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编辑部的故事30年,为什么我们的喜剧
TUhjnbcbe - 2023/6/11 20:42:00

到今年,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已经播出三十周年了。它曾被称为“新北京文化正式亮相影视圈的标志之作”,也给中国情景喜剧立下了一座高山。但最讽刺的是,这座高山从此真的成了那座最高的山。

01

“王朔风”

年年底,电视剧《渴望》大红,拿奖无数。当时,导演郑晓龙手头还有两个新的拍摄计划:一部是延续正剧、悲情戏的风格,拍一个北京皇城根儿的故事,另一个,则是要拍一部完全“另类”的喜剧作品。权衡一番之后,郑晓龙考虑到,《渴望》俨然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如果继续拍一部正剧,一定会被它的阴影盖住,也会有一大波类似的剧集淹没在这座高山之下。

于是,郑晓龙提出先拍喜剧,要完全颠覆传统正剧悲情故事的风格。这样一来,就可以再立起一座高山,观众们也会因此有一些新颖的观剧体验。

郑晓龙作为总策划人,马上召集了王朔、苏雷、魏东升、朱晓平、葛小刚这几位编剧,几个人在北京电视艺术中的办公室里开始筹划一个新的喜剧剧本。

编辑部的故事发生在西交民巷50号。图/网络

几位编剧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是个喜剧,那要调侃谁呢?

思来想去,有人环顾整个房间,就提议说这个屋里大部分人都是文学编辑,何不调侃我们自己呢?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这样的办公室里,写起来既省事儿又省心。郑晓龙一听,是这么个事儿,就这么下定了主意,写一出“编辑部的故事”。

定了故事的基调之后,几位编剧就开始卯足了劲儿搞创作。几天之后,每个人都交了两集新剧本。但让郑晓龙没想到的是,六位编剧各自的剧本故事风格令人眼花缭乱,有陕西味儿的幽默,有相声式的调侃。

看完所有人的剧本后,郑晓龙头都发胀,他唯独觉得王朔写的这两集剧本风格是自己最想要的幽默的感觉:人物能贫,却不带脏字,能在不动声色中将讽刺进行到底。这对习惯了悲情电视剧的观众们来说,是很新鲜的风格。

剧本风格就此确定,这也被郑晓龙称为“王朔风”。同时,郑晓龙也想着尝试一种新形式:室内系列剧,也就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多机切换,现场拍摄,且80%的场景都在摄影棚里,外景都是些过场戏。

这样的形式好处多多:“成熟了三天就出一集戏,投资小见效快,观众爱看。关键是要有好故事。”郑晓龙说。

02

自卑的冯小刚和讽刺的尺度

正式启动编剧工作之后,王朔还拉来了当时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美工师傅的冯小刚入伙,一起“趟浑水儿”编写剧本。

在这之前,冯小刚也参与了电影《顽主》的编剧工作,他能将王朔的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试写了一集剧本后,郑晓龙非常满意,于是也同意将冯小刚收编到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团队里。

几位主创的合影。图/网络

几天之后,几个编剧就聚在友谊宾馆的一间客房里,其中也包括冯小刚。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给他们特批了几间客房,24小时能洗热水澡儿、好吃好喝伺候着,唯一的要求是,五天,拿出分集的故事梗概。

很多年后,冯小刚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说,刚加入编剧团队时,房间里都是文坛有名的编剧,刚写完50集《渴望》剧本的李小明也在这个团队里。冯小刚特心虚,坐在房间里开会的时候,目光尽量不和任何人相遇,不得不看着房顶儿。

最初,几位编剧对这本杂志的设定是一家“既有关吃喝拉撒睡、又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性刊物。”编剧魏东升提议叫《人生指南》,王朔又分析说:“那还不如叫《人间指南》呢,‘人生’是时间的,‘人间’是空间的。”

《人间指南》图/《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大伙儿一听,非常喜欢,“得,就是它了。”

三十年之后,观众们依然认为,《人间指南》这本杂志的名号出奇地切合社会的发展走向,同时,它也不乏鼓舞人心的力量。一位网友这样写道:“人间指南真是一个好名字,有一种荒诞,戏谑,从天国俯视人间的角度,在这个泥沙俱下,人人都有焦虑的时代里,给迷茫的人们一片暂时宁静的天地。”

