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5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研讨会”在诺金酒店举行。与会嘉宾包括:鲁虹、孙振华、赵力、杨小彦、王端廷、王春辰、冀少峰、刘淳、盛葳、俞可、段君、ThomasEller、林亚伟、谢慕、章燕紫、朱莉等批评家及资深媒体人。就“手稿”这一主题,嘉宾展开了多维度的讨论,以下是各位嘉宾的主要观点。
研讨会现场
第一排左起:林亚伟、冯冯、谢慕、李兰芳、杨小彦、赵力、冀少峰、ThomasEller、段君、盛葳(后排)
第二排左起:方力钧、孙振华、鲁虹、俞可、刘淳、王端廷(前排)
▲鲁虹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艺术史论家、批评家
鲁虹:资料表明,西方的艺术史学者素来注重对于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这是因为:首先,手稿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特定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其次,通过手稿研究还可以体会艺术家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是如何加以解决,又如何对传统进行有效的继承或创造的;再其次,人们从具体手稿研究中甚至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艺术观念或表现手法产生演变的迹象。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年来,不仅有许多高水平的相关研究论文先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也促使相当多的西方美术馆接连举办了一些非常好的艺术家手稿展。于是,这些艺术家的手稿就和他们的创作一样广为人知、价值连城。反观中国,无论是学者们对于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还是各美术馆、艺术机构对著名艺术家手稿展的举办,都是极为少见的。多年来我们所形成的习惯是,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了作为结果的作品上。但事实足以表明,手稿作为“背后的故事”或具体过程其实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倘若不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我们就很难真正进入那些优秀艺术家的具体创作情境之中,并掌握其思维的全过程,而这也必然会给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留下重大缺憾。而我们之所以要在艺凯旋画廊成立十周年之际隆重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第一回)”就是希望能在手稿研究上做一点补课与推动的工作。如果本展的举办能够引发学者们对优秀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的兴趣,并激励更多相关文章的出现与展览的举办,我们将非常高兴!
▲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孙振华:《手稿的价值在于研究》
手稿原本不是为了拿出来展览的,它只是创作的准备,手稿的价值首先在于研究。
私密性是手稿的魅力之一,它暴露了许多艺术家密而不宣的东西,它属于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部分,细读手稿,可以更深地挖掘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人们研究手稿的另一个动机来自对于真实性的需求。我们很想知道一个艺术家当他正式发表的作品之前,做了怎样的思考和增删。手稿可以相对完好地呈现出艺术家最原始、最初的动机。
手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了过程。对艺术创作而言,有完整的过程和没有过程,是完全两样的。过程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上下文,创作思维的逐渐完善或改变,没有过程就不足以证明你是一名成熟的艺术家。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我们所谓的学术性,或者说研究性,就呈现出来了。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力:这次展览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在于我们开始
▲杨小彦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
杨小彦:我认为,手稿揭示了一部隐秘的艺术史,这个很重要。
我们正常的艺术史、通史,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代艺术家完成作品的炫耀史、评价史、定位史,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一些历史。定位本身究竟是否准确?定位本身的背后有没有一些可以让我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我们所熟悉的这种正常的艺术史的后面是否还隐藏着另外一部艺术史?我觉得肯定是有的。而且这个研究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当年,上海学者朱学勤写过一篇文章,寻找建国后那些失踪的思想者,他们的思想还处在草图阶段,是草图式的思想家,他们很不幸,闪烁着思想独特的辉光,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给压制了,所以他们就从思想史中失踪了的。这提醒我们手稿的重要性,手稿揭示出来的意义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我要说,因为手稿、所以我们还有一部另类的艺术史,隐秘的艺术史。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端廷:手稿的价值和手稿展大兴的原因
