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朋友给我发来篇文章,讲到日本新生人口创新低。早上查了一下,似乎是几年前的旧文,被媒体重新拼凑拿出来讲。
但不可否认,确实反应了日本社会的现状。刚好跟我昨天分享的主题类似,可以再拿些数据来讲讲。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的国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新生人口太少,比例不断下降;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不断抬高。
日本还是罕见的死亡数比出生数还高,这预示着长期以往,国家人口会越来越少。附19年数据,日本人口为1.2亿。
还有另一项令人难以置信,却有实际调查支撑的数据——
39岁之前的日本女性,1/4以上未婚;39岁之前的男性,1/3以上未婚。
除了低婚、低生育,日本人的消费欲望也很低,这就是步入了所谓的低欲望社会——无论物价怎么改变,都很难刺激消费,经济停滞。年轻人对买房、买车都没有兴趣,主张无欲无求、简单从简的宅文化。
这并不是局部个例,而是整个社会呈现的普遍现象。日本作家大前研一,还专门创作了一本同名书。
这到底是什么因素所致?
说白了,无非就是“穷”呗。这跟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社会制度、文化等都息息相关,比较复杂,就不细讲。
当社会资源出现严重的分配问题,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手里。他们又不断通过各种手段稳固自己的地位,普通人能得到的财富,一再被稀释。
到了某个阶段,大家都会变得麻木,放弃奋斗。
说回我们自己,首先要指出一个误区。可能我们有限的视野里所看到的,不一定代表真实现状。它跟我们所处的位置,接触的人脉都有很大关系。
比如,工厂流水线(无贬低之意)所能看到,以及借助这些信息形成的认知和思考。跟在大城市CBD的白领,不一定相同。所以,不宜以偏概全。
但我还是讲讲在网上看到的一些现象。最近后浪、马云被批,已经很明显反映了当代部分群体的情绪。
有个朋友,讲了这么件事儿。
他说他有一哥们儿,去年结的婚。每次跟媳妇准备就寝,情意正浓,欲罢不能,欲行少儿不宜之事,突然就来了个电话。
原来是公司有点事儿,叫他回去临时加个班。
你说一边忙着完成老板的“”KPI,一边忙着完成父母的“生娃”KPI。年轻人的压力,就是这么来的。劳动者是越来越不像人了,成了“工具人。
时间越久,足以积累他们对资本的怨恨。去年,大名鼎鼎的万科创始人王石,讲了这么一段话。
这要是搁在以前某个年代,大家会觉得,哇,好有道理。少点急躁,佛系一点,先去捐个款,再旅个游吧。
现在,“他丫的,你王总是有钱了,能为所欲为。我们正穷着呢,不挣钱自个儿都养不活。这生活过的已经够惊险的了,探险就免了;我们没钱公益,需要被公益。”
有些人说的更狠:
为什么很多人的心态越来越急躁,越来越不信奉资本家的*鸡汤。就如昨天所讲,我们都是磨磨的驴,胡萝卜越来越少,现实就是最佳的清醒剂。
最开始,刚毕业的我们,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被社会*打一顿过后,精神恍惚、眼神迷离、失眠难寝、腰间盘突出。很多的欲望,都是在一次次的挫败之后被打消掉的。
我不太相信我们会步日本的后尘,但我觉得社会和中心资本们,需要给后浪们创造更多机会,促进资源的流动。
韭菜是很美味,但也得先喂饱了,养胖了,才可口。剥削到没得剥削,蛋糕只会越做越小,社会是会倒退的。
“二舅投了原油宝,
表妹在阅文写书,
大姨钱存在了中信银行,
三叔拒绝加班被罚1.8万,
我在宁波银行上班。“
我相信我们都有美好的天台未来,后浪加油!
