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正义联盟的正义和生意
TUhjnbcbe - 2023/6/28 18:45:00

通宵看完了扎克施耐德版的《正义联盟》,整体感觉就是很可惜,很遗憾。

不是说《正义联盟》这部电影,是在说DC电影宇宙。

这真的是“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吗?

不,这是“导演遗憾版”的《正义联盟》。

在这部电影的前半段,你能清楚地感觉到导演的那种垂死挣扎,他疯了一样在往电影里塞东西,像吃人生最后一餐一样,不管不顾地把所有想要的东西全都往嘴里塞,把那些自己构思了很久很久的画面一股脑的全塞到电影里去,完全无视了整个故事应该讲述的详略得当。

如果真的只是想拍《正义联盟》,他不会这么搞,因为这已经不是《正义联盟》了,这是“正义联盟主要角色个人电影拼盘”。

就像扎克自己说的,他为啥非要在最后把小丑拉出来?

“如果这是我最后一部DC电影,我怎么能不让蝙蝠侠和小丑见一面呢?”

这种所谓的圆满,其实是一种遗憾。

这种遗憾贯穿了整部电影。

他自己也很清楚,他不会有机会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了,所以尽可能地把那些想法的片段塞进去,结果就造就了这么一个“导演遗憾版”的《正义联盟》。

这就格外地令人遗憾。

因为在这个电影被强塞进去的那茫茫多的细节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扎克对整个DC宇宙的铺垫是有自己的构思的,不管是钢骨,神奇女侠,闪电侠,甚至原子侠,他都有一套完整的计划和对每个人的美学定位在里面。

体现在电影里,就是亚马逊一出场就开始的咏唱,闪电侠的专属特效和BGM,不同角色装备的质感差异,亚马逊出场就是古神话的感觉,蝙蝠侠出场就是阴郁的色调,钢骨出场就是各种高科技。

三种风格的交织,代表三种文化的融合。

这些塞得满满的细节和铺垫,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强迫症。

而这一切都没了,白铺垫了。

因为天才的华纳。

鉴于有些朋友不太了解正联事件的始末,我就简单介绍几句:

当年漫威靠着《复仇者联盟》票房大爆,打出了漫威宇宙的名头之后,华纳影业一下就懵了,因为漫威的老对头DC的版权几乎都在华纳手里,而华纳之前一直在拍英雄的个人电影,完全没想过把英雄凑一部电影里high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老师,我悟了。

商人看到钱哪有不兴奋的?华纳二话不说就开始筹划自己的电影宇宙,也要把自己手里的超级英雄凑一起大赚一票。

因为华纳之前成绩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是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华纳的人就去问诺兰:

诺酱啊,我们要搞一个电影宇宙,你来当老大觉得吼不吼啊?

诺兰就是诺兰,果断拒绝了华纳的邀请。

不过他向华纳推荐了扎克·施耐德。

扎克施耐德这个导演非常神奇,在碰DC电影之前,他被称为漫改之王,在漫画改编这个超级大坑里,他是唯一一个能让原作粉喷不出口的导演。

但是扎导有两个客观的问题:

第一是个人风格太重,特别喜欢1:9构图,爱用升降格,爱用大特写,爱玩宗教隐喻,电影节奏特别慢。

第二个是他的叙事能力一直被人说不行。

不会被原著粉喷,可以理解为他不会乱搞事儿,但也可以理解为他不会来事儿。

到底是尊敬原著还是没想法,其实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评价。

华纳看了一下扎克之前拍的《斯巴达》的票房,又看了一下《守望者》的口碑,觉得这个事应该可以搞,扎克的风格看起来也很适合DC的那种阴郁风,于是就把掌控DC电影宇宙的重任交给了扎克。

扎克拿到这个好机会当然全力出手,第一步讲超人的《钢铁之躯》直接颠覆了大众对超级英雄片的印象。

说真的,从艺术上,表现是不错的。

但是票房不够高。

华纳很不开心,觉得是没有爆点,于是他们问扎克,你看第二部让超人和蝙蝠侠开片咋样?

