国家给我颁发的俸禄?像曾国藩先生也是如此,曾国藩先生官位做到很高,他每天也要省察,自己究竟是为国家做了多少事,如果每天多受点辛苦,多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他心里就很高兴,心安理得。所以,上对于国家社会,下对于邻里乡党,对于父母、兄弟、姐妹,我们都应该要尽忠。时时都要省察自己是否有尽忠。有别人委托我们做的事情,我们既然接受了,就必须要认真的去落实。
而忠跟信,它是一不是二。我们与人办事,应该办就必须要办。雪公老人在这里谈到,他说:你们视忠是不值一文,可是我认为这是比天还大,关老爷是忠臣。事无论大小都需要尽忠,但是忠必须要有义为基础,用礼义来秤一秤我们的所作所为,否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第二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有信。人有交际就有朋友。在五伦当中,像父子、兄弟、夫妇,这是天伦。夫妇之前说过,夫妇的关系,在刚结婚的时候还不属于天伦,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就是天伦,所以这算是半天伦。而保住家庭的则是国家,主其事的是领袖,这有君臣的关系。而朋友,如果我们有朋友,就可以办大事,办更多的事。朋是志同道合。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必须要守信。譬如朋友有难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帮助他,有无相通,甚至于为朋友而死,那都是应该的。而《礼记》当中说:亲在不为友死;反过来说,父母不在,即可为朋友死。京剧里面,我们都有看过“赵氏孤儿”,也就是“八义图”,赵氏他搜孤救孤八义图所显现出来的就是忠义的精神。而忠义的精神,正是中国人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
下面是“传不习乎?”雪公教导我们,做为老师必须要时习之,在教人的时候必须要先预习,即使讲过了也必须再预备。所以雪公老人讲《论语》,他老人家几十种注解非常认真的去比对,然后讲课之前,一字一句都要反复的推敲。他老人家教学这种态度,严谨跟认真。雪公老人也曾经讲过,像有的老师讲完课回来,他睡不着觉,总是在推敲什么地方有没有讲错。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也特别惭愧,因为前两天跟大家分享过王伟勇教授写给师父的祝寿词,确实从小没有扎好文字声韵训诂汉学的根,一开口就出错。昨天和王伟勇教授请教的时候就发现,这里面有两个字就读错了。譬如咳嗽的咳,在祝寿词里面应该是读ㄎㄞˋ,感慨的慨是同音的,而不是读咳嗽的ㄎㄜˊ。还有像期颐,期颐这个期是百岁的意思,期颐。期字在这里就要读基础的ㄐㄧ这个音,而不是读ㄑㄧˊ。所以老师及时的给我们纠正,而且王教授特别认真,他就把这首祝寿词重新又唱了一遍,读了一遍又唱了一遍,就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字怎么发音,千万不要读错。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确实要特别的认真、特别的谨慎,学老一辈的老人家治学严谨的态度,这样才可以。
雪公也谈到,我们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要多做预备。因为有时候这句经文,它的讲法是很圆融的,可以圆解圆融,它有很多方面的意思。我们在解的时候是不是能做到圆解?老人家即使是九十岁的高龄,雪公老人他讲经或者是讲汉学传统文化的课程,都要非常认真的做准备,要温习好了再教,这样也能够出新意,对自己也有所提升,所谓是教学相长。
之前跟大家提过,王伟勇教授当时教《笠翁对韵》,当时刚做完白内障的手术,但是老人家非常的认真,教学特别的敬业,他的讲义都是一笔一笔亲手写出来的。他这种教学,做为名教授,面对十几、二十岁的小朋友,照理说他也许不用怎么备课,上台都能够讲出一套出来,可是老人家在这里所传授的是一种态度。也就是说,我们恭敬我们所学习的圣贤学问,即使现在年龄这么大了,王教授那个时候年纪又大了,头发也白了,又刚刚做完手术,他完全可以应付了事,对于这个课程,但是您看他老人家的身教,写讲义备课,一笔一画的写。刚开始做完手术,眼睛看不清楚,字就写得稍微有点没有那么工整;到后来愈写愈工整,他的视力当时逐渐在恢复。我们从老人的身上,学到的是他们的治学的严谨。当然治学都这么严谨,他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各个方面也都做到谨而信,做到非常严谨。
雪公老人在这里谈到,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端,都是要以忠信为主来施行的,没有了忠信,这些全都是假的而不是真的。具备这样的笃纯,才能成就圣贤的道业。所以“君子有大道”,“必以忠信以得之”,要用忠信来省察。我们每天反省,就要学习曾子的态度。曾子他可以算是儒家的圣贤之人了,但是他每天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反省、检点。一个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人家所托付的事情,我是不是有尽心尽力的、尽忠职守的去完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有信有没有落实?“传不习乎?”曾子他每天还要做这样的反省,更何况我们的德行学问都比不上圣贤人,我们反省改过的功夫就要下得更加的多了。所以我们要用“忠信”来省察自己。学习也是如此,与“崇仁、求学”要相互照映。
关于“吾日三省吾身”,“日”,雪公老人所采取的是每天的意思,每天你省察一次、三次、五次都可以。“三”也有多次的意思。我们要注重在省察自身,也就是这三条是不是有办到了。
刚刚雪公老人谈到的“赵氏孤儿”,这是京剧的曲目,也叫做“八义图”。上一次在巴黎教科文组织参加晚会的时候,这些上台表演京剧的老师,那几天都一直在给我们讲解搜孤救孤,也就是“赵氏孤儿”这出戏,他每天都给我们分析剧情,讲解这里面京剧的表演艺术,当时印象确实特别的深刻。这些孝悌忠义的故事,确实是鼓舞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中国人形成了这么多的民族性格、传统美德,有很多都是从戏剧、从京剧这些艺术形式当中所汲取而来的。