我所知道的一部分年轻人,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之后,选择走向堕落的道路。他们不是没努力过,而是付出过、挥洒过,但无果。
他们失望的低下了头,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捷径。
在知乎搜索框里打入,“如何在家月入过万?”、“求中国女富豪通讯录”、“现在搬砖还有的挣吗?、”减半比特币涨不涨?“”炒币来钱快不快?“”合约呢?“
后来,有人当上了分析师;有人爱上了分析师。
“将K线调至日级别,支撑点位非常多,这几条线要交叉,预计xx点位”。
“大家跟我一起念这38字暴富要诀,明天涨的概率是33.3%,要是不信俺,你将错过一个时代。加群,另赠价值2个亿的投资手册。“
“提供的交易所链接注册一下,别误会,我不靠返佣挣钱。跟兄弟们一样,靠实力合约,荣辱与共”。
分析师打脸的是不少。合约大神们,一个雕刻哲史倒下,一个狂人倒下,后边还有无数个大神在跌落的路上。
说到预测,不免想起了星座。刚好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在网上学到的星座分析2大套路。
套路1:顺言
无论是算命、心理测试,还是星座分析,一旦测试结果让多方觉得皆大欢喜,多挑好话讲,我们会更乐意去相信它。这就叫顺言。
我们其实更愿意接收原本期待的信息,其他的一概忽略,而不是去接收最真实的信息。
套路2:巴纳姆效应
这个效应有些人应该听过,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棱两可,用空泛、笼统的语言来描述。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反证,它都几乎没有错。毫无死角,无懈可击。
每一个星座的分析,基本都会兼顾到人的各种个性和特点,不信你去仔细看看。
分析师的手法类似,哪怕他们不刻意这么做,也会下意识形成这种套路。因为预测是很难的,但又要面对公众,只能把很多分析笼统化,避免脸被打得太疼。
所谓的要诀,放在哪儿都是适用的。跟巴菲特叫你做价值投资,不要追涨杀跌,学会慢慢变富,以及马云叫你要努力,本质上殊途同归。
大道至简,没必要神化,手里揣着几个字,真当自己要发财了。
上面讲到的“明天涨的概率是33.3%”,这也算运用到了巴纳姆效应。无论哪一时刻的涨平跌,它们都是33%,它压根儿就没有错的余地。
还有一种,你们看看对不对?有些分析会讲到,”明天会变盘,大概率要下跌,但不排除有继续上涨的可能。“
合着什么结果都被你给包了呗,我要这铁棒有何用?巴纳姆效应,你品,你细品。在币圈,但凡多看几本经济书和心理书,足以击败90%的韭菜。
今天跟某位小朋友闲聊,我们都承认币圈太小,容易被操控,最近减半前的华尔街阴谋论也有了。
我说,既然知道是布的局了,还非往人家枪口上撞。到底是头铁呢?还是铁头呢?
币圈不是零和游戏,是比股市还“负”的负和游戏,体量小,更好操控。
假设你是干交易所的——
比特币是得拿起来供的,它是币圈的一切,知道各大交易所老板为什么要奶比特币了么?这是他们的铁饭碗。
比特币时,你抄不抄底?抄底成功了,减半的这几天到了+。减半情绪到位,看着满满的合约多单,你砸不砸?
这么一砸,爆仓的爆仓,你抄的底挣了一倍,合约手续费利润也不少,嫌不够再来个多空双爆。
后台数据都在你手里,这很难么?
机构入场,只意味着他们要来取走散户手上的钱。没什么好高兴的,劲敌罢了。机构不挣钱,成不了机构。预言比特币能到几十万美元的,背地里偷偷出货的,其实是同一拨人。
比特币有社会赋予它的使命,但绝大多数时候,它只是个挣钱的工具。
就像一副艺术品,商人对这件宝贝满口推销,赞不绝口。当把它卖到你手上,他是不讲情怀了,却把你感动得一塌糊涂。
精神世界能得到满足,也就值了,毕竟这世上精神财富才是最稀缺的。但韭菜最缺的是钱这个物质,只有钱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精神需求。
而他们,却也把钱亲手给了出去,可惜了。
以上内容有明显的的偏向性,故事纯属瞎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