手稿就是艺术家为完成作品所做准备过程中产生的习作。
一、手稿的价值
1、展示和观赏。手稿同样可以作为展示和观赏的对象,因为手稿也是艺术品,而且相对成品,手稿有着更生动、更鲜活、更真实的特征。所以,手稿与成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收藏与研究。在西方的艺术博物馆和图书馆都大量收藏有艺术家的手稿和草图。艺术家的手稿是学术展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史研究必不可少的材料和证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手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艺术史背景。
二、手稿展大兴的原因
1、艺术市场滑落的结果。十年前中国的艺术市场爆发式增长,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呈现火箭式的暴涨,产生了一些天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艺术家的高价市场难以维持,已经收藏了艺术家高价艺术品的藏家不愿意艺术家降价,天价艺术家不得不另寻出路,于是他们的手稿,或者说是非完成性的作品,便成了新的市场流通产品。这是手稿展大兴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既是一件坏事,同时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带来了手稿市场的兴起和手稿的收藏。
2、学术研究深化的反映。我们过去举办的展览大多展示的是艺术家的成品,我们看到的都是艺术家婚纱照。中国当代艺术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我们的当代艺术研究也开始从表面转到更深入的层面。这些年手稿展的增多,而且有学术界的参与,它不是偶然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和研究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展览必然会为我国当代艺术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并带来更加优秀的成果。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
王春辰:就我这几年工作接触到的来说,到底怎么开展手稿的研究?前几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看了梵高的展览。我们都熟悉他的创作,他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个展览做的是什么?也是手稿研究,但是他没有做手稿,是梵高的书信、日记。在这些书信、日记里画了大量的草图。这些草图几乎都可以跟他后期的作品对应出来。有些为了创作画一个,然后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些实现,有一些没有实现,这可能也跟条件有关。每个手稿,或者是草图、过程图,其实揭示的问题都不一样。不是每一件叫做手稿的东西都可以反映出我们所希望的所有问题,有一部分反映的是真实性,有一部分就是过程,有些作品就是独立创作。
前两天问我想说什么?我突然就想,如果是真正的手稿,或者是不带任何雕琢,没有任何设计的,就是日常行为的一种随手画画,也不叫为练习,是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手稿,这种手稿反映的是更真实、更简单的。
▲冀少峰现任湖北美术馆馆长
冀少峰:在西方举办的很多展览,多是围绕着一件作品展开的和这件作品相关的系列手稿,围绕这件作品的系列手稿可能就是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过程性就会出现出来,它的智慧性也会出现出来。对于美术馆来讲,对于这类的手稿收藏是会加大力度的,但是对于收藏的现状,美术馆往往是注重艺术家单个作品的收藏,对一个艺术家的跟踪收藏是缺乏的。一个艺术家早期的、中期的,包括他在未来的,包括他工作时间的一些细节。湖南博物馆就很有意思,他对方力钧的收藏很值得研究,比如他用过的纸、颜料、用过的笔都会进行收藏。大多数美术馆现在的收藏是什么?停留在拥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过程当中。但是拥有他不同时段的,有温度的,比如说用过的杯子、笔、画架的这类收藏我们是缺乏的。所以,对于手稿的研究其实也会促使一种有意的转向,就是美术馆会加大自己的跟踪,会去收藏对艺术家来说有温度的收藏,比如说他早期的毕业证、读书笔记、当时上学用的饭票,大学考试英语的过级证等,这和艺术不是割裂的。
▲刘淳曾任山西《黄河》杂志社社长
刘淳:从这次展览的作品来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掷于纸本或不同的材料上,并以视觉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它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以虚拟、夸张或象征等不同的手法,使图式呈现出全新的意象,这是艺术家心像的自然呈现,我相信它也会穿透每一位观赏者的内心。从当代艺术的层面上说,它们不再是美的呈现,而是思想的体现,是观念的表达。我想说的是,唯有时间可以穿透现象,将观众带入另一个时空,让人们了解艺术家今天如何利用不同的材料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如何思考今天的艺术。