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郭学军
(改造成山东省邮电博物馆的老洋楼——郭学军摄)
在济南市市中区经三路77号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院内,有一处不太为人注意的老洋楼——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旧址建筑群之一。这一处建筑遗存,已经被改造成为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年12月17日,被工信部公布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年6月,又被国务院国资委命名为首批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共有16个展厅,馆内陈列以历史年代贯穿为脉络,演绎了山东邮电从古代邮驿到近代通信,从红色战邮到现代通信的历史发展脉络。这座百年老建筑见证了山东邮电通信业的起源、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通信行业历经的邮电分营等一系列体制改革,展示出一部波澜壮阔的邮电通信发展史。
德式老建筑变身为山东省邮电博物馆
现在到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参观,观众会首先惊叹于这座百年老洋楼的精巧设计。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外观红白相间,整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其秀丽的外形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建筑设计艺术品。该建筑在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片——年德国在青岛开办电话业务,电话首次传入山东,电话为磁石式)
这座百年老洋楼始建于年7月,由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及康文赛设计,洋商承包施工,年秋落成,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德式风格古典建筑。老洋楼所在的位置,属于济南的老商埠区。老洋楼建筑面积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房顶盖以红瓦,地板用木铺造,主体地上二层,局部三层为阁楼,地下一层,建筑内部承重结构均为木质,房外部采用红砖间以石料点缀,是难得的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珍贵工业遗产。
(老洋楼一楼保持原样的木楼梯——郭学军摄)
老洋楼内部的木质楼梯,还基本保持着百年前的原样状态,扶手设计精巧,符合人体工学,美观耐用。一楼廊下和二楼阳台铺设的地板,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青色花瓷砖,别致典雅,古朴大方,散发着那个时期的艺术气息。该建筑在年建成后,一直到年,由时任山东邮务管理局多福森、卜礼士、海澜等多位邮务长居住。
(老洋楼廊前石柱上还遗留有战争时期的弹痕—郭学军摄)
年,日军侵占济南后,该建筑成为驻济日军司令官邸。年日军投降,该建筑被国民政府接收,这里成为中国籍山东邮政管理局局长梅贻璠的住处。-年,又成为时任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官邸。现在老建筑的廊前石头立柱上,还有几处战时枪弹袭击造成的痕迹。
(老洋楼内部的壁炉还持原样——郭学军摄)
年,济南解放后,该建筑作为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办公设施使用。后历经电信体制改革变迁,现为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使用。
年,在遵照修旧如旧、不破坏原有建筑格局的原则下,老洋楼被改造成为山东省邮电企业文化馆。同年,作为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该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该建筑被正式命名挂牌山东省邮电博物馆。从此,这里成为省内首家集文物陈列、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邮电行业展览馆。年3月,该建筑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工作人员张鹏超介绍,之所以把山东省邮电博物馆设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这座老洋楼与博物馆的性质比较切合,另一方面也能为保护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德式老建筑起到更好的作用。
馆内陈列有清代“登州府递信局”木匾
据了解,山东省邮电博物馆是从年开始筹划建设的,但在事前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在全国收集了不少有关邮电、通讯方面的文物资料。现在,走进邮电博物馆,可以看到里面收藏陈列的邮电、通讯类文物有余件,照片余幅。
(清末人工收报场景模拟再现——郭学军摄)
观众可以通过展区里的烽火台及邮驿视频、莫尔斯电码收发报互动体验、LED等,从中可以了解古代和近代邮电通信发展的历史,同时通过位置服务、视频监控、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模拟展示,可以直观感受现代通信技术的新成果。
里面的展陈设计依据博物馆建筑本身的建筑格局,共分为三大部分,每层楼一个部分。其中,一楼的主题是“千年邮传,百年通讯”。展陈的展品基本都是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的邮政类文物。二楼的主题是“通信世界,与时俱进”。主要展示的是各个时期的电报、电话设备,以及其他各类、各种功能的通讯和相关设备等,基本覆盖了电讯发展演变的历史。三楼的主题是“未来让一切自由联通”。展陈的都是关于“物联网”的现代通讯设备,主要以演示为主。
(资料片——年德国在青岛开办电话业务,电话首次传入山东,电话为磁石式)