扎克内心是拒绝的,但钱是人家出的,他就捏着鼻子做了一部《蝙蝠侠大战超人》。

结果超时了,成片长达3个小时。

华纳非常不开心,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排片问题,电影院一天能放映的时间就那么多,你电影长一点,电影院能放的场次就少一点,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3小时的电影一点都不商业。

于是华纳把BVS一顿重剪,最后剪成两小时上映。

然后扑街了。

华纳高层对扎克很不满,他们觉得是扎克的个人风格拖累了DC电影宇宙,让他们赚不到钱。

恰好这个时候,DC家作为支线而选择了比较明朗的漫威风格的烂片《自杀小队》成绩很好,隔壁漫威的《复联2》又票房大爆了一次。

华纳高层觉得现在这个电影节奏太慢了,没法赚钱。

所以要赚钱,就要尽早把正义联盟弄出来,搞一个DC的集结片,于是他们决定立刻上马正义联盟。

对,在观众连角色都认不全的情况下强行上集结片。

扎克这时候已经很头秃,但他还是很努力的弄完了正联,结果华纳拿过来一看:又他喵的三个小时,你是不是故意的?

这次华纳直接多了,他们直接把扎克一脚踢飞,转而聘请了《复联》和《复联2》的导演韦登来做《正义联盟》的收尾工作——补拍,重新剪辑。

结果就出现年版的院线版《正义联盟》。

华纳给韦登的核心需求是:一定要在两个小时内完事!

于是年版的《正义联盟》就变成了三巨头带三个工具人,大家嘻嘻哈哈打怪兽的故事,口碑票房双扑街。

有时候你啥都要的后果。

就是啥都没有。

果不其然,《正义联盟》院线版上线之后电影粉丝完全懵了,因为扎克的文艺风格和韦登的明媚段子剧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两种风格撞在一起让电影看起来一片混乱,粉丝们非常恼火,纷纷请愿放出导演剪辑版。

而牛逼的是,在看到这些粉丝基本盘的战斗力后,华纳竟然真的决定让扎克做一个导演剪辑版的《正义联盟》出来,这就是现在这一版的《正义联盟》。

扎克版的《正义联盟》没机会上院线,而是选了网播模式,本来他就喜欢拖时长,现在没了时间限制更是放飞自我,直接弄出了一个4小时的超级威力加强版,其中半小时还是完全没有因果的外传片段。

所以这时候,我们称呼这一版本《正义联盟》为“导演剪辑版”很明显不太对,因为这根本不是按照院线标准在做的电影,而是为了回馈粉丝,为了把自己的脑洞都丢出来的“导演遗憾版”拼盘。

很多人吐槽海王跳海那段慢镜头没意义,闪电侠救人那段很冗长,这都是按照整个电影的节奏考虑问题,但如果你带入一下创作者的思考,这些慢镜的存在理由就很清楚了:

那就是扎克从构思阶段开始脑子里思考出来的,每个英雄个人电影里最重要的,最有意境的一个片段。

这就像是很多人写小说其实就是为了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句对白。

全删光也不能删这个锚点啊!为就为了这口醋才包这个饺子的!

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抱怨现在的电影前半段拖沓。

那倒不是错觉,就是拖沓。

很明显,现在看的的片子后半段才是《正义联盟》,整个前半段码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各英雄独立电影的混剪。

因为导演很遗憾,很可惜,他这辈子都拍不出这些自己想要的电影了,所以他在尽力留下一点遗憾的碎片,让自己那些苦熬的时间显得没那么二。

而这些碎片摆在观众面前,只会让人感觉特别绝望。

如果按照“个人电影——集结”的顺序,把《钢骨》、《闪电侠》这些英雄的起源都一部一部拍出来,本来可以拍出很不错的英雄专场,奈何华纳满脑子都是爆点爆点爆点,他们等不起漫长的铺垫,硬是上马BVS,又硬是强推正联,成功搞出了现在的这个拼接怪。

