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子,焦玥博士保守估计,仅上海拍卖行业1年诈骗亿
1.人民网曝光的家全国艺术品行业黑名单,上海占了三分之一,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藏友在网上发布信息,总能接到拍卖公司的征集藏品电话
当下艺术品收藏很火爆,但也十分残酷,一夜暴富的梦想每个人都有,但多数是被收割的命运。据上海商学院的教授焦玥博士的研究资料,保守估计下,仅上海一地拍卖行业每年的诈骗金额就在-亿,背后是全国藏友的血泪和挥之不去的痛。打开新闻网站的艺术收藏板块,或贴吧、知乎等社交论坛,随处可见受害者的控诉,不少委托方客户甚至聚集起来,采取拉横幅、写血书的激进行为,试图讨回费用或藏品。
尽管行业在整顿,但层出不穷的黑拍卖及花样翻新的骗局仍在收割普通收藏者。为何普通收藏者难以摆脱这种处境呢,关键在于收藏本身就有两个圈子,一个是真货圈子,一个是假货圈子。在真货圈子内的,各种艺术品交易未必需要通过拍卖才能转手,在假货圈子里,主要掏钱“上当”的命,找个下家“蒙混过关”都难,无奈之下想通过拍卖变现,又落入被黑拍卖诈骗的命运。
2.真货圈子是艺术品圈内绝少的存在,很容易把假货圈子隔绝在外
何谓真货圈子?真货圈子里聚集有大量真心喜欢古玩艺术品的人,这些人因兴趣涉足古玩领域,幸运的是遇见了好的老师,加上后天的努力及本身学习专研的悟性,逐渐淘到了自己的宝贝,也结识了朋友。在交流心得,“赛宝”赏析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便有了交易的门路和需求。并且组团在全国各地“扫街”,一旦发现好宝贝,消息十分灵通,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收藏物美价廉的宝贝,在丰富自己收藏的同时,也能在适当时候转手获取不菲的收益。
或许每个收藏者都认为自己处在这个圈子内,但令人遗憾的是,真货圈子是非常非常非常小的,之所以连用了三个非常,是因为真货圈子乃至真货圈子的收藏者都是隐秘、低调的,这跟古代的某些行当很类似,有专门的切口和人文特点,几句话都能将圈外人分割开来。这里的圈子必然不是所谓的专家,他们是不收藏的。
真货圈子不认专家,只认行家,相互之间只要看到对方手里玩的,身上戴的就明白了对方的格局和水平。但有些行家话很少,什么也不戴,这样的神秘感不好把握,但还是有方法可以区别,就是对方上手拿东西的手法,看东西看的地方等等,都能很快确定,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特点是区别真货圈子的内容。
有人会觉得这样说是神秘论,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是经验、水平的表现而已。打个简单的比方,收藏圈子和普通人对一些艺术品的称呼就不一样,例如青铜器,一般人可能会称为“青铜”、“青铜器”等词汇,不见得不对,但收藏圈子就不一样,习惯称呼是“铜器”。外人还以为铜器是“*铜”、“白铜”之类的艺术品,其实在口语表达中专指“青铜器”。类似的还有青花瓷,咱们口语称“青花儿”,不会用“青花瓷”;和田羊脂白玉咱们用“羊脂”,而不会称“和田玉”;看到一眼假的赝品,咱们会称“新的”,而不会说它是“假的”。道理很简单,区别也不大,但一下子拉开了差距。真货圈子亦是如此。
3.普通收藏者基本处于假货圈子内
有真货圈子就有假货圈子,实际上绝大多数收藏者都处于假货圈子,这些人也收藏,但看艺术品的方法是从经济价值判断,“这玩意不值钱”、“这玩意儿很值钱”。当然,此说法绝对不是贬低,因为艺术品收藏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讲究回报,对普通人更是如此。但假货圈子的人所见所闻都是假货,身边即使遇到“老师”,也只不过是玩假货比较多的人,他们根本不认识真货,想方设法是将手中的假货找到下家,卖给别人。
所以在收藏圈,有些玩假货的所谓古玩收藏家、专家,被真货圈子的人称之为“国宝帮”,或者古玩领域的“植物人”。这些人最近被抨击得很厉害,但谁脑门上也没刻着字,十分难以分辨,甚至有些人本身就贼喊捉贼。对于这类人,情况有两种,一种人是知假而玩假,一种人是不知假而玩假,只能说前者可恨,后者悲哀。
收藏是一场修行,不是简单靠书本知识,听听讲座,看看博物馆展品,认识几个所谓老师就能实现的。简单掌握一些理论要领,便杀入古玩市场,这种是比较危险的,古玩市场毕竟是鱼龙混杂,真货绝少,假货居多的摊贩市场,没有准入门槛,而不是一种艺术品的专业市场。没有数十年的浸淫修炼,不经过无数次吃药上当,是掌握不了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