先从一楼说起。一进博物馆大门,旁边陈列着一台已有百年历史的波纹人工收报机,以及仿真模拟的年山东电报初创时人工电报机收发的场景,真人大小的仿真塑像表情逼真,活灵活现。让人感慨的是,那时的电报局由外国人经营,技术由外国人控制,中国的员工只负责收发电报,外国人还要在旁边监工。
往里走,墙壁上悬挂的一幅“登州府递信局”木匾,是一件清代文物,是当时官方邮政部门的一件实物。这样的清代官方邮局实物已经很少见了,是见证古代邮政的珍贵历史文物。
里屋的展柜里面,还陈列着清末时期德国在青岛发行的印有德国国王像的邮票(10枚一套)。年11月,德国军队占领胶澳(青岛)后,设立了“战地邮站”。年,德国开办“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这些邮票就是那个时期德国在青岛发行的,成了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物。展品中还有清朝的电码本,已经有多年历史了。
(清末德国人在青岛发行的邮票——郭学军摄)
有一个房间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些战邮文件:山东省战时工作文件(成立战邮),战邮时期解放区印制的《渤海邮线图》,年以后战邮时期通信工作中使用的邮件价目表和战邮刊物,解放战争时期的油印本等红色文物。另外,还有年山东解放区印制的第二版毛主席像邮票(15枚),见证了解放区的通邮历史。
(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战邮展品——郭学军摄)
张鹏超介绍说,这些山东解放区发行的邮票、邮品,从设计到发行都紧跟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除作为邮资凭证外,还起到政治宣传作用,有些已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展品中有一段年前的海底通讯电线
踏着有百年历史的木楼梯登上二楼,里面展示的电信藏品让人大开眼界。其中,一段“沪—烟—沽”水线,为年前的海底通讯电线,是年大北、大东电报公司修建的“沪—烟—沽水线”的见证物,全国仅两段,这里是其中的一段,另一段收藏在中国邮电博物馆。因为这种水线是20世纪初期使用的,又是铺设在海底,所以十分罕见。
水线就是海底的通讯电线,和海底电缆性质差不多。展出的这段水线是在烟台海边征集到的。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使我国刚刚创办的电信事业受到沉重的打击,京沪电报陆线遭到破坏,南北电信中断。大北(丹麦)、大东(英国)两大电报公司抢设了上海至烟台、烟台至大沽水线。
(展品中的年代法国产“丈母娘电话机”——郭学军摄)
二楼展品中还有年法国爱立信产的木质磁石电话机、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产的8内线电话机,以及年法国产的自动电话机(丈母娘电话机)。所谓的“丈母娘电话机”,是指年代法国电信局推广的一款机型。由于当时电话机没有免提和多方听话的功能,所以专门设计了第二个怀表式受话器,可以二人以上同时接听电话,大大方便了接听者,在民间称它为丈母娘电话。它的造型独特,体积小,再加上它趣味性的寓意,深得当时的顾客喜爱。这也算是一种早期的电话会议形式使用的设备,能保存到现在弥足珍贵。
资料片——年山东市话大多由磁石式改为共电式交换机
此外,二楼展品中,还有战邮时期使用的电话机和交换机。例如,年5月山东抗日武装力量架设的第一部电台;年8月,山东胶东地区设立的电报电话事务所,在龙口设立的电报电话局,当时使用的便携式10门交换机、日式九二式电话机等设备。还有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电话交换机。令人称奇的是,其中的不少老设备还能正常使用。三楼是根据老建筑的阁楼改造而成,主要展品都是关于“物联网”的现代通讯设备,以及一些场景的仿真模拟再现展示。
山东战邮人用鲜血和生命为革命做出贡献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山东省邮电博物馆里面陈设展览的红色邮电文物很是丰富。这些红色革命文物见证了山东战邮人用鲜血和生命为革命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山东战邮精神也成为新时期山东联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妨专门介绍一下。
通信是战时敌我双方争夺的命脉。根据展板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障通信,山东地方和军队多方筹集设备、搜罗技术人才,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架起通信线路,圆满完成了党交给的通信保障任务。
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沂蒙山区成立。为保证党内通信联络,年7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派赵志刚负责筹建山东战时邮务机构。8月,又调李旦复协助筹备工作。
年2月7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第一次行政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战时邮局的决定》,同时发布了《山东省战时邮局建设方案》。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成立。
山东战时邮务总局主要承担传递党内文件、信件、报刊,沟通山东各革命根据地之间、山东到中央的通信联系等职责。广大战邮人面对敌人的封锁和扫荡,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与敌人周旋,千方百计保证了党政军通信任务的完成。
(资料片——战时红色通信随军进退)
年9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的发行工作与战邮合并,形成了交邮发三位一体的战时邮务体系。山东战邮建立了通达太行(中央局)、华中等地区及本省各行政区的12条省内外邮路干线,总长度1万华里,胜利完成了党政军民的通信和护送干部的任务。战时条件艰苦,电台、交换机等设备或由部队配发,或来自战场缴获,或为购买或自制。电话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小容量交换机、木杆、电线、隔电子组成的通信线路,打通了部队和地方的通信联系,联系起山东与延安、中央的通信脉络。
