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首枚艺术火箭陨落后,徐冰做了一场失
TUhjnbcbe - 2024/2/25 16:22:00

首枚“艺术火箭”的发射失败,能为当代艺术留下什么?11月6日,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的新展“徐冰:艺术卡门线”,似乎为这个问题给出了开放式的答案。

今年2月1日,一枚以“徐冰天书号”命名的火箭发射,这是全球第次航天发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触角第一次伸向外太空。

艺术家徐冰把这枚火箭称为“以艺术之名堂而皇之地闯入太空领域”,一个陌生的领域。“卡门线”被认为是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尽管“徐冰天书号”最终未能飞跃过这条线,但这场展览让原本属于科学领域的术语“卡门线”,与陨落的“徐冰天书号”一起走向了大众。

在展览上,你不但会看到徐冰创作于35年前的代表作《天书》,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徐冰天书号”从策划、诞生到陨落的全过程。

现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写满“天书”的火箭残骸和各种残件,以及陨落后形成的28米宽的环形山影像,徐冰对人类太空艺术史的完整梳理,使得展览既学术又生动,置身其中,仿佛沉浸在太空艺术的现场。

艺术火箭的命运

年11月,万户创世文化传媒创始人于文德拜访徐冰,想找他合作“星际荣耀”火箭公司的艺术项目。于文德是一位资深的太空艺术发烧友,在航天科技、航天艺术领域深耕了十多年。

听到火箭项目,徐冰没什么感觉。科幻、太空这些主题相对于艺术而言,太过宏大,符号性也太强。他不想用艺术去较劲。但于文德拿出一枚精致的火箭模型告诉他,可以用艺术作品来为火箭命名。

疫情暴发时,徐冰被困在美国,每天处理琐事的同时,也构思着这个项目。在陷入困境、反思的时候,他有了创作的动机:“把欲望、危机、未知发射给外太空。”

“徐冰天书号”上涂装的“天书”,是徐冰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年至年,他花费5年时间,用手工刻制出多个“伪文字”,再用活体印刷的方式,按宋代板式制作成几百册《天书》。这些毫无意义、没人能读懂的“伪汉字”,充满着荒诞与虚无感。

把《天书》写在火箭上,发射到外太空,这个想法既浪漫又科幻,似乎也契合着徐冰艺术里的荒诞哲学。

徐冰把几千个“伪文字”重新整理,放大几十倍后,涂装上箭体。他并不想用“伪文字”去跟外星人沟通,《天书》就是不沟通,就是误导和混淆的。

他想的是,时隔35年,把《天书》放在太空领域的语境下,原先的元素会因为世界巨变而改变,“艺术火箭”的概念也变得游移不定。

在为这个项目奔忙的两年里,徐冰读了很多以前他并没有太多兴趣的科幻文学、航天知识和太空艺术史,又与太空、区块链、人机材料科学家接触。

他也发现,整个世界处于太空探索热潮中。无论是电影、时尚还是艺术圈,太空都是热门题材。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年,全球航天工业将产生约1万亿美元收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成本的降低,太空投资的热度也在不断递增。

等待火箭发射的日子,颇为周折。经历疫情的各种限制和波折后,2月1日,徐冰和发射现场的60多人,坐在5公里外的车里,一秒一秒算着时间,“紧盯着那个小得像火柴棍似的火箭”。

4点15分,“火柴”被点着,火团变大,一根东西从烟团中升起,带出一条白烟,白烟越拉越长,插入大气层。

因为离得太远,这一幕是无声的。徐冰看到远处升起一团烟尘,变成巨大的蘑菇云团,以为一级箭成功完成推送。十分钟后,他才知道,火箭发射失利。

沙漠极寒的夜晚,团队围着一团篝火,失望情绪笼罩四周。大伙坐了通宵,远处是坠落的箭体。

第二天,搜索车找到一个直径近28米,如月球“环形山”的巨坑。这个宛如“大地艺术”的景观让徐冰惊叹——环形山周围是望不到边的、由白色粉末组成的“星点”。团队推测,这是二、三、四级箭体全部插进沙漠里,剩余燃料在地下释放出巨大能量,将箭体炸成碎片后喷出,散落到方圆几公里处。

科技与艺术相逢

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麓分手,又在山顶重逢。”徐冰想象过,当写满“天书”的艺术火箭成功发射,新闻将播报火箭进入轨道的消息,“天书魔方”会拍到外太空的静谧的影像。

但一切浪漫的想象,在火箭坠落之后归于现实。

轰然坠地的箭体残体,如今正躺在美术馆幽暗的空间里,在灯光的照耀下,仿佛一件艺术品。箭体上布满了“天书”文字,因箭体陨落而扭曲变形。

在徐冰眼里,残破的箭体“像一只受伤的、等待处理的巨兽”。

“失败是这个项目比较缠绕的问题,我一直在判断,失败对于科学和艺术怎么界定?”他说,这个并不能称之为作品的项目,一直朝着触手可及的目标在努力,但结果却是突然的转向。

“失败”让他思考,也为他打开了新的思想空间——如何在一个并不完美的结局里,找到“完美结局”里不会出现的东西?比如,火箭陨落造就的“环形山”,如果靠计划施工来制造这样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它并非艺术家的原始意图,也不是被安排的,却是一件偶得的理想作品。

有人说,“科学失败了,艺术成功了。”徐冰听着这句安慰他的话,反问自己,艺术有失败吗?

“这就涉及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的作用是什么。失败的核心就是,它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事实上,艺术家追求一种美感的东西给社会,或者提出了特别有价值的概念等。艺术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地方。”

徐冰把人类太空艺术史中的13个经典案例放到展览上,让人们看到,他不是第一个对太空进行艺术想象的艺术家。年,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飞船上执行任务期间,用线绳把彩色铅笔绑在手腕上,对着瞭望窗,画出了第一件在外太空零重力下完成的艺术作品《日出轨道》。那之后,各国宇航员会用水性颜料在零重力飞舞的状态下尝试绘画或者舞蹈。

真正有当代艺术观念的太空艺术作品,是年美国艺术家特弗雷·博格伦通过SpaceX“猎鹰9号”,将一个鞋盒大小的、充满反光聚酯薄膜材料的立方体带入太空。最新的太空艺术则是年10月5日,俄罗斯航天局将一名女演员和导演送上国际空间站拍摄人类首部太空电影《挑战》。

徐冰认为,太空和太空艺术,确实离人们越来越近。但西方至今也没有发展出与太空科技并驾齐驱的太空艺术,什么时候太空科技开始为艺术创作服务了,真正的太空艺术时代才会到来。

“进入太空艺术创作的两年来,我从航天科学家们对极致的追求精神中学到了许多,他们在锲而不舍的探索、实验中,走向成熟。其实,没有中国航天人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存在中国当代太空艺术得以施展的空间。”徐冰说,这一次,他也许只是为太空艺术做了一次演习,更像是一个过渡性的事件,“我希望它能留下一种基因,等待并寻找新的土壤,长出与‘母体’不同的东西。”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枚艺术火箭陨落后,徐冰做了一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