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正在冲击传统电影从生产到发行的整个体系,这是一个术和道的问题。
整理
江婧怡
尽管影视行业总是在议论寒冬,但亿元级别的中国电影市场和不断出现的超级国产大片仍能让他们看到潜力和机会。趋于冷静和理性的资本,以及口碑对票房渐强的影响能力带来了电影业的第一轮洗牌,中国电影进入数量持续增长但质量迅速提升的调整期,与此同时,5G、互动、VR等新技术的介入又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12月17日第四届中国新文娱·新消费年度峰会上,7印象文化传媒董事长梁静,优酷网络电影中心总经理芦洋,五元文化创始人、导演五百,卓然影业董事长、CEO张进,映美传媒创始人、CEO吴延就内容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展开交流,明观投资创始合伙人金城担任主持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明观投资创始合伙人金城,五元文化创始人、导演五百,7印象文化传媒董事长梁静,优酷网络电影中心总经理芦洋,卓然影业董事长、CEO张进,映美传媒创始人、CEO吴延
从发行角度看,新技术正在冲击传统电影从生产到发行的整个体系,卓然影业董事长、CEO张进认为电影分发渠道的变动将会成为发行格局改变的契机。他判断,在这一轮格局优化里,传统的院线发行公司即便生存下来也难以谈发展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做的事情是给国产的内容提供更完善的、更丰富的分发服务。分发全球的能力,以及向细分领域发力是我们看到的方向。”
兼具制作、渠道和发行角色的平台方也在积极为拥抱技术变革作出尝试。除了最直接、最明显的渠道、载体变化,优酷网络电影中心总经理芦洋认为,诸如5G这样的技术发展会带来各种可能性,比如可能像此前使电影由黑白默片跃进到彩色有声电影的电影摄制技术一样,让内容多了一个抓手。
于内容创作角度而言,技术虽然更大程度上是在改变电影的呈现形式,但最终是否会指向电影的重新定位,从而对创作层面产生巨大影响,五元文化创始人、导演五百和7印象文化传媒董事长梁静都给出了好内容永远是刚需的答案。梁静预测,受载体变革的影响,电影的未来会走向分级化,“最终可能会变得像奢侈品一样,成为最有钱、最有闲的人才愿意选择的影视消费形式。”
映美传媒创始人、CEO吴延将技术和内容的关系解读为术和道的问题,“科技带来的改变是一个术的问题,拍摄、制作的设备会变得越来越好,分发渠道会变得越来越多元,但道是永远不会变的,好内容能带来的用户情感共鸣、价值观传递是不会变的。”
以下由三声根据第四届中国新文娱·新消费年度峰会圆桌论坛:未来电影整理。
01
五百:需要更精致的东西
我从剧转到电影,是因为剧寒冬了。电影我觉得没有寒冬,因为它直接toC。电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明年也会有一些在电影上的动作。今年我做《“大”人物》,这部电影我两个月就拍完了,是刚好在那个时间上,想要尝试一下这么简单明了直接拍出来的一个东西会怎样。
另外一个,我觉得拍这种片子就是要控制成本。我们想一想,三分之一不到的电影才能够回钱,中间被消耗掉的、分出去的特别多,所以这样看,互联网电影的水位是特别好的。
商业和艺术这个事儿,经常发生讨论,实际上它们两个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商业不会影响艺术,艺术也不会影响商业,只不过在创作者本身会选择这样一个词来权衡他们的关系。
技术会带来的变化也就是形式上的变化,作为内容本质,我觉得一定要回归到人本身。我们人的变化并没有在加速,我们还在一秒一秒的过,要经历一岁到两岁到几十岁,只要你有这个正常的物理成长过程,你的情感就会有一定的刚需,我们电影做内容也就是满足精神上的一种需求。
未来会有5G、VR、体感,我也特别喜欢打游戏,现在也有好多互动式的游戏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那个只是内容的一种。我觉得电影就只是电影,你换一个屏幕或者说换一个更大的屏幕,我觉得都可以。就像十年前你看录像带,到后来看碟,到蓝光,再到现在的云,它的载体在那里,这对于创作者来讲并不重要。但是好的内容本身,不管怎么载体换,永远会是刚需。
顶多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大量的影视作品把观众都看烦了。看烦的时候,就越需要精致的东西出现。一恶心就好了,因为一恶心之后有好多不行的,自然就退下去了,行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精致,这是一个过程。到那时我对5G还是非常期待,我也不知道会成什么样。
02
梁静:电影最终可能变成奢侈品
首先我们公司不是做主旋律电影的。我认为博纳比较像主旋律电影公司,于冬大哥做的电影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我们公司今年参与了一部电影,名叫《我和我的祖国》,参与的是黄渤扮演的《前夜》部分。此片找到了主旋律题材电影与市场的另外一个平衡点。大家在创作初期找到了一个新的平民化视角,用此种视角来展现在大时代、大变革、和大事件下的小人物,这本身就非常新颖和吸引人。主角的平民化让所有的观众认为这和我是息息相关的。
影片最后都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大人物和领导人,所有角色既有根据历史真实的小人物所做的艺术加工,也有在历史瞬间之中,每个中国人所能承载和体现出的应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电影价值观的回归。也是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倡导的电影创作强调传递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正能量。