本来大家对你有没有能力拍好个人电影还有迟疑,结果你展现出自己真的行,有自己的计划,告诉我本来这一系列电影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打开方式,但是现在这都是不可能的了。

这感觉让人只想骂人。

归根结底,这是一次超级大型的商业误判。

DC和漫威虽然同为美国漫画的两大门阀,但在电影化的过程中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漫威的电影是漫威自己来把控,漫威营业是迪士尼下的一个子公司甚至合作方,迪士尼没有资格对漫威指手画脚。

而DC的版权全都捏在华纳的手里,华纳这个大资本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就导致漫威对自己的IP非常珍惜,因为都是自己的儿子嘛,这么多年辛苦肝漫画攒出来的,当然要省着点用了。

而华纳眼里,DC这种IP则只是一只会下蛋的鸡,重要的是怎么多快好省的把这些IP变现,像隔壁一样捞钱,IP本身的调性怎么样并不是很重要。

但如果要把一堆故事做成系列,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调性。

漫威通过制片人中心制成功抹消了漫威电影的风格,将所有电影的调性统一化,用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定制电影,选的导演大多是二线导演,用的演员也都不是一线大牌,比较方便掌控。

华纳则选择了个人风格浓烈的扎克作为整个电影系列的构建者,这个决策并没有错,因为扎克的风格确实非常适合DC的阴郁画风,在DC漫画里,超级英雄怎么管理自己过强的力量是一个很关键的话题,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都有关于他们失控的独立漫画故事。

尤其是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的成功,成功奠定了DC黑暗英雄的基调。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成天卖萌耍宝的贫嘴英雄,黑暗英雄也同样吸引人,毕竟这实在是太酷了。

在漫威已经把全年龄轻喜剧玩出花的情况下,华纳选择另一条路线避其锋芒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策略。

唯一的问题是,任何长期策略都要经得起变故。

漫威进行自己的世界观铺垫时也并不是完全成功的,一开始决定拿出来当复联领导人的《绿巨人》原地扑街,最后只能孤注一掷,自己操盘《钢铁侠》扳回一城,然而紧接着的《无敌浩克》就成了系列黑历史,两次试图捧起绿巨人的尝试都失败,就果断放弃了绿巨人的企划,捧起了人气更高的钢铁侠。

《美国队长》、《雷神》的票房表现都不好,只能说没有亏钱。其中也有和战争机器的表演者泰伦斯·霍华德谈不拢价格而闹崩,以及和绿巨人演员爱德华诺顿因为剧本掌控问题而换角这样那样的糟心事。

然而,漫威就是等得起,耗得住,而且不头铁。

就靠这一堆烂片铺垫,一直憋到复联这个炸弹丢出来,不但炸到了相当多的票房,还把那几部烂片的地位拉上去很多。

漫威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绿巨人当不了复联老大,那就不要绿巨人,如果钢铁侠人气高,那我们就把钢铁侠的地位往高了抬,你是大牌那又怎么样?如果你和我们的整体战略不合,那我们就为了维护战略干掉你。

等到复联的格局已经成型,漫威就更是将自己的风格把控做到了极致,一切试图扎刺的导演都被漫威默默干掉,包括复联1、2的大功臣韦登和蚁人的导演佩顿。

华纳用了扎克,却不能接受扎克对整个电影系列的布局,看到对家吃到了肉就眼红,一起手就否决了扎克先拍正联六巨头个人电影再拍《正义联盟》的计划,为了爆点不断干预创作,连续数次打破预定计划。

看到复联大赚特赚,就要着急上集结片,无视对方的漫长铺垫;

看到“fun”动作轻喜剧感觉很受欢迎,就要把已经拍好的自杀小队重新剪辑修改,整体改成新的风格;

看到单人电影比大集结赚钱就干脆无视系列布局,强行修改关键线索,删掉关联彩蛋。

这怎么可能不翻车呢?