“八义图”是大家所熟悉的“赵氏孤儿”。是春秋时候晋国的大夫赵氏,当时因为奸臣的陷害,遭遇到了灭门的惨状。后来程婴就想尽办法来抚养赵氏孤儿,把他抚养长大。这段故事我们之前有分享过一部分。晋灵公的时期,因为晋灵公这个人他特别的荒淫无道,对老百姓伤害是很大的。忠臣赵盾经常向晋灵公进谏,希望国君一定要改变他的做法,不能够再残害百姓,可是君王根本就听不进去。后来有一位奸臣叫屠岸贾,他就残害赵盾全家,等于说是残害忠良。赵家的媳妇庄姬,因为她躲避在宫廷当中,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宫廷当中就是由他们家的门客程婴把这个孩子救出来。等于说赵家被满门抄斩,还留下了这一个命脉。屠岸贾听说庄姬公主产下了儿子,他就进到宫廷里面,要去找这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没有找到,他就下达了一个命令,就是在十日之内,如果不献出婴儿,他立刻就把整个国家里面跟孤儿同龄的婴儿全部杀死。于是程婴就和公孙杵臼商量怎么办,于是程婴他就舍弃自己的儿子,公孙杵臼他是舍身,两个人都做出重大的牺牲,最后才保全了赵家的孤儿。等到赵家的孤儿长大成人之后,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结果程婴就跟他讲述了当年真实的事情,把整个往事全都画在一张图当中,让这位赵氏的孤儿了解赵家当年被满门抄斩,他们是如何为了保全孤儿的生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
我们在这些故事里面所学到的,都是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个美德其实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当中的。譬如现在遇到这么严重的灾情,中国人民族性格里面就有一种为了大我而舍弃小我,为了民族的大义他也愿意做出牺牲的精神。正是这些传统美德的延续,使得我们在面临任何困难的时候,都能够团结在一起,把这些困难慢慢的都解决。
雪公老人也希望我们有时间、有机会多读历史、多看京剧,这些都是很有正能量的。在历史当中,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这个镜子,善恶因果以及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有的智慧,应对进退的智慧,人生的智慧其实都在一部历史当中,可以给我们深深的体悟。包括京剧也是,我们现在学礼,学《弟子规》、《圣学根之根》、学习《常礼举要》。京剧里面那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古人他是怎么走路,行住坐卧他都是怎么做的,怎么喝水吃饭这些动作,都能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里面的内容。
前一段时间跟师父上人看过“杨门女将”,杨家将的京剧,当时真的是看了之后忍不住就流下眼泪。看到这满门忠义,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连家里柔弱的女子她都挺身而出。所以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多么的了不起,这都是在戏剧里面真正可以学得到。
曾子他每天反省自己的是这三个方面:为人办事我们有没有尽心尽力、有没有尽忠?这是第一条。跟朋友交往我是不是有诚信、有没有讲信用?这是第二条。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同时自己要传给学生的学问,我们有没有反复的温习并且身体力行?这是三个方面。我们学习《弟子规》、《常礼举要》、学习《圣学根之根》,学了之后也很怕人家看着我们说,你都讲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很怕人家看到我们没有落实。所以学习这门功课的老师跟学生,都非常重视落实、讲求落实。
这几天我们看到孝敬幼儿园跟孝敬小学的小朋友,从小就是学习《圣学根之根》的教育,他们一天的生活经常每天都要拍影片、交作业,我们看了都特别感动。五点多小朋友就要起床,起床之后首先穿好衣服,刷牙洗脸都做好了,哥哥会带着妹妹,或者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里,就是这个孩子,有的是他有兄弟姐妹,就会来到孔老夫子的像前,来到爷爷跟父母的眼前,恭敬的行礼。他们的动作真的是“揖深圆,拜恭敬”。每天早上就跟孔老夫子,还有跟父母、祖父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之后才开始这一天的学习生活。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天要背诵《圣学根之根》的课文,背诵经文。有的学生资质很好,一天就能背很多页的经文。有的是哥哥带着妹妹一起读,读得字正腔圆的,特别可爱。除了读经之外,每天还要习劳。习劳,这些小男孩、小女孩,真的都是做家事的一把手,可以穿针引线、可以做饭,打扫厕所,他把整个厕所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还有一个时间是需要去外面做运动。这些小朋友他读经长大的,都把经典方面的要求、条目在生活当中全都运用起来、全都落实,我们看了之后感到非常可喜。
我们说到信,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守,这位太守叫做郭伋。郭伋字是细侯,是茂陵人。他在并州这个地方出任太守,做并州牧。郭伋是非常勤政爱民的,他看到老百姓有很多民生的疾苦需要解决,他就很勤政,常常会微服私访,去帮助老百姓来解决困难。他还整顿吏治,扫除流寇,而且平定了很多冤狱和案子。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对郭伋是非常敬爱的,非常感念他的恩义。