(展示的红色通信文物和图片文字展板——郭学军摄)
展板上还有山东战邮英雄葛春亭的事迹介绍。年6月,交通站长让葛春亭到滨海区送紧急密件。他对同志们说:“我此去,最多20天,如果20天不回,你们就当我已牺牲,不必等我。”他把文件叠成三角形状藏在大蒜捆里。路遇顽匪,则把三角信捏在手里,骗过敌人。到达滨海区,交通站已被敌人破坏,他带着文件多日打听,终于把信安全送到。回到交通站,已经是20天以后。同志们正在扎花圈,看到葛春亭回来都高兴地叫起来。
(资料片——山东战邮英雄葛春亭)
还有一个故事。年9月,解放济南时,渤海军区电话线路经惠民转临邑到济南。因吴化文率部起义,渤海军区向后方打电话,速送双鞋子。因电路迂回,话音不清,部队首长电话中呼喊“送孩子”。战邮电话员孙洪烈敏锐地分辨出是送鞋子,立刻传给后方政委,及时保障了军需供给。
(资料片——战时通信利用电台发报)
据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邮人为了党的通信事业英勇奋斗,有名录记载的战邮烈士就有名,还有名烈士没有留下姓名。
原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基本保存完好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旧址其实是一组建筑群,除了上述改造成邮电博物馆的老洋楼已经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外,在其北侧不远处的纬二路西侧经二路号,还有一处工业建筑遗存——原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现在,该建筑仍然是济南邮政部门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办公和营业场所。该建筑设计者和上述老洋楼一样,都是由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及康文赛设计,建造者同为天津洋商,在年3月动工兴建,年秋竣工,次年2月邮政营业部门迁入并正式对外营业。
(原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西侧立面——郭学军摄)
据张润武、薛立撰著的《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介绍,该建筑初建时包括阁楼为三层,坡屋面为砖石结构。建筑平面为短“山”字形,一层为营业大厅及邮件处理室,二层、三层(阁楼)为全省的邮务管理办公室。二层中间凹入部分为联系各房间的外廊。其建造主要采用砖料,墙角处采用石板,外墙红砖加以石料点缀。整个北立面采用对称手法,为法国古典主义五段式处理。北向的主入口在高大石基上作大门廊,左右各立有一根爱奥尼克石柱,两翼则为精致的小门廊。大厦顶部为四柱望楼,采用硕大的四坡盔顶,上置旗杆,作为整栋建筑的构图中心。该建筑通高30米,为当时济南商埠区最高大的建筑物之一。
(原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北侧立面——郭学军摄)
年7月,该建筑屋顶毁于火灾。年重新设计修复时,未变动原来的外观,只将原有的孟沙式坡屋面改为平屋面,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也是济南第一次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原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南侧立面——郭学军摄)
在日寇侵占济南时,该建筑曾被作为日军司令部。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为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公署。年济南战役时,这里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司令部,院内外工事密布,共有多个机枪火力巢和千余个步枪射击孔,他们妄图以这座建筑为屏障挡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攻势。年9月22日,解放军战士英勇地冲上了这座商埠区最高建筑物的最高层,肃清了商埠的守敌。战斗中,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西端屋顶被炮弹炸毁。年前后为北海银行用房,后又曾为山东省总工会办公用房。年才归济南市邮政部门使用,一直使用至今。
(原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外墙上嵌装的老式邮筒——郭学军摄)
现在,这座多年历史的工业建筑遗产虽然历经沧桑,多有修改,但整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年12月被评为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年3月,作为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通信邮政行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站在已经有多年历史的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旧址建筑群旁边,看着已经成为国家工业遗产的老洋楼里的一件件文物,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邮电博物馆的一件件展品,充分展示出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广大邮电职工,继承和发扬山东战邮的光荣传统,积极发展人民邮电事业的壮举。
(资料片——年山东所有县市全部开通电报、长途电话业务)
(展示的年山东省开通移动通信业务时使用的“大哥大”手机——郭学军摄)
经过几代人的奋力拼搏,山东通信和邮政行业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山东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山东联通正在全力助推网络强省、数字山东和智慧社会建设,继续为山东通信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