在《人间指南》编辑部里,一共有6位主要编辑,“俩年轻的、俩老的、一个年富力强的、一个把关的。”冯小刚掐指头数。

摄影记者李冬宝能说会道、充满智慧、慢条斯理又满嘴冷幽默,而天天跟他耍嘴皮子的,是女同事戈玲,没事儿老爱看英语,到了儿也没学出点名堂来。他们俩工作上配合得严丝合缝,感情上有点儿暧昧,又都没断了去见相亲对象,怕万一错过更好的。他们是永远朦胧的男女青年。

还有一对儿50来岁的老编辑,牛大姐是个亲马列主义老太太,比一般亲社会主义的人还亲,编辑刘书友一辈子没犯过错儿,谨小慎微。还有负责搞钱、拉广告的余德利,主张““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而统领这些人的,是陈主编。编辑们和神头鬼脸的读者们打交道难免会好心办错事儿,陈主编自然就成了给所有人把关的那位。

编辑部的六位编辑。图/《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尽管六位编辑的性格不同、处事风格迥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是编剧们最初塑造人物的底线:这六个主要角色打小都是苦孩子,得跟劳动人民一个鼻孔出气。后来识文断字当了编辑,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全门儿清:“这么说吧,他们就是有文化里头的糙人儿,糙人儿里头有文化的。”编剧苏雷这么总结。

在编剧过程中,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作为喜剧,这部剧讽刺的尺度在哪里?

郑晓龙特别严肃地表示自己希望《编辑部的故事》不是靠形体的动作夸张,逗贫嘴取悦观众的滑稽剧,而应该是一部语言机智、幽默,故事耐人寻问、有文化品味的喜剧。“我们决不搞闹剧,分寸感一定要把住,让观众会心地笑。”

编剧葛小刚犯愁了:“喜剧就得有讽刺,咱写的又是当代题材的系列剧,不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吧,观众们不爱看,说深了吧,不定那句话捅了篓子。”其他的几个编剧也觉得难办:这不是一部连续剧,没有人物命运勾着观众,全得靠对话上有彩头,句句得说到观众们的心里去,还得不出格儿。

最后,还是冯小刚给大家鼓劲儿,提出“咱们把住一个大原则,只触及社会问题,不涉及体制问题,善意地讽刺时弊”,王朔听完后连连点头,跟负责记录的编剧朱小平说,“把冯爷这句话记下来。”看着大家都乐了,原本还有点自卑的冯小刚自己也从中获得了一些被大伙儿肯定的幸福感。

最终,几位编剧提炼出了《编辑部的故事》的梗概:“这是一部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善意地讽刺时弊,由六位热心忙碌、善解人意的编辑贯穿全剧始终,故事独立成章,语言诙谐幽默的系列室内喜剧。”

几天后,几位编剧结束了所有故事梗概的撰写,最终从40多个“编辑部的故事”中选出30个写成了剧本,并交给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之后,他们也离开了80块钱一晚、不愁吃喝的友谊宾馆。

03

李东宝和戈玲

让人没想到的是,几个月之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赶上了搬家,原本创作好的剧本竟然在搬家途中丢失了。

无奈之下,郑晓龙只能让王朔牵头儿把这30集剧本重新统筹出来。但开拍在即,时间不等人,只参与了7集剧本撰写工作的冯小刚在这时候站了出来,他表示自己几乎能把剧本背下来,再重写一遍就行。

没过几天,冯小刚果真把剧本还原了。郑晓龙一看,他写的和王朔写的别无二致,根本就分不出来,他模仿王朔太到位了,遣词用句甚至是标点,都有王朔的精髓。

《在编辑部的故事》剧组,王朔算是编剧中的主力和剧本统筹。电影《顽主》上映之后,在当时,有相当一批观众喜爱王朔的作品和风格:一不端着、二不拿着,有时候还幽自己一下默。作家刘索拉曾经回忆说,当初她在纽约读到王朔的书之后,赶紧藏了起来,很怕被别人借走。

在《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余德利一角的侯耀华在接到邀请电话之后,欣然同意了出演。当时他连剧本都没看,也不认识冯小刚,信任的是“心灵上的一种感应”,还有冯小刚提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我是王朔的朋友”。

