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即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年号。如果说在艺术品行业,宣德就太出名了,宣德青花、宣德炉、宣德佛像都是市场的宠儿。说宣德,首先得从他父亲明仁宗朱高炽说起。
朱高炽,又是一个对民间来说存在感不是很强的皇帝,主要是因为其父亲(朱棣)光芒万丈,加之即位不足一年就与世长辞,所以能留给广大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故事实在不多。公正地说,朱高炽的一生,还是颇有建树的。朱棣南征北战,一直都是朱高炽镇守京城,其中当然就包括靖难之役中最重要的北京保卫战,可以说一生兢兢业业未有差错;朱棣暴戾,朱高炽仁厚,这个性格特点在最高权力过渡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维稳作用,避免了很多朝代在皇位更替过程中的无限内耗,作为农耕大国,最害怕的其实就是高层的动荡;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了个好儿子。
朱棣从小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在逐步的培养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才,习惯了横刀跃马的潇洒,而朱高炽却是个大胖子,别说横刀跃马了,平时行动都不太方便,也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的缘故,一直留守后方饱受儒家教育。是以,其实朱棣在立太子上总有犹豫,一方面,朱高炽作为长子,平日宽厚,无甚过错,无废立之理;可是另一方面,朱高炽与朱棣理想中的继承者的魅力相去甚远,且朱棣忧心朱高炽懦弱,难持大局。直到有一次解缙(主编永乐大典的才子)以“好圣孙”来劝说朱棣,朱棣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由此可以看出,生一个好儿子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啊!
反过来看,一个“出名”的帝王,被后世老百姓所传颂的,往往是硬气的鹰派君主,必然就伴随着开疆拓土,拳打四方。而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实力,打的就是经济,这在古代跟现代都是一样的道理。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给当代老百姓所造成的压力,却是往往被后世所忽略的。强如汉武帝,把匈奴都打出地图之外了,国内经济一样处于崩溃边缘,百姓是民不聊生(公正地说,还是功大于过,汉人骨子里的自信打出来了,这是一种民族精神财富,无法用物质衡量,从此有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大自信民族精神)。所以说,其实目前我们后代所歌颂的很多所谓的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们所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往往反而相对来说是不幸福的。
明朝的*功当然无法跟远古的大汉帝国做比较,北元虽然已经被收拾得够呛,不过也没有说把北元打出地图之外。但尽管如此,永乐大帝在南打交趾北驱蒙古的过程中,国内的生产也肯定得经受极大的压力,这个时候,明仁宗的即位,恰恰是稳定局面的最佳人选(二皇子朱高煦善战,一直深得永乐喜欢,好*功,若是他上位,老百姓估计就难过了)。虽然说明仁宗在位时间很短(不足一年),但是开明仁厚,大力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停止了永乐朝的大规模用兵。在*治上,赦免了很多建文朝旧臣,平反了很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使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后世的历史学家笔下,好评极高,相信在当时的老百姓心中,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拥护的君主。他很忙,在位不足一年,改变了很多旧有永乐朝的*策,所以,自然而然的,在官窑瓷器的生产上,可以说是毫无建树,乏善可陈的。其实纵观中华大地史,周边从来都伴随着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权,而中原跟少数民族打仗,其实是极度吃亏的。北方的土地气候,并不适合于中原农耕文化的生根发展。所以,每每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在茫茫草原荒漠中寻找、打击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少数民族*权,都是很难得到圆满的结果(寻找就已经十分不易,而且,有汉武帝,还得有百年一遇的霍去病)。打赢了,还是得撤*,毕竟那里的土地环境资源不适合中原文化,不过起码还换来几十年的和平;打输了,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甚至北方乘虚而入,造成中原王朝更大的损失。所以说,其实历朝历代,对于中华大地的老百姓来说,和平是最大的财富,只要战争,苦的就是百姓,是“兴亦百姓苦,亡亦百姓苦”。
明仁宗即位十个月即和人间说拜拜,在有惊无险的过程中,朱瞻基即位。
朱瞻基,注定就是天之骄子。据说在他出生的那晚,还是燕王的朱棣梦见朱元璋交了一个大圭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可以说这是非常吉祥的寓意了,古代圭即是一种祭祀用器,也是权力的象征,高古时期,从帝王到公爵侯爵伯爵,在重要场合上都是要执圭的,而又署帝王的圭尺寸最大。正在此时,朱瞻基诞生了,朱棣收到信息马上跑去看孙子,看到朱瞻基非常像自己,且英气十足,这无疑会让朱棣对新生的朱瞻基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