后来有一次他到西河这个地方,来巡视他的部属。他出门巡视的时候,有几百个小朋友各自骑着竹马。以前的小朋友他的游戏,就是把竹子折下来之后当马骑。小朋友年纪都很小,几百个小朋友就簇拥着郭伋,在路上就跟他恭敬的礼拜。因为太守爷爷要出门了,要去巡视部属,这几天可能就不在并州这个地方。于是小朋友就问太守爷爷,说:“您什么时候才会回来?”郭伋看到小朋友,几百个小朋友都出来送他,他就特别感动。于是他就站在那里想一想,自己要出去办事,等于说是出差公办,他就算一下自己大概几天能把事情办完,就跟小朋友约好了,是几月几号我就会回来。等到郭伋到了西河去办事回来之后,比他预先所算的时间早了一天回来。可是他到了城门外就想,我已经跟这几百个小朋友都约好了,他们都知道我是明天才会回来,所以他就很怕失信于小朋友、小孩子们。怎么办?虽然是地方官,他跟小朋友之间的承诺,也是一点都不敢失信、一点都不敢马虎,于是他就决定在郊外的野亭当中住一个晚上,一直等到跟小朋友约好的日期,到了第二天他才回来。这几百个小朋友非常高兴,看到太守爷爷郭伋又回来了,也非常热烈的在跟他约好的这一天来迎接太守爷爷。
后来朝廷听闻了郭伋的政绩非常感动,就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过世,也算是高龄。福寿双全,这都是古人非常注重行善积德。他在这个位置上,虽然是地方官员,但是他一举一动都是念念为百姓着想。甚至于连当地的小朋友他都不敢跟他们不守信用,约定好的时间,一定是那天回来,早一天,他就在郊外的亭子当中住一个晚上等着。
蔡振绅先生非常赞叹,以太守之尊,这是地方最高的行政长官,与一批骑着竹马的小朋友,只是在道边偶然约定好了,说我什么时候回来,但是他为了和儿童、和孩子们的承诺,他不肯失信,虽然早一天回来,他宁肯就住在郊外。这荒郊野外的亭子里,那我们可以想像,地方官平常他的住宅虽然不是很豪华,但是也都是很舒适的,住在亭子外面肯定是很不舒服的,但他就是为了跟孩子的承诺,他一点都不敢违背约定。
以前也有妈妈跟我们讲,她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你答应孩子的事情是不可以轻易的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孩子有时候非常重视这一点。譬如你答应要给他带什么小礼物,这些小东西,以前我们有时候坐飞机回来,会想着给小朋友带点小礼物。小朋友一旦知道这个事情,他就一定追着妈妈要,因为已经答应他了,一定要及时的拿到他的手上。我们对于孩子,生活当中的小事也都要很守信用,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他长大之后就知道,我母亲、我父亲平常都是这样做的,我的老师连对小朋友他都非常守信用,对小朋友约好的事情都从来没有出过错,以后他就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守信不只是在然诺之间,不是说我跟你有重大的约定,即使是小小的事情,信用也不能够失去。他连小事都这么重视细节,一点都不马虎,我们可以想像,当他在处理大事的时候,他决定会处理得非常好,他信用一定会很好。我们看郭伋,太守爷爷之所以得到这么多的小朋友、这么多的孩子对他的尊敬、对他的信任,说明太守平常在为官的时候,对孩子们也是特别照顾的。这段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小小的佳话。
再看看在唐朝,有一位叫做李源的读书人。他平常跟一个出家人特别的要好,叫圆观这位出家人,是一对好朋友。圆观将要过世的时候就跟李源约定,他说:“十二年中秋的夜晚,在杭州的天竺寺,我跟你约好那一天再相见。”古时候很多的修行人,因为修学佛法很有成就,他对于圆寂之后来生的事情都还能够看得很清楚。他就跟他的好朋友李源约好了十二年之后,他要圆寂之前,他就约好十二年之后的中秋节夜晚,在什么什么地方,我再跟你相见。结果到了十二年之后,李源就去赴约,来到了杭州天竺寺,要跟他前世的好朋友见面。当时月光非常的皎洁、非常的明亮,但是因为毕竟是晚上,他也找不到他的朋友到底在哪里。而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牧童,他坐着牛,唱着一首诗,来到了寺院的前面。圆观他投胎之后又过了十二年,这个孩子刚好十二岁,他就如期来跟他的朋友见面了。他坐在牛上唱出了一首诗,“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时光虽然已经过了十多年了,而且我们是生死两隔,生死两茫茫,但是你居然还如期来赴约,来跟我见面。虽然我已经是投胎转世,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可是我的性,性就是性德,灵魂、灵性是不变的。李源看到他就问他说,前世这个出家人叫圆观,他说:“观公建否?”他就说你真的是非常守信的人,希望你还能够继续认真的修行,我们最终还是能相见的。说完之后他又唱了一首诗,慢慢的离去。这首诗是写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一个人在生死轮回当中,真的是“身前身后事茫茫”。虽然岁月经过了十二年之久,我们已经不是往昔的朋友了,已经是前生后世,换了一个人。他还是鼓励他前世的朋友,还要继续精勤的修行,希望两个人都有所成就。这是朋友之间的生死之交了。
下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后汉时期。后汉时期有一位礼部尚书,在国家担任重要的职位。他是除礼部尚书,他本来不是任这个官职的,后来是被朝廷把他改调为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司徒诩。有一次他到吴越出使的时候,他航海,那个时候要坐船,航海到了渤澥之中。渤澥这个地方就是渤海,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他船走到这里,当时水色如墨,他看到海水的颜色很不寻常。于是船夫就跟他说,这下面就是龙宫,龙王的宫殿。于是司徒诩他当时就焚香,烧了一炷香,就跟龙王约定,他说我因为现在要到吴越去出使,有政府朝廷给我的使命,等我回来的时候,我会用一卷金篆的佛经,古时候佛经都是制作得非常的恭敬、非常的精美,他就答应,我要用一套金篆的佛经来供养龙王。等到他回来的时候经过这个地方,他就把一函金篆的佛经投到大海当中。突然他听到,从海水里面就响起了梵呗丝竹的音声,很优美的佛乐音乐的声音,在船下海水当中传上来的。船夫就跟他说,这是龙王恭敬的来迎接这部佛经。当时同船一百多人都有听到梵呗丝竹的音乐,大家都非常的惊讶。
