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姚滨(一只花蛤)
我曾经在年写过一篇《白橡树基金的教训》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分析了白橡树基金在思科投资上的失误,最终得出了三个启示。虽然时间过去三年,但我至今依然在思考白橡树基金的遭遇。
股市“老司机”欧斯拉格
要弄清白橡树基金的失误,就要弄清其掌舵人詹姆斯·欧斯拉格,看看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在那篇文章里,我归之于策略问题。现在让我们继续重新审视白橡树基金。白橡树基金发生重大失误的时间在年,那一年白橡树基金竟然暴跌了76.5%,基本上全部的问题都出在持有思科股票上面,而其掌舵人则是欧斯拉格。
欧斯拉格可以说是股市的“老司机”。他从12岁起就开始投资,其情形与巴菲特相差不远。那时候他通过送报纸积攒了一些钱,他的父亲又把他介绍给一位证券经纪人。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投资生涯。但是在大学的时候,他却进入法学院主修法律。后来他到一家制药公司工作,一个机缘巧合让他从公司的法律部调到财务部,为公司处理投资方面的业务。当他27岁的时候,他就受聘掌管一个基金,名叫火石基金,其实是公司内部投资部门管理的养老基金,最初管理的资金额是2.5亿美元。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漂亮50”的时代,欧斯拉格并未追随“漂亮50”,保持了逆向思维和独立性。那个时代的人们都说股市上只有50只股票可以投资,而且都是一槌定音的股票,一旦买了它们,放在抽屉里就不用再操心了。但是欧斯拉格却坚持认为,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因此他尽可能避开“漂亮50”,而选择其他一些真正的公司,它们有真实的资产、真实的盈利,并且在合理的倍数上出售。那时他持有像福特、西部房产、联合炭化物和杜邦那些市场并不青睐的股票,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超过标准普尔指数4个百分点。
早期欧斯拉格使用的是分散投资的方法,曾经有段时间,他竟然拥有近只股票,并且还总想买新的股票。不过,后来他又改变主意,决定要持有少得多的股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超过标准普尔。而要超过标准普尔,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要管理一个集中的投资组合。有两种方法:第一,集中在某些行业的股票上,对你来说他们有吸引力,而不是你觉得必须在所有行业中有一个代表;第二,集中在相对少的股票只数上。
看好三大领域
年,欧斯拉格离开火石,创建了白橡树基金。到年前后,运作的资金达到亿美元左右,其客户来源是一些社会机构和相对较大的个人账户。现在欧斯拉格可以全面实施他的投资策略了,因为在火石的时候,和他管理的毕竟还有一个人。
欧斯拉格首先确定最具吸引力的一些产业,然后再从中找出业绩看好的个股。有三个领域他最看好,其一是基础广泛的科技类,其二是制药类,其三是金融业务服务类。
关于科技领域,欧斯拉格认为,这个领域中发生的事情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媲美。它们会如梦如幻,使人类改进生命的质量,提高生活的标准,创造妙不可言的投资机会。在未来,互联网将是非常热门的主题,从电子商务到一系列的功能都是这样。在这个领域中,建造骨干或基础设施的公司,比如思科、英特尔和微软,这些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
关于制药业,在某种程度上,制药类板块与科技类板块有类似的故事。大多数的药剂是在美国发明的,我们将活得更长,可以有规律地用某些药品来改善生存的质量。这些股票中有辉瑞和默克。
关于金融服务,当今世界正在创造着巨大的财富,这么多的资金必须得到管理和流动,如AIG、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集团都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欧斯拉格在金融业务领域运作有20年之久,在科技领域有10年。但是他并不总将巨大的仓位放在科技领域。在他开始进入科技领域的时候仅投入5%,随后增加到15%,继而20%,这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而石油产业和公用事业在他看来不再是适合投资的领域。
选股策略的买卖标准
欧斯拉格在选择公司是否值得购买的时候,不仅要看公司,而且还要看业绩表现,究竟是贵还是便宜,要了解其内外的差别。最重要的是,看发展前景是否有利于良好的增长和盈利,股票价格相对于营业额和盈利是否合理。至于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它由很多因素决定,没有一个绝对数字限定。
欧斯拉格没有用计算机操作股票,因为他确信投资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很难给其定量。他观察了一些主观的因素。例如他比较喜欢这样的公司:其管理层相对稳健,个性不夸夸其谈。他对公司盈利增长的百分比也有要求,但会注意价格与其他多种因素的关联。如果一家公司业绩的成长率在10%~20%,他就会在它成长率20%时多买一些股票。
欧斯拉格喜欢将每个新账户个股的比例均等分布。在一段时间里,他通常持有17~22只股票,然后他会定期考察这些公司。他的换手率很低,大概是6%左右。当他决定卖出一家公司时,会考虑卖出的三个理由:第一,公司股票的价格过高。第二,发现公司夸大了事情的真相。如果公司业绩被证明并非达到预期,此时出现失误就要卖掉它。第三,资产增值的潜力相对较小,卖出以执行新的投资计划。
欧斯拉格也会留心市场和经济,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