关于本片片名,这方面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幕后故事。原来这个片子叫《我的祖国》,后来张一白导演说叫《我和我的祖国》会很棒,因为让每一个观众会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共鸣。这些方式方法都帮助电影达到最终的成功。
其实主旋律电影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要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能够产生共鸣,就能称得上是主旋律电影,成功最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质,而不是“主旋律”。
我一直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是被创作出来的,而不是像生产产品一样复制出来。电影创作者必须要饱持不断创新的精神,探索新的角度去表达你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真正的电影为什么叫艺术?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产出的绝对不是普通的内容。
我们公司最新出品制作的一部片子,名叫《八佰》,你们可以在里面看到创作者对内容的解构,它没有真正的主角,拍的全部都是老百姓。商业和艺术之间其实真的是没有矛盾的,当把这两个类型摆在面前,大家就会对这个片子有所评判,认为这是商业片或者是艺术片,但真正优秀的导演是能够把这两方面融合得非常完美的。千万不要在创作初期就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否则就会走进窄路上。
内容是永恒的,大银幕电影一定是不会消亡的。飞速发展的科技只是承载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一个载体。我认为内容的未来可能是分级化的,电影最终可能会变得像奢侈品一样,成为最有钱、最有闲的人才愿意选择的影视消费形式。其他的内容会根据不同级别,可能会介入一些游戏、互动的形式。
03
芦洋:做好用户的预期管理
内容为王,这是一个不用去验证的概念。我觉得无论是大屏还是小屏,它对应的每一个场景是不一样的,对于内容本身来讲所谓大屏电影和小屏电影之间的隔阂是不存在的。
院线电影具备社交属性,而且它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空间,观众在进电影院的时候,他的预期是不一样的。在现在所谓的小屏,或者说手机端和Ipad端,它可能更会去切你日常化的一些场景,比如说我在地铁上的时间,小屏就会更便捷。其实我们所说的家庭娱乐的大屏,我们叫OTT,现在这一块包括硬件的发展增速也非常快。综合来讲,家庭娱乐的高峰期是在晚上,大家下了班以后,吃完饭休息一下去看一个电影或者剧集、综艺之类的,可以更便捷的去体验家庭观影娱乐。
所以每一个终端用户面对不同渠道去消费体验的时候,首先他们的预期是不一样的,包括他们愿意预留的时间。从内容本身的需求来讲,我觉得是没有区别的。坦白讲,因为大家都是以电影预期为核心支点,都会去希望看到好的故事,影视所传递给人的理念和精神层面的营养是没有变化的,但是用户习惯会有差别。
在整个的创作上,我觉得院线电影会有一些特殊性,因为它观影的视觉、声效体验确实是几个模式下体验感最好的。一些在视觉、音效、情感表达上比较强刺激的,在院线的体验可能性会有不同。就像《复仇者联盟4》放在手机上去看和影院看是完全不同两种感受。我觉得在几个端口不能够完全去做切割,只能够说我们针对不同的渠道会有不同的内容创作方式。
刚才不管是五百导演还是梁静老师说的,更多是电影本身一定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品类。我觉得这个什么时候都不会变,不管是在电影院还是说到了网络上。坦白讲,5G的可能性太多了,它会带来科技的各种可能性,第一是体现在渠道本身,另外一点,科技发展会让内容多了一个抓手。我们之前上学的时候总在讨论,说电影它的发展其实是和科技息息相关的,从最早的黑白默片,到后来的彩色有声电影,再加上未来的特效,所以我觉得未来5G影响电影在内容上的可能性会更多一些。
包括互动。我们之前也在尝试也在思考这件事情,从我个人来讲,一定要想清楚,你做的到底是一个游戏还是一个电影。现在不管对于游戏还是电影,做好用户的预期管理很重要,现在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做到预期和实际体验一致。我觉得大家不用慌,面对海量内容和多分发渠道,一定要守住初心,想清楚怎么和用户做连接。
04
张进:渠道的变动会改变发行的格局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未来,未来的电影是怎么样的?我自己有一些判断,这也是导致我们今年会集中在一些细分领域的原因。
电影这个内容,未来我觉得可能会剩下两个主要的消费诉求保留在线下,一个是集体娱乐消费,像我们现在说的LBE、沉浸体验,另外一个是艺术欣赏,类似于我们去看画展和歌剧。更多对内容的观赏和阅读,会转移到线上。这是我们对视频内容这一块,尤其是电影这种长视频内容,未来观影渠道变化的看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更新,其实在国内的平台大部分的观影会回到手机端和家庭的客厅端。我们能够留下来的在影院去发行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参考一下国外,不管是北美还是其他地区的成熟市场,其实院线发行的核心能力是“策略+资源”,而不是我们用多少资金去投入人力。