蔡振绅先生说,司徒诩他在渤海投放佛经来供养龙王,他当时曾经许下这个愿,连对神明他也不肯失信。反观现代人,可能很多事情我们都信誓旦旦的跟人家约好了、跟人家答应好了,但是可能就随随便便的答应了,最后都没有去落实。蔡振绅先生在这里,在《德育故事》里面,他就有特别记录下这则故事,要让大家看到,佛经、佛教的经典所在之处,确实是天龙八部、龙天都会护持的,都会恭敬的去礼拜、去受持的。这是提醒我们,对儒释道圣贤教育的经典一定要生起恭敬之心。这是后汉的礼部侍郎司徒诩他对于龙王的约定,他都非常信守自己当时的承诺。
我们现在学到《弟子规》的这句经文,强调的就是信守承诺、守信的重要性。“凡出言,信为先”,我们做出承诺的时候,就一定要想到我是不是能够实践、信守这个承诺。否则的话,假如我们一出口就随便答应了,最后却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去落实,这就是我们的信用有了亏缺。老子曾经谈到,凡轻诺者必是寡信。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的承诺,但是当我们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去落实。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如果我们不但不守信,还要找很多的借口、很多的理由,诈就是欺骗的意思,妄是说一些花言巧语、说一些妄语,来掩饰自己的过失,来掩饰自己的失信,最后就变成“倘掩饰,增一辜”了。我们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有的时候愿望是很美好,甚至于我们做出的承诺也很想要落实,可是我们生命当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状况,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就都离不开因缘,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具足,有些因缘才能够成就。可是当我们跟人家做出承诺,而又因为一些状况无法实现诺言,自己就要反省。首先最初你在承诺的时候,就应该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清楚,再来做出决定。再来,当时做出诺言,后来发现有一些事情是无法预期的,突然出现的状况,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这世间的事情,万法都是圆融的,很多事情也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真诚心来化解的。所以不要遇到问题就“倘掩饰,增一辜”,“诈与妄,奚可焉”,而是坦诚布公的让对方了解我实际上有这些困难,并不是我不想要去做,但是障碍确实暂时还没有办法处理,这样的话,对方在于情于理他也都能够接受。可是如果我们不是真诚的态度,而是想尽办法去掩盖自己的过失,这样对方本来就很不高兴了,后来他可能愈来愈愤怒、愈来愈不悦,到时候这种情况就很难收场。所以说我们对别人要重承诺,要守住承诺,做出的承诺也不能拖延,可是遇到问题,又要靠真诚心来解决。
“登天难,求人难”,我们在看“赵氏孤儿”也是这样。我们看到赵盾,赵氏的、程婴,在剧中他们在进行对话,在画“八义图”,我们前后就看到,在世间做人确实是难,不就有这样一句话吗?“人死了容易活着难。”当然其实死了也不是那么容易,死了去哪里这是一个问题,当然这是另外一方面。可是活着难,你活着的时候又要去面临着这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他又必须忍辱负重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那种艰难,内心的煎熬,确实不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虽然做人难,但我们在世间处事做人,也不一定要把它想得太复杂。为什么?当我们真正具足真诚恭敬心,有诚信的态度去面对,我们这个真诚心是可以化解很多很多问题的。难是难在我们没有学圣贤的学问,圣贤的学问是知难行易,要是我们能够像师父上人所讲的勤于讲学、勇于改过,每天都涵泳在圣贤的学问当中,我们做人处事的智慧跟经验就会不断的增长。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请看下面这一句:
我们常常听人讲,所谓“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讲话真的是一门学问,分寸要拿捏到什么程度,怎么样恰到好处的表达,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言语方面的分寸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言多必失,一个人如果他什么事情都不过脑子,话就冲口而出,可能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我们平常要注意“言多必失”,说话的时候不能够滔滔不绝的。特别是在比较重要的场合、严肃的场合里面,可能你讲一句话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言语的分寸把握就非常重要。很多事情如果我们平常就养成说话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很多话没有考虑清楚,一下子就说出去了,结果话收不回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老夫子教我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我们要三思而后言,言语要特别的谨慎,这是很重要的态度。
