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城市生活。而这也牵引出一个追问——什么是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是为提升城市形象而作的“命题作文”?
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中看来,对公共艺术内涵及作用的浅显认识,阻碍了其发挥巨大能量的进程。
多年来,王中策划、主持了国内许多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推动并见证着一次次以艺术为名的城市魅力营造……
从一个雕塑作品,发展成社区文化节
记者:几十年前,国人普遍不知道“公共艺术”的概念。现在一提到公共艺术,大家普遍觉得这是个很“高大上”的概念。从全球视野来看,历史上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公共艺术的?
王中:理解公共艺术有两条大的线索。第一是从艺术本体的发展来看。古典主义时期,艺术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后来,艺术才逐渐降低了“飞行高度”,走向大众,影响更多人。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艺术家开始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
第二是从公共艺术的发展路径来看。欧美国家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公益性,或者说是文化福利,是作为一种文化政策来推广的。公共艺术从依附在建筑物上的作品,变成美化、装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逐步向影响城市形象、创造更多价值的层面递进,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往往由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法规来保障。
年,美国费城成为第一个明确为公共艺术立法的城市。到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公共艺术法规,这是社会发展“倒逼”出来的举措。那时,越来越多的人住到了郊外,一下班就往城外赶,周末也在郊区的大型商场消费、停留,城市中心越来越冷清,逐渐失去活力。城市管理者将希望寄托在艺术上,希望借此营造有特色的区域空间,提升整体的精神活力。从那之后,全球出现了许多以公共艺术为导向进行都市再开发的城市,比如进行“针灸疗法”的巴塞罗那,以艺术为导向逐步更新了多个区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记者:这些城市为什么笃信公共艺术的力量?
王中:公共艺术与人有关,与未知的可能性有关。能带来改变的并不一定是多么重大的举措,有时,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足够。
西雅图曾经向全球征集公共艺术方案,收到了很多方案,其中有一个活化当地已有的IP“瑞秋猪”的方案引起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