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vs蔡徐坤”的粉丝流量大战,以周杰伦超话数据周末登顶,蔡徐坤粉丝宣布退出数据竞争为结果落幕。经过一周的话题发酵,关于此事的评论呈现分裂的态势。有人为蔡徐坤粉丝鸣不平,说“热爱”不能被分为三六九等;有人为周杰伦所代表的前流量时代的大众流行文化张目,斥今日的流量明星没有作品傍身;还有人抱着“认真就是输了”的态度,批驳一切意图深入的讨论,仿佛这场大众参与的数据反讽,会因为讨论而失去讽刺的意义,所有长篇大论,在他们看来就像粉丝圈用来自娱自乐的“小作文”。
然而,对此事的分析并非毫无意义。“周杰伦vs蔡徐坤”流量大战事件有它发生的土壤,前流量时代的娱乐偶像向流量明星发起挑战,在超话平台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它是当下大众娱乐文化现象的综合缩影,拥有非常丰富的延展维度——两代偶像的文化意义之辩,青少年流行文化反叛涵义之辩,流量金融化与数据至上思维之下、产业对艺术创作压抑与否之辩……
在种种讨论中,有一种声音反思了流量经济中资本平台所应承担的责任,它设计了一种扁平化的游戏规则,将粉丝个体窄化为“为爱发电”的投票机器。粉丝就像流量程序中的“外挂”,日复一日地做着机械的行为,而且,游戏化(Gamification)设计并非只限于超话平台,我们的生活,似乎正在向游戏化社会的方向发展(可见微博ID
刘阳子I门柱的观点)。未来设计者们对游戏化社会有着乐观的预计,认为它能够帮助人类享受真实。然而事实情况是,设计者的设计一旦以盈利为导向,脱离“人”的向度,游戏化社会的前景将成为一出真实版的“黑镜”。这出“黑镜”,如今已经在粉丝流量大战中真实上演。
追星数据游戏
真实版“黑镜”的无奈现实
ikun与ilun
(分别为蔡徐坤与周杰伦家的粉丝昵称)
的流量大战,始于一名粉丝对周杰伦的超话数据表示不解:周杰伦的超话讨论度那么低,为什么演唱会门票那么难买?于是“夕阳红”粉丝团决定让小孩子们感受一下“超话数据”不是衡量一个艺人知名度的唯一尺度。这样的事情在超话社区中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年《我不是药神》大热后,就有粉丝在网上发出了与质疑周杰伦句式相当一致的疑问:
“徐峥超话才22个人签到,为啥票房号召力那么强?”
这个令人同样哭笑不得的疑问,已经在去年引发了粉丝圈被数据思维侵蚀到何种程度的感慨。徐峥的观众也开展了一场类似的数据反讽活动,在打榜的同时,用粉丝圈的惯常用语为“山争哥哥”的数据短暂发力:
“哥哥连头发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了……”
这位“山争哥哥”粉丝是不是在配图里混进了一张张卫健?
反复出现的流量之争,体现了两代偶像文化的差别。前流量时代偶像以作品为吸粉核心,个人性格只做辅助作用,粉丝与偶像之间也没有太多的接触渠道。而在今天,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偶像对粉丝而言,作品的吸引力已经不是全部,偶像还需要为粉丝提供人格吸引力、陪伴感,以及共同成长所带来的成就感。很多萌新在喜欢偶像之前都曾对偶像文化表示不解,但是看过他们的舞台和作品之后,又会不自觉地被才华以及其他附加因素所吸引,如TFboys的青春朝气,*的“傻”(傻狍子人设),肖战的萌,王一博的耿直……这些吸引人的元素成为了他们业务能力之外的人设。而蔡徐坤在这场人气竞技中,最大的标签其实是“宠粉”。他对粉丝的投入程度堪称偶像“宠粉”的“业界表率”——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完美的“偶像”,几乎没有私生活,时常把ikun挂在嘴边,穿粉丝送的衣服,在表演中做出与粉丝约定的动作……与之相对,ikun姐姐们对偶像的忠诚和狂热,在粉圈也是出了名的。
但粉丝们渴望在追星中获得的快乐,正在被资本所设计的游戏规则所利用。我们正处于日渐原子化的社会之中,难以抵御这种门槛极低的陪伴感和快乐——只要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