说到根源当中,因为言语是一个人的心声,所以说到根源,要从心这个地方来把握住。当一个人心常常处在很清净、很定的状态,他言语又很少、又很谨慎,这个时候他就会减少很多的过失,君子必然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我们之前学《小儿语》也看到,《小儿语》当中说“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那时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巴黎圣母院还没有发生火灾之前,我们有到圣母院去参观。进入到圣母院的主体建筑之前,我们先到钟楼去看圣母院的大钟和这里面的钟楼怪人。我们特别爬上钟楼去参观,在钟楼当中就看到了一口大钟,叫做艾曼纽大钟。艾曼纽大钟,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耶稣的灵光。这口钟比较古老,有十三吨重。平常巴黎圣母院敲钟是不敲这口大钟的,艾曼纽大钟,只有在国家或者世界发生了重大事件才会敲。譬如什么重大事件?例如国王加冕,法兰西有很多国王都是在这里进行加冕典礼的;又譬如教宗来访;还有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钟才会敲。《小儿语》说“洪钟无声,满瓶不响”。拿这个钟来做比喻,它都是重大的事件才会响起,就像我们讲话一样,这个话该说的时候,在重要关键的时刻才出口、才说,而不是平常没事就在那里夸夸其谈,那很容易言多必失。
我们PPT上有一张照片,这也是二0一八年在巴黎的罗浮宫里面拍的一幅油画,这幅油画非常有名,“拿破仑的加冕礼”。刚刚说艾曼纽大钟都是在重大事件当中才会响起,其中就包括国王加冕。这个加冕是一八0四年二月,在巴黎圣母院拿破仑的加冕礼,当时有两万人来观礼,整个活动有五个小时。通过这幅非常巨大的油画就可以看到,场面非常的庄严、隆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的加冕典礼。这是一幅很大的壁画,跟“蒙娜丽莎”对面的“最后的晚餐”一样,都是很大幅的壁画,这是画家大卫所画的。我们看到钟的照片,看到巴黎圣母院、这幅画,就要联想到,平常说话要像这口钟、艾曼纽大钟一样,要谨言慎行。
在《论语》当中,《论语·里仁》篇有一句经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包含着儒家教我们言语,待人处事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则。“子曰:君子欲讷于言。”雪公老人谈到欲字,固然不能不说,但是要欲讷于言。“讷”是说话迟钝的意思,那种状态就是人家讲话的时候,不要跟人家抢着说,就好像这个话说不出来的状况。这是指君子的言语是讷于言,因为君子说话都很慎重,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怕驷不及舌。所以在五经当中都强调要慎言。鲁国的太庙金人,他是三缄其口,他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招祸。《书经》的“大禹谟”说:“惟口出好兴戎”。君子言语方面一定是比较稳重、慎重,比较缓慢的。
“而敏于行”,做事要敏于行,要敏捷、要快,而且不出错。一定要先实行再说,不能说了不做,做为君子,非常讲究要实践自己的诺言。我们要做一个做到然后再说的人,而不要当一个说了又做不到的人。君子的言语当中非常讲求诚信,非常讲求谨慎。
而《易经》当中也有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是出自《易经》。吉人之言语很少,“躁”是急躁,这样的人他的言语很多。一个人他说话滔滔不绝,你可以体会到这个人的心很不定,心很不安、很急躁,又没有安全感。当一个人他的心境总是处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可以想像,他很容易说错话,也很容易得罪别人。人心要处在什么状态?所谓“静水照大千”。当我们心很乱,内心没有主宰,这个时候会怎么样?我们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很多过失。所以心一定要能够静得下来。一个人当他言语很少,相对来说他的心是比较平和的。我们说冷静,当一个人静下来,他就能比较理智的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人的心平和的时候,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所发生的事情,可以非常清楚明白去观察、观照,就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会出现差错。
以前我们分享过一个故事,王羲之的三个儿子,一个是王徽之,王徽之字子猷,他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官位做到黄门侍郎,也叫王黄门,是用官职来称呼他。他们兄弟三人一起来拜见谢安,而子猷,第五个儿子,还有子重,这是王羲之的第六个儿子,就是王操之,这两个儿子见到谢安话语很多,聊了很多俗事。而只有子敬,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子敬就是简单的寒暄而已,他的话不多。结果这三个年轻人离开,在座上的客人嘉宾就私下里询问谢安,因为谢安毕竟阅人无数,他很有人生经验,就问他说刚刚来的这三位年轻人,到底哪一个年轻人的德行更好,德行学问更好?谢安就说:“小者最胜”,最小的孩子最好。最小的孩子就是王献之,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客人就问说:“您是怎么看出来的?”谢安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是《易经》的经文,“我通过这个原则看出来,最小的儿子最好。”确实是话说多不如少,古人对于言语是非常非常重视的。
刚刚雪公在讲解这句经文就谈到,在鲁国太庙的金人。在师父上人的客厅里面有看到一幅碑文的拓本,是挂在墙上。碑文叫做“金人铭”,这段碑是清朝的道光年间所刊刻的,后来后人把这个石碑拓起来,这是拓本。这段“金人铭”就非常有深意,“孔子观周”,孔子进入太祖后稷之庙,在庙堂的右阶当中就看到了一个金人,“三缄其口”,嘴巴被封起来,而且在他的背后写了这样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在古时候言语非常谨慎的人。为什么金人会被放在太祖后稷之庙这个庙堂的右阶之前?这都是有深意的。所谓“戒之哉,无多言”。为什么不要多说话?因为“多言多败”,我们话讲太多了,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很容易言多必失。你什么事情不经过大脑,马上冲口而出,要收回来就很难了,特别是在一些场合,可能别人听了很尴尬,你不小心把不该讲的话讲出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所以“无多言”,话不要说太多,“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以前雪公老人在黑板上会写上四个字:“好(ㄏㄠˇ)人好(ㄏㄠˋ)事。”我们说好(ㄏㄠˇ)人好(ㄏㄠˇ)事不是挺好的嘛,但也有很多好(ㄏㄠˇ)人是好(ㄏㄠˋ)事,不是好(ㄏㄠˇ)事。所以无多事,多事多患。