后来,侯耀华评价道王朔的作品之所以被观众们喜爱的原因时这样写道:“王朔的玩意儿之所以流传,就在于说不得苦,说不得甜,说不得麻辣,说不得辛酸;说不得洋,说不得土,说不得"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在很多采访中,郑晓龙都表示过,自己在看过《顽主》之后,对被三个男主演吊儿郎当的样子给触动到了,就决心要给主演葛优、张国立、梁天量身制作一部适合他们的喜剧作品。

葛优在《顽主》中饰演杨重。图/《顽主》截图

机会来了。无论是郑晓龙还是其他编剧们,大家都公认葛优是最适合出演《编辑部的故事》中李东宝的演员。

于是,郑晓龙就让王朔和冯小刚前去说服葛优。

当时,葛优给冯小刚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和《顽主》里张重的神色类似,也不是不热情,但显得很谨慎,你笑他不笑,一副莫衷一是的样子。”葛优穿一件咖啡色的风衣,戴一顶帽子,人看上去很瘦,走起路来,大风衣滴里嘟噜。

冯小刚向葛优解释了自己的来意、介绍完《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的创作初衷后,葛优非常矛盾。因为,他已经答应了张小敏导演出演她的电影《大冲撞》,两部剧的时间正好冲突。

在得知葛优在《大冲撞》中只是演一个配角角色后,冯立马表示“我们这出戏请你演得是主角,一号儿人物,那剧本儿就是照着你写的。”

充满冷幽默的李东宝。图/《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但葛优还是犹豫了一阵,两边儿都不想得罪,想两部剧都上。冯小刚见状只好掏了实底儿,说:“这不太可能,天天都有你的戏,你一走了,全剧组就得趴窝。”

来来回回,冯小刚和王朔跑了两三趟,才说动葛优出演李东宝,他们向葛优表示:反正都是得罪朋友,你就权衡利弊吧,两害相权取其轻——“上张小敏的戏,你得罪了我们,却只演一个配角;上我们的戏,得罪了张小敏,却演得是一个绝对的主角,而且保证戏一出来就炸了。”

最终,葛优豁了一把,选择了李东宝这个绝对的男一号。

可以说,编剧和导演是照着葛优写李东宝,演员和角色很快就有了彼此映照。但想找到一个适配女主角儿戈玲这样的演员,剧组还是花费了一些功夫,找了很久都没遇到心仪的适配于角色的演员。

愁了好一阵子之后,恰巧冯小刚跟随郑晓龙到另一部电视剧《遭遇激情》剧组探班,这部戏的女主角是吕丽萍。拍戏间隙,吕丽萍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开起了玩笑,她靓丽大方,爽朗的笑声也恰到好处,这一幕正好被冯小刚看到了,冯小刚觉得戈玲只有吕丽萍能给演活了。

娇俏的戈玲。图/《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是,冯小刚的本职工作是在剧组做美工。一天中午,他在北影厂的小食堂吃饭,旁边坐的正是吕丽萍和当时的爱人张丰毅。他们二人正在小声嘀咕着“看样片”,冯小刚听了一会儿,意识到他们讨论的是自己写的《遭遇激情》,就凑上去一起讨论。聊到最后,冯小刚留下了一句“我就是作者”,然后回过头满意地继续吃了起来。

这件事也给吕丽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认识了其貌不扬又自命不凡的冯小刚。

不久后,吕丽萍就收到了冯小刚寄来的《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本来她正准备出演《上海一家人》,但她拿不定主意,就先给张丰毅看了看“编辑部”的剧本。看着看着,张丰毅在沙发上笑得翻滚起来,于是,吕丽萍决定出演女主角戈玲。

04

启用赵宝刚

往常,一部电视剧的演员阵容少则几人、十几人。但《编辑部的故事》是个例外,这部戏独立成章,各集都有不同的角色,演职人员总人数达到了六百左右。

开拍后,整个剧组天天赶工,没过多久,因为过度劳累,总策划人郑晓龙在拍摄中途得了肝病,总统筹倒下了,整个剧组慌了。

当时剧组原定的导演金炎没有多个机位拍摄的经验。摄像师不听导演的话,两个人在拍摄现场大闹了一场,剧组陷入了停拍的状态,但此时停工就等于前功尽弃。

无奈之下,冯小刚给正在北京医院住院的郑晓龙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冯小刚焦急地说:“郑主任,您快来剧组看看吧,剧组都乱套了。”郑晓龙只能提前出院,等他赶到香山摄影棚的时候,整个“编辑部”剧组已经停拍了。