这个其实是自然而然的情况。如果没有反垄断法的存在的话,我们去看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最后的发行格局会变成内容、发行、院线渠道一体化的垂直垄断,变成市场上出现3到5家主流的公司。这是在前台运营电影的部分,那么他们的后台是什么呢?大型的集团公司。这些集团公司的主业一定不是电影,在韩国CJ他们的背后是食品公司,美国六大背后很多都是通讯公司,所以这个是大型电影发行公司或者说电影公司存活的一个可能状态。
国内目前的电影行业所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是我们没有好莱坞那么长的时间去等了。因为5G来了,视频网站来了,这些新的东西迅速冲击了我们传统电影从生产到发行的整个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做的事情是,更细分的内容分发能力。我们说发行不只是院线发行,比如说今年我们在提一些海外发行的铺垫和尝试,包括我们现在在日本去做自己落地的发行,其实都是希望能够给国产的内容提供更完善的、更丰富的分发服务。这是发行的本质。
包括应对以后线上的冲击,其实也是一样的。线上也是我们的渠道之一,这是我们定义发行未来能够做的事情之一,而在这件事情里面,严格来说我不认为我们有核心优势。渠道的变动会改变发行的格局,在这一轮格局优化里面,一个传统的院线发行公司在未来生存下去是可能的,但发展的可能性很小。面对全球的渠道分发能力,以及向细分领域比如动画发力,是我们看到的方向。
卓然影业明年或者后年的主营业务,严格来说还是会有两条腿,一条腿是我们全球的渠道分发能力,另一条是在垂直这个方向上更专注或者说更集中在动画内容,从开发的阶段一直到市场端,再往下到后产品,一直到全球化IP的输出,这个是我们想的方向。
我觉得电影再过一段时间,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坚持的东西的话,电影或者说院线电影的概念就会变得很模糊了,甚至那个时候大家都忘了“电影”这样的一回事了。我们现在看到密室逃脱这样比较风靡的娱乐形式,包括最近腾讯推出了互动视频,是游戏还是影视剧,内容边界越来越模糊,但它就是娱乐消费。这些东西会随着技术和大家消费习惯的变化,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不一样,我们也无法去预知。
我觉得还是刚才所提到的那两个诉求,一个是线下娱乐诉求,或者说集体娱乐诉求,一个是艺术欣赏的诉求。如果我们把电影定义成艺术欣赏这个诉求,就像刚才梁静总所说的奢侈品,那么它就会一直存在。这个形态无论未来是在院线还是在线上,它都会一直以一个独特的形式存在,可能未来不会有任何商业的属性在里面,更多会是艺术品。
05
吴延:科技是术,内容是道
我们今天讲的是未来电影,有一个标准叫长期有耐心。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会遇到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我们今天所讲的电影除了有百年的院线电影之外,还有到今年才走过六个年头的网络电影。关于未来网络电影讨论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好的内容,有正向价值观,有趣、有意思的内容。只不过在这个内容里头,网络的模式和院线的模式,可能在早期会有不一样。
第二个就是基于谁在看,用户在哪里。网络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用户没有那么多,视频网站上的付费用户只有几百万,现在几大视频网站上的付费用户总和超过了2个亿,用户数量在不断往上提升,能够让整个商业环境变得更好。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投入,这个投入不管是创作团队的心血还是在制片成本上的一些完善。当整个用户的观影量越来越大,商业票房的市场越来越好的时候,它会反向推动更好的创作者和更多的资金投入。
第三个是渠道的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带来改变。2G的时候我们可以去上网浏览图片,3G语音通话,4G有了视频网站和短视频平台,5G对整个分发渠道的改变,对于整个高清技术的实现,会推动网络电影再上一个台阶,大家观影的便捷度会变得非常高,观众可能在任何一个视频网站和非视频网站上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内容。综合来看,渠道不断迭代和便捷度的提升会带来网络电影用户的激增。
Netflix的第一部原创电影《无境之兽》,当时它的投入是6百万美金,起步已经很高了,到今天Netflix的单部投资体量已经到达了1.6亿美金,这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数字。我们所讲的基于用户的购买力、消费力,基于新科技所带来的渠道分发的变革,可以回推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投入程度去做一个好的内容,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上用什么方式走向大众。这是我能够想到的网络电影未来的样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未来电影的细分领域。
科技是术,内容是道。科技带来的改变是一个术的问题,拍摄、制作的设备会变得越来越好,分发渠道会变得越来越多元,但道是永远不会变的,好内容能带来的用户情感共鸣、价值观传递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