之前我们记得周虎林教授,还有张有恒教授,有一天中午来陪同师父上人用餐,当时正好在聊天,聊天的时候我们就想起雪公老人曾经讲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在三国,周瑜曾经感叹说:“既生瑜,何生亮。”上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还生了诸葛亮?曾经讲过这个话。有人就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他说“既生瑜,何生亮”,那意思是不是说“既生瑜”,周瑜的妈妈姓既,“何生亮”诸葛亮的妈妈姓何,他以为是这个意思,“何生亮”。他说那张飞的妈妈是谁?“无事生非”,张飞的妈妈姓吴,“吴氏生飞”。所以不要多事,多事多患。一个人很好事、很多事,有的时候会给团体带来很多的麻烦,他自己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搞得大家人也不和、心也不齐,往往都是无事生非,都是这些好人好(ㄏㄠˋ)事所造成的。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言语行为所造成的祸患,有的时候是超乎自己想像的。很多大的祸患、大的过失,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的时候它的原因其实是很细微的。我们觉察不到我们的言语、行为做错了、说错了,在一些特别的因缘当中会造成很大的祸患、很大的结果,自己还体会不到。“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我们言语行为不但是人看到,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地鬼神都看得很清楚,我们怎么能不谨慎?
后面就有谈到:“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当我们真的很谨慎,这就是一个人福德的根基、福报的根基。“曰是何伤,祸之门也。”我就随便讲几句,那有什么伤害?不知道可能祸患就随之而来了。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媒体特别发达,在媒体上公开的讲了一些话,传播的速度可能是超乎我们想像的快。这种言语有时候无意当中讲的,可是造成的流弊、造成的祸患可能是非常之大。所以言语,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特别谨慎,特别不能说一些伤害别人的、造谣生事的话。你讲习惯了,时间长了,别看一开始没有人来惩罚你,时间长了,到了一定的时候,言语对人所造成的伤害终究会有结果的。在我们人间,可能到时候政府部门要来找你的麻烦、要来给你定罪。要说到因果,因果就更重了。
所以口是祸福之门,特别是学习儒释道圣贤教育的人,有的人不明白因果,随便的乱讲话,捏造谣言,甚至于用口去毁谤圣贤人、毁谤好老师。如果我们以后有机缘读到佛教的经典,《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他只是口造谣言,让一些教学的好老师,让他的学生对他失去信心,最后果报真的是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言语一定要谨慎。
《诗经》当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立身处世都要有谨慎的态度,我们的身口意方面,口里所说的,心里所想的,乃至于行为所做的,都要谨慎小心。
“德行言语应当学”,这段文是师父上人对于学习儒释道圣贤教育的学生们,特别殷殷的告诫、嘱托我们,在言语方面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过失。首先是“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肯定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习气毛病、有很多过失,我们人跟人在相处的时候,就要有宽容、包容的心,而不要总是去抱怨别人、指责别人。为什么师父上人常常教我们“别人即使做错了也是对的,我即使做对了也是错的”?这就是深层次的讲,放下自我的执著。我们为什么要常常看对方的优点?即使他有百分之九十的缺点,哪怕他只有百分之十的优点,我们也能够常常看到他的长处。包括在团体相处也是这样,你用一个人才,既要用他的长处,就要能够包容他的短处。做为领导者特别是如此,能够有宽宏大量的胸怀,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他才能够容得下人才。
“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的度量、他的心量,也决定了人生的格局。言语当中就不要经常去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否则有时候会给团队带来不和谐的气氛。如果我们处处都能够包容,多去欣赏、多去肯定对方的优点,他的缺点的部分我们再委婉的、慢慢的帮助他导正,要有这种心胸。
“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曲礼曰:毋不敬”,对人要一切恭敬。包括佛门当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十愿这里面就包括礼敬诸佛。我们对人要有恭敬心、有尊重的心,不要什么事情都特别尖酸刻薄,常常用言语来挖苦和讽刺别人,这是对别人不尊重的体现。