本次展览不再是表达一种审美,而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众所周知,艺术创作的影响力不完全取决于媒材,但是艺术家如何使艺术和社会生活、以及社会问题发生联系,这其中重要的是拥有独立的问题意识并掌握某种方法。抒放一路豪情,必得天地人气,这就是我对本次展览的一种认识。对手稿的研究与追问,会对原作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对原作上曾经“被覆盖的东西”有更大的发现与挖掘。也会对艺术史的矫正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手稿与浪漫有关,与思想有关、与现实、能力、选择、内心、欲望、控制、目标、价值有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手稿是一种体验、变换、过程、传达、角度、挖掘、判断、研究、设定、可能、企图、利益、信息、谋略……手稿是一种个人精神,是一种呈现方式的恍然大悟。
▲盛葳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任《美术》杂志副主编
盛葳:手稿的历史很长,但是,研究手稿的历史却很短。在美术史成为一门现代学科以后,手稿才开始真正被重视。它们通常被视为一个带有目的性的过程中的一环,或者是相较于作品而言更具有真实性的某种原始“证据”。手稿的艺术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艺术内部来看,手稿是一种艺术创作的练习,从艺术外部来,手稿是一种特殊信息的载体。
但值得注意的是,手稿并不是铁板一块,它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此时的手稿和彼时的手稿,可能价值、功能完全不一样。在现代艺术当中,很多“手稿”,其实并没有对应的某件“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概念艺术,因其非物质化的目的,很多“作品”直接就是“手稿”,即某种概念、观念最简单载体,并不需要是一个物质化的艺术“作品”。
当然,手稿存在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对于艺术史研究而言,同时,它也可能是“生产性”的。年,比利安娜策划了一个展览,出版了《被枪毙的方案》,搜集很多未能以及无法实施的当代艺术方案,它们大多数都是手稿,通过这样的新的整合,策展人力图呈现这些无可奈何方案背后的问题与原因。
▲俞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俞可:今天艺术发展的大趋势而言,手稿创作是艺术工作室专业化工作的一个部分。今天艺术家工作室比较强调资讯分析,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这为艺术家迅速介入公共空间提供了基础,工作室中手稿的形式也是艺术家关于信息的反馈。最近几年我去国外看了很多优秀艺术家的工作室。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工作显得比较单向,多还停留在传统层面,而国外艺术家则更有逻辑性,更强调其作品功能与今天社会的紧密衔接,手稿常常成为他们工作室立体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呈现艺术家创作思考的窗口。而我在中国只看到两个艺术家有创作信息搜集室,方力钧和张晓刚,很多的艺术家可能还有没意识到这一点,而这种单向的工作方式显然有碍提高艺术家的格局。我觉得信息的反馈在一开始是以手稿的形式来呈现的,这也会加大我们对手稿的认识,对艺术创作的思想也会提供一种路径。在这个的过程中,也标识着我们关于艺术的另一种认识,这里面既有观众的需求,也给今天我们关于艺术的理解,提供了更多样性的空间。
▲段君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现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
段君:除了对理解成品有帮助之外,手稿当然有它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它的趣味,特别是画家的作品,展现了很多跟成品不一样的手稿趣味。我着重谈一下这次展览中装置和行为艺术家的手稿,主要是手稿和最后实施的成品之间的差异何在。这里面包括艺术家在构思草图的时候是否考虑到现场出现的突发因素,或者是环境的变化,或者是各种制度的限制,他将面临不同的问题,会怎么去解决,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很感兴趣。我也注意到了刚才盛葳提到的《被枪毙的方案》,我们要
在这次会议之后,可以讨论出更多的研究手稿的途径或方法,我们如何运用我们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结构去进入分析作品的途径,比如说鲁虹老师在展览前言的开篇已经谈得很清楚,他引入心理学的研究:达芬奇强调要快速地用笔头写下、画下头脑中出现的奇思妙想,而不去考虑形体的准确。这里面有很强的超现实主义的特点,超现实主义在文学里主张作家应该不经过大脑,想到什么就记录下来,不要首先考虑文字的修辞。这对于今后的手稿研究十分有意义,我觉得要更多的研究手稿中出现的无意识、下意识、快速的构思和快速的写作,包括被涂改掉、修改掉的文字和图像,它们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有意识,以及作品成型的构思。
▲ThomasEller艺术专家《燃点》杂志总裁、AICA国际艺术评论协会会员、MOMENTUMWorldwide及SAVVYfriends董事会成员(柏林)
ThomasEller:什么是手稿?Manuscript这个单词来源于两个拉丁词的组合:“Manus”,意为手,“scrivere”,表示写这一动作,“scriptus”表示文字状的。所以manuscript引申为手写出来的内容。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scripture即书写下来的文字,亦有不同性质的理解,我们最好也留意到,书写与图像绘制的不同的美学观念。在中国,书写与绘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践,而在西方,文字与图像似乎更像是一个指代事,一个指代物的不同两面。