郑晓龙在“编辑部”剧组一共待了4天,首先是换掉了一个摄影师。然后调整了导演,正式任命赵宝刚执导《编辑部的故事》。

赵宝刚在剧组做了6年剧务,每天给剧组定盒饭,管人,管住宿,管车辆,扛东西。在《渴望》剧组的时候,导演鲁晓威身兼导演和编剧,忙不过来,赵宝刚一看,机会来了,就毛遂自荐,提议让鲁晓威专心修改剧本,由他来执导余下的部分。赵宝刚还承诺,自己不要劳务费,也不挂名,只要一个机会。最后,赵宝刚执导了《渴望》的后30集,只是挂了一个导播的职务。

赵宝刚只占了导播之名。图/《渴望》截图

本来赵宝刚对这些都不在意,唯一的心酸时刻是在《渴望》播出之后的一天,剧组所有人凑在一起,本来还在聊天,后来都被通知去领飞天奖,包括导演、编剧、美术在内的所有人都离开了那个屋子,就剩赵宝刚一个人。他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没他的事儿,后来是让拿着奖杯和证书的同事们的欢呼声给吵醒的,那一瞬间,失落感涌上心头。

在《编辑部的故事》之前,赵宝刚才结束了电视剧《渴望》的导演工作不久。郑晓龙正是看中了赵宝刚在《渴望》剧组积攒下来的拍摄经验,决心启用他。

而《编辑部的故事》也成为了赵宝刚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唯一的一部喜剧。在《编辑部的故事》剧组,赵宝刚导戏,要的是个轻松、不正经的氛围,他从不上来就让演员背剧本。

每天上来就是聊天、侃大山、聊八卦,聊得特别嗨,在聊天的过程中读剧本儿。他给大家的基调就是,就是不要像演戏,“正经的戏不正经演”。

赵宝刚听着几个演员这么对词儿的时候,就已经乐喷了,觉得这个戏一下就活了。

后来有一天,葛优跟赵宝刚说,这么多演员都是你定,我能定一个吗?赵宝刚痛快地答应了他。正好赶上有一集《歌星双双》里的歌星在找女演员。有个中午,刘蓓来剧组面试歌星这个角色。赵宝刚就叫来了葛优,让他拿主意,正在睡午觉的葛优一听来人了,马上从屋里窜了出来,老远指着刘蓓的大高个儿喊道:“就她了!”

这一指,歌星双双就成了刘蓓的荧幕处女作,在之后几十年的影视剧作品中,葛优和刘蓓的合作也一度成为了经典。

刘蓓饰演明星双双。图/《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05

追热点和去传统化

在这部喜剧中,观众们看到了很多当时社会正在上演的新鲜事、怪事、甚至是闹剧。

原《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张永经曾评论说:“这几个编剧没有什么固定的框架模式,他们没有想写重大题材、具有深刻哲理的艺术精品;也不想玩大、玩洋、玩深沉。他们只是想到要写当代,写北京当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和普通感情,写人物的命运和经历。”

年,万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女孩进城市当小保姆成为了社会新现象。《编辑部的故事》就用了整整一集来讲小保姆的生活,那个小保姆米继红到了雇主家里自己当起了主人,天天在家开party,成为了雇主家里的太上皇。

当时王朔和几个编剧的初衷就是想让这一集告诉观众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分工不同,但是要学着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雇主应该善待保姆,而保姆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那段时间,社会上流行一个谣言,说一颗行星要和地球相撞,地球要至少死一半儿的人。于是,几个编辑以此为底,设计出了一出戏:两位天文爱好者误把回收的卫星当成星体,引出“世界毁灭”的舆论事件,编辑部拥挤在望远镜前,确认是否真的有星体袭来,场面紧张有趣。

得知行星要来,编辑们来看星星。图/《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最终,《人间指南》编辑部的几个编辑都相信了这个谣言,成了谣言的牺牲品。“一来可以借这个事件反映出六位编辑不同的性格,二来可以揭露谣言的危害,给人民敲敲警钟。”王朔说道。