“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这么多年,师父上人在海外弘法,特别倡导各个宗教所极力推崇的“神爱世人”。我们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要了解,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小时候可能家庭出现一些问题,或者遇到一些什么挫折,特别在这个时代,年轻人他内心的承受能力就不是特别的强。所以在帮助人、教导人、和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多去关怀、关心别人,而不要说一些伤害别人的话。利刃割体痕易合,可是恶口伤人怎么样?恨难消。可能你一句伤害他的话,他放在心上,就像一把刀插在心上,他是很难释怀的。可是我们如果对别人多一点关心帮助、多一点关怀,这种爱心他就会常常记在心上,把爱也能够带给更多的人。所以我们要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就会形成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可是我们是真心的关怀对方,就能够获得真诚的友谊。
再来,要“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领导”。这个时代,包括父子之间、师生之间,师父以前常常说,你不要以为现在这个时代有什么父子、有什么君臣,统统都把他当成朋友。为什么?小时候就没有受过圣贤教育,他长大了,很多习气、毛病形成了,你再以父母、老师的威严去要求他、命令他、责备他,这个孩子、学生他可能是根本就听不进去的,根本就不能改正的。
所以这个时候,君亲师这三个方面都要顾及,也要了解到社会的实际的现状,真正是“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本身一百多年来,这些德行教育,根基就被连根拔起,小时候他就没有受到过非常良善的教育跟训导。特别是长大之后,你什么事情命令他、要求他,现代年轻人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多说商量的话”,有事情我们像朋友一样,你不要把自己当成领导、当成长辈去要求他,我们就是朋友,什么事情我们商量看看,你觉得这个做法好不好?如果你也同意了,那我们就这样决定。什么事情不要独断专行,都能够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其实很多孩子的潜能,是需要在高度的智慧当中去帮助他激发出来的,不能一味的压制。不能固守这种传统的观念,棒打出孝子,可能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前一段时间,有跟一位师兄谈论这个话题,年轻人的做法,他觉得很不理解。我跟他说,你这个观念要转变过来,以前都是孝子、孝孙,是孝顺父母、孝顺祖父母,这个时代不同,这孝子、孝孙都是孝顺儿子、孝顺孙子。这时代的变化,就是说整个伦理的道德的观念,都没有正确的观念。
这个时候,他犯错是正常的,因为没教好,“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首先不要想着怎么批评别人,而是在一个人出现状况的时候,你依然能够看出他的优点,能够从良性的方面去引导,让他自身认识到他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评他。再来多一些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我们通过爱心、耐心,充分的去鼓励他、肯定他,把他内在善的潜能激发出来。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做为领导者,我们尽到自己君亲师的责任,这样才能把孩子教好,才能把一个人引导好。所以师父上人强调这几个“德行言语应当学”的原则,是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言语方面特别重要的原则。
“话说多,不如少”,《弟子规》的经文,特别强调我们多话不如少话。但是我们一讲话一定要讲好话,好话是什么?能够利益别人的话。讲利益语、讲柔软语,让人听得很舒服;要讲诚实语、讲智慧语,来成就别人。可能很多时候,譬如有的人婚姻出现了状况,家庭发生了问题,如果我们的言语都非常谨慎去处理这些事情,给他们提供良性的、良善的意见,可能我们也因为自己的言语,挽回很多家庭的悲剧。
蔡老师也特别强调,当我们跟人家交谈,一定要抓住一个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跟朋友谈天,包括谈到家庭和工作的事情,要让他自我反省。夫妻有了冲突,父子有了冲突,这个时候,你不能一直顺着他去指责对方的不是,而是什么?我们要引导他往自己的身上找问题,才能真正化解。所以“以和为贵”这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朋友跟你讲他的家庭问题,甚至于闹到要离婚的程度,我们的言语和方式就非常重要,可能你一句话就挽回了一个家庭,可能也会一句话就让一个家庭破碎了。所谓“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一个家庭的稳定,它是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所以我们在劝人、与人交谈的时候,都一定要守著「以和为贵”的原则,让纷争到我们这里就停止下来,不能再制造新的纷争和新的困扰。
这是下面的一句经文。我们立身处世确实要谨言慎行,所谈的内容也要实事求是,所谓“辞,达而已矣!”也就是说,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太夸张,不能说一些跟事实真相完全背离的事情。
“惟其是,勿佞巧。”在《说文》当中说:“是,直也。”段玉裁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这是会意字。“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这是正直的意思,“惟其是”就是正直的意思。
“勿佞巧”,“巧谄捷给为佞,伪饰不实为巧”。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是出自于《论语·学而》。巧言是什么?巧言就是说话很巧妙、很会说。令色就是他脸色很善变,人家看了,一看就喜欢。这种人是鲜矣仁,这是说这种人他仁德很少。
