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程中自我与无我:《箭术与禅心》的读后感
这周读完了一本小书《箭术与禅心》。这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格尔,记述他在日本时通过学习箭术,去体悟禅道的过程。
东方与西方哲学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哲学重实证,东方哲学重体验,佛教是东方哲学的典型代表。佛教起于印度,但盛在华夏,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影响力延续至今,并遍布整个东亚文化圈。
奥根来到日本后,想学习修禅,但鉴于文化上的隔膜,所以听从朋友的建议,找一个技艺修行,想由外而内,以求开悟,去体会禅的真义。
关于禅修,书中说:“不管是通过箭术、禅定、还是参话头公案,如果悟是当下真心的乍现,在开悟之前,禅师必须先完成漫长艰辛的准备工作,才能够逐渐消解自我的投射,在意识中清理出空间,让当下真心能够出现。
有了开悟体验的禅师,也只不过是对生命的实相有电光火石的一瞥而已,在开悟之后也还有更多的进境,有更多的挑战必须克服。”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投资和哲学同时爱好的人,看完这本书后很有共鸣,因为我们都在一个“体验当下”,“发现本来面目”的参禅过程之中,所不同的是,我们选取的外在嫁接物不同,奥根选择的是箭术,而我选择的是投资。
投资的功能价值是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如果是仅限于此,个人投资者最便利的方式是选择通过基金的方式。很多人沉迷于股票的世界,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因为在市场中搏杀带来一种类似于体育竞技的乐趣。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说到消极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区别时,是否享受投资的竞技乐趣就是区别之一。如果这种乐趣在投资的世界中沉浸日久,就会如奥根一样,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心灵之旅的哲学层面。
今年看的另一本心理学的书《心流》,所谓心流,就是能提升一个人的完整性与复杂性,给人带来完满的感觉的活动,我觉得这算是现代心理学对于禅宗“体验当下”重新诠释。能带来心流活动需符合三个特征:“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
具体而言,就是:“觉得自己的技能足够应付当前的挑战,在一个目标明确、规则分明的行动体系中,对于自己表现的好坏,随时可得到清楚的回馈;注意力非常集中,完全没有空闲去思索任何不相干的事,或烦恼其他问题;自我意识消失,时间感扭曲。能产生这些效果的活动都会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使人愿意纯粹为了活动本身而去行事,不但不计较回报,甚至为之冒险犯难也在所不惜。”
《心流》中提到投资是能带来心流的活动之一,说“为了赚钱而投资股市,不算自成目标的行动;但若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预测未来潮流的能力而玩股票,却可以算是——即使两者最后在金钱上的报酬分毫不差”。
在《箭术与禅心》中,这一个禅悟过程的主体是作为射箭者的奥根自己,而客体就是箭靶,整个禅修的过程,就是从自我到无我的过程,书中说:“学生不仅要学习忘掉对手,更要忘掉自己。”
“不管他怎么努力,他的心中仍然暗藏着一个自我,只是在表面上超然于自我,他越是想忘掉自我,他就越是紧紧地与自我绑在一起。”
箭术禅修开始,射箭者具有强烈的自我执念,和箭术之间,是二元分离;投资者初入市场,也有强烈的以我为主,视市场为对手,战胜市场的执念。
但最后奥根认识到:“真正的箭术,是无所示的,没有箭靶!”
“你越是顽固地要学会射箭击中目标,你就越无法成功,目标也离你越来越远。阻碍了你的,是你用心太切。你认为如果你不自己去做,事情就不会发生。”
所谓没有箭靶,就是想要征服的客体消失,主客之间,融为一体,“我”消失了,箭靶也消失了,而到那时,箭术也就成了:“一旦你真正变得无我时,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断。努力练习在最高张力无所求的等待,让它自己射出去。”
我学习投资,至今已历十几年,所幸现在所做的工作,和投资沾边,能够两不耽误,并且互相有所裨益。十几年来,浪掷了不少精力时间,经历不少挫折,但从没有放弃的念头,这其间,投资于我,已从一个显像的具体活动,变成一个发现自我的禅修之旅。这一点我相信不是我一个人的体验,而是所有视投资为追求的人的共同体验。看欧美关于投资的理论发展史,也能看出端倪。
一开始,投资的理论化发展,形成了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某只股票,这就是所谓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与被看者是主客分离的二元界。再后来,发展出投资组合理论,这是客体世界的综合,再后来,出现了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心理学,研究投资者本身对于投资结果的影响,这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主客界限泯灭,相互融合的阶段。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最后的境界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主非客,即主即客。到了这一阶段,投资者就能找到让自己的心理波动模式与市场波动协调一致的节奏,从而无为无不为,投资绩效就自然好了起来。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30.2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