但更有意义之处,在于理解手稿可以实现的不同功能。首先,手稿可以是书写的文字或日记,私密地记录着一个人日常的所思所想,是可以随时翻看的记忆库。其次,手稿也可以是艺术家在创作或交流过程中的构思、架构与辑录。少了些私密性,却多了日后的出版面世的可能。第三,手稿也可以作为“manifestos”,宣言之意,来源于拉丁语“manifestum”,表示人们对其理解可以信手拈来。所以“manifestos”被艺术家、社会及政治团体广泛使用,向公众传递其意图。对于年轻的艺术家,宣言成为其作品与观者的沟通之间的桥梁,也为其尚待面世的作品做好铺垫。
日记、手稿、宣言,三者的共通之处都在于,它们是艺术家的有意为之,用以a)理解自我(日记、手稿),b)传达自我(手稿、宣言)。它们都是具有色彩性的记录。所以对于手稿(广泛意义上还包括日记、速写及宣言),我们不妨持保留的态度。因为它们是帮手,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但它们也是陷阱,只呈现艺术家自身希望相信的,或希望我们相信的东西。
简而言之,手稿是艺术家意图的陈述,但非艺术背后的真理。相反,艺术作品更凝聚着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感情。
这次展览为艺·凯旋画廊十周年特展,似乎也可以解读为艺·凯旋的manifesto宣言。画廊与艺术历程同步,呈现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想法,如何从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与其说艺·凯旋在追溯艺术历程中的个中精彩并呈现,不如说艺·凯旋继续期待着成为艺术历程中的一部分。
▲朱莉中央美院艺讯网中文主编、助理研究员
朱莉:从个人的一段小经历引发出对于“手稿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可不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具备独立欣赏价值的作品形式去讨论它?当我们谈到手稿,更多地是将它作为一种附属的价值——即出于一种研究的背景材料或市场价值的考虑。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太相同的看法。无论是对于研究者还是实践者,大部分人都很喜欢看手稿和草图,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们更加真实、生动、有感染力,很多绘画类的创作小稿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与正式作品是平行存在的,并有着正式的作品不可以替代的部分。因为,艺术创作除了视觉形式、技术媒介上的价值之外,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是最为重要的。手稿在很大意义上都做到了这一点,甚至比正式的作品更耐人寻味、更能找到艺术家思想的路径。此外,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手稿的内涵与边界正在逐渐模糊,通常印象中的手稿——正式作品之前完成、即兴、小尺幅、短时间等等这些特征已经慢慢淡化,我们以什么标准判断艺术家的创作是草图还是正式的创作?是依靠艺术家个人的口述,还是以我们能够概括出来的一些特征?手稿跟正式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去进行讨论。
▲林亚伟典藏投资主编
林亚伟:今天非常开心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和这么多好的学者一起来谈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西方的一些研究。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必须要跟大家报告一下,我在之后对大家对于手稿研究这方面的最新成果,我们都会通过媒体的力量提出来。
我昨天去了艺·凯旋画廊,也看到了很多的作品,十位艺术家,多件手稿研究,研究的研究就是手稿很好的一个方向。当前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收藏家在进行收藏前,非常需要有专家协助,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现在的作品并不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这就需要各位的研究了,需要大家去画廊才可以真正的去了解。
作为一个旁观者,今天没有太多的资格在这边跟大家谈一些事情。但是也会用自己的力量,把各位最好的成果跟大家分享出来。谢谢各位老师。
▲李兰芳艺·凯旋画廊负责人
艺·凯旋负责人李兰芳总结发言:大家好!我是艺·凯旋画廊的负责人李兰芳。今天一大早把大家请来参加我们十周年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的研讨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也代表艺·凯旋画廊对大家表示感谢。各位老师也是舟车劳顿,在这里,我真的非常感动、感激,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刚才的踊跃发言。我这么多年一直在二级市场做艺术品交易,这次手稿展的举办对画廊经营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梳理。现在的很多藏家可能都倾向西方当代艺术的收藏,手稿展的诠释和发掘,在某些角度可以让大家重新认识当代艺术名家们的作品,也可以更深刻的去认识藏家们所收藏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从画廊的角度来讲,希望我们所做的工作可以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献和美术史做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