雪公老人在这里谈到:“君子有九思。”身为君子,他一言一行,他先要思虑、考虑,“有九思”,他需要去思虑、研究这几个方面。在这里举出四个方面,因为这里说的是言跟色,言语、脸色可以取法的有四个方面。一个是“色思温”,我们的脸色要温和,温就是脸不冷酷。孔老夫子是温、良、恭、俭、让。雪公老人在这里谈到,像现在提倡礼貌运动,教人学笑。雪公并不是特别赞同这种做法。笑到底是笑的真的还是笑的假的?强笑是谄笑,谄媚人,见到人巴结人,对有钱、有地位的人谄媚、巴结。所以教人笑,他觉得这是教人巧言令色。从前是不同的,从前的家庭里面、社会当中,晚辈见到长辈是非常恭敬的,不苟言笑,是肃静的肃字,而不是强调见人就笑。这是“色思温”,一个人的脸色、颜色要温和。
“貌思恭”,恭,恭敬的恭,要学礼,“恭而无礼则劳”。这都是我们脸上的颜色。下面是言、言语,“言思忠”。忠它是心置放在正中,所以忠是一个人他正直无私,他所说的话都是实话、真话,这是忠。“事思敬”,他办事情无论他是办的大事和小事,都不会草率,都能办得很彻底,这是“事思敬”。
雪公老人是从这四个方面强调。“君子有九思”,一言一动都要注意的原理原则。最后“事思敬”,不能够草率,如果很草率,就是不恭敬;恭敬是丝毫不苟且,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恭敬。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君子是“望之俨然”,看上去特别庄重的样子。“即之也温”,跟他见面的时候,庄重就变成温和。而“听其言也厉”,听他讲话的时候,他所讲的话都是非常公正有规矩的。在《曲礼》当中教我们“毋不敬”,恭敬心是特别特别的重要。“俨若思”,这种庄重是什么样的状态?就像一个人他在心里想着东西聚精会神的状态。“安定辞”,安就是不乱,定就是非常稳当,所谓“非礼勿言”,所讲的话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能够落实以上这几条,雪公谈到,这就不是巧言令色了。
在古时候,唐朝我们都知道,在贞观之治,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盛世。贞观之治之所以能达成,跟这个时代的君臣之间,他们都是励精图治,是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我们很熟悉的,在唐朝唐太宗他身边有一个著名的宰相魏征。魏征非常勇于进谏,他曾经责问皇上对于百姓们有失信的事情。他每次劝导皇上,如果唐太宗不肯听从,唐太宗再跟他讲话,他就不回应。唐太宗就跟他说,你答应了我之后,你再来劝谏又有什么关系?魏征就跟皇上讲起,从前尧舜禹汤这些明君圣主的做法是什么。他说从前舜帝,就是舜王,有一件事情他是特别提高警觉的,他不希望别人只是表面上的服从。那换句话说,尧舜禹汤当时都是以德化民、以德治国,他本身的身教、他的德政,是让老百姓从内心里面服从的。魏征说,“现在我做为臣子,如果我心里明明知道您做的这件事情是错的,但是我嘴里又勉强的答应您,这就是从表面上的服从了,这哪里是稷契服事舜帝的初意?”换句话来说,魏征他所提出的劝勉,就是希望今天大唐的天子学习尧舜禹汤圣贤的政治。同时尧舜禹汤时期,他的大臣是怎么样事奉他的君王的,我也是要效法跟学习。所以每次君臣(太宗和魏征)之间,他们君臣要是意见不合,魏征就会把古圣先贤搬出来讲明道理。唐朝的贞观之治,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跟帝王本身的心量、雅量都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平定天下的时候,他觉得在马上打天下容易,可是要治天下是不容易的,所以当时他就请魏征,还有几位重要的大臣,一起编订了一部书,《群书治要》,这是大唐走向太平盛世的一部治国宝典。都是撷取了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则、非常重要的智慧,所以才开创了唐朝时候的大唐盛世。当时的皇帝他有纳谏的雅量,而做为大臣,他也有进谏的职责。
所以太宗皇帝笑着说,别人都说魏征这个人做人很疏慢,人家会觉得这个人挺傲慢的,比较狂妄,可是我看他的态度,我却觉得愈看愈觉得他妩媚可爱,就是因为这些缘故。
在最近的几年当中,师父上人特别推崇《群书治要》。在发现到这本书,师父就印了很多精装本,还有一些平装本,赠送给世界各国,赠送给许多的政府单位。而我们发现,文化的力量是没有国界的、是无远弗届的。所以当《群书治要》后来也翻译成世界上各个不同国家的语言,流布到全世界,受到全世界很多领导人的欢迎。
我们亲眼见到的,有一次在法国巴黎,我们曾经在教科文组织遇到一位大使。这个大使是尼日利亚的一位女大使。她从二0一二年开始遇到师父上人,遇到这部《群书治要》之后,她就非常认真的学习这部书。她学了《群书治要》之后,就可以把里面的经文非常熟悉的背诵起来。而且她在担任大使工作的时候,遇到很多的领导人,每当领导人去上台讲话,她就能够用《群书治要》的经文,来判断这个领导人他是好是坏,就衍生出很深的智慧。
而且她办公室里面都会放著《群书治要》。他们是尼日利亚这个国家,她遇到很多政府的高官,她都会把《群书治要》这本书送给他们来看。她通过学习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圣贤智慧,也变成了文化的大使,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经验传布给了很多领导人。她本身以前在尼日利亚,她是皇室里面的公主。以前他们伊斯兰教的家庭,女人都是不能去读书的,只能在皇宫里面读《古兰经》。她的长辈很有远见,把她送去念书,成了尼日利亚的第一位女大使。
二0一二年她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她特别喜欢,她很有善根,所以就把《群书治要》,帮忙介绍给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领导人。我们看出文化确实是无远弗届,是超越国界的。因为中国老祖宗圣贤智慧,它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身为中国人,我们看到连外国人都这么努力的帮我们宣扬中国文化,如果我们自己还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最后文化历史都不能够深入,一出来就是数典忘祖,就对不起我们的祖宗,也对不起我们的国家。
今天的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