商业策略变来变去,对一个需要漫长铺垫的大计划缺乏执行力和信心,一味地迷信数据,跟随爆点,只想消费IP消费角色,结果丢失了长期计划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一以贯之。

尤其是从深黑残转向fun的策略,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主要竞争优势,老子就是要看神性和人性的对冲,就是要看黑暗英雄,

Fun,有漫威了,我为什么还要看你?

这就和国内的网络小说改编翻车了很多次一样——明明是拿了大IP,却不尊重IP本身的风格,强行试图做一些符合“主流”、“热点”的改变,结果连自己到底是哪根葱都忘记了。

你是葱,就真的装不了蒜的。

华纳也不是第一次搞砸自己的系列电影了,压榨IP就是资本的本能。

当年华纳收购新线,拿到了《魔戒》这个超级大IP,二话不说就找回了彼得杰克逊,要把中土世界的故事续下去,结果因为压榨太过,三部曲成绩一部比一部差,只能算是勉强及格,最后“中土”这个超级IP只能去电视剧圈发挥余热。

《哈利波特》的IP压榨更是从优到差的典型,开场三部的好成绩让华纳产生了幻觉,后面成绩不断下滑就开始暴力干预,第七部分为上下两部拆分捞钱更是没有下限。等到正传完结后,立刻又开了新作《神奇动物在哪里》,一心要抱着老IP吃到死。

做蛋糕,分蛋糕,吃蛋糕,抢蛋糕。

不同的策略对应不同的打法。

强行融在一起,大家都尴尬。

到现在,华纳票房排行前十的电影完全被《哈利波特》、《魔戒》、DC霸占,发展非常不健康,而《哈利波特》和《魔戒》的续作都撑不起这个IP帝国。

而现在的重点DC又被混乱的规划搞的一塌糊涂,前十中的《海王》和《小丑》都是DC不管自由生长结果长出来的惊喜,尤其是《小丑》,导演和华纳撕了一整年才获准拍一部R级片,最后投资也只有万,可以说是完全没被当成人看。

这背后还有一些商业上的小算计——BVS失败后的那段时间,正是时代华纳集团即将被ATT收购的消息开始出现的时间,对一家即将被收购的公司来说,每一个高层都不确定自己还能不能在这家公司继续掌权。

这时候,相比起继续赔钱赚吆喝,慢慢攒一个DC宇宙,做一个超级摇钱树,很明显抓紧拍几部票房卖座的快餐电影,大家先捞够了比较现实。

作为美国年龄最老的大制片厂之一,华纳确实已经太老了,老到简单的改革都治不了沉积下来的大企业病。

扎克和DC漫画,都是这种种商业失误的受害者,他们一起制造了DC系列电影如今裂开的惨状。

不过年华纳被ATT正式收购后,华纳上下已经进行了一番大换血,放出扎克的导演剪辑版,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之前的旧华纳的一种否定——因为旧华纳一直坚持没有导剪版。

改换门庭后这个老厂能不能焕新,还需要时间来看,不过从华纳宣布21年要有最少10部电影院线和流媒体同步上映这件事上看,华纳下一阶段的重点很明显是流媒体领域。

有趣的是,如果DC到此结束,最大输家是郑恺,扎克的DC继续下去,他本可出演原子侠,真正走向国际,不说成不成为国际巨星吧,起码有挑战的机会,他应该才是最希望DC电影拍下去的人。

可惜,不管是原子侠还是扎克的DC,都已经变成了镜花水月,7年的铺垫以一片零碎收尾,不管是对漫画粉还是对电影迷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可惜,大家都在忙着趋利避害。

没有正义,只有生意。

大家都赢了,大家都输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义联盟的正义和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