当年有时评说:“通过《人间指南》编辑部六位编辑与社会各层面接触的过程,打开了一个了解当代中国人生活和心态的窗口。”

剧中,甚至还用一段激烈的对白,探讨了妇女解放。有读者称妻子经常压迫、管教自己,身心自由受到极大摧残。看到信后,余德利就这样的家庭生活称为“妇女解放”。没想到,以牛大姐马上表示,解放妇女的道路还长,培养了几个妻管严根本就算不上解放。

李东宝顶了一句,“我们已经够不错了,匀给你们半边天。”听到这里,戈玲可坐不住了,嘲讽李东宝说,整个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男权为主,现在女性刚想要争取一下平等,男人就不忿儿了——“你们都狂了几千年了,就说把你们压个一二百年,我们也赚不回来。”

除了针砭时弊,《编辑部的故事》也给最传统的人物“去传统化”。

饰演牛大姐的童正维本来是一个话剧演员,从艺四十多年,演过了几十部影视剧作品和话剧作品,但都是好婆婆好妈妈、好妻子好媳妇、好干部好教师这样“贤妻良母”式的人物。

但在《编辑部的故事》里,牛大姐却是截然相反的。别人评价她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别人黑。”这个不喜欢、那个看不惯。她埋怨陈主编工作没魄力,对年轻人又太过迁就。

在家里,牛大姐也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用受传统规训。指挥别人是她的嗜好,在单位她指挥同事,特别是陈主编出差时,她更是以临时领导者自居。在家里,她就指挥老伴儿和儿子,谁烧饭、谁扫地、谁洗衣裳、谁擦灰,都是牛大姐给他们派活儿。每天回到家,她都能吃现成的。

平时,老伴儿还得常向她汇报跟谁接触过、来往过,要是她认为老伴在向他耍花招,她还得罚他在门外站半小时。火起来还敢把老头练的书法一把火全烧了。

童正维这样评论过她演绎的牛大姐:“她心直口快坦率热情。她不懂得隐藏感情,喜怒哀乐全挂在脸上,一根肠子通到底。她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会耍阴谋,看到不满意的事总要说长论短议论一番。”而这些,也正是牛大姐的可爱之处。

06

小人物世界

在25集的剧集中,一共出现了64位配角。包括濮存昕、马晓晴、张国立、李诚儒等多位后来被观众们熟知的演员。

在一个个短篇故事中,正是有了这些客串演员的存在,才丰富了《编辑部的故事》,和其所搭建的性格迥异的小人物世界。

张国立的客串或许是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他饰演的大龄青年赵永刚没有敲兰花指,没有翻白眼,没有阴阳怪气儿,全程都是粗犷的男中音,甚至连大胡渣子都没刮,就把阴柔的气质拿捏得相当到位。

他被他妈妈拖着来到《人间指南》编辑部找对象,却这也看不上那也不中意,一直对李东宝暗送秋波,还在编辑部叫屈说自己是“苦孩子里的头头儿、*连树的根根儿。苦瓜藤的尖尖儿,药罐子里的渣渣”——“这人生的路,怎么这么难走啊。”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90后、00后重新看到这个片段,还会在弹幕里留下自己的共鸣:“这不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吗?”

张国立的客串,留下了经典台词。图/《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后来,推荐张国立来客串的侯耀华也多次表示,要不是自己已经确定要演余德利这个角色,最想尝试的角色,就是赵永刚了。

《编辑部的故事》还是内地最早关照身材焦虑的电视剧。

在剧中,演员梁冠华饰演食堂大厨王师傅,但在单位里,同事们对他的身材说三道四,让他耿耿于怀。他来到了《人间指南》寻求帮助,为了帮助王师傅减肥,每个人都出主意,戈玲教他跳健美操,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李东宝跑到街头书摊,翻了半天二战集中营的书,总结出了减肥三大方法:不吃,不喝,重体力劳动,二百多斤的人,一顿饭只给半拉花卷,

结果一番折腾下来,王师傅不仅没瘦,还胖了半斤。气得陈主编怒斥李东宝。最终放弃减肥的王师傅终于摆脱了他人的眼光,不再烦恼:“我胖我的,与你何干!”

冯小刚还把自己和王朔被一个不靠谱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忽悠的故事搬到了剧本里——剧中,一个自称是《大众生活》编辑部主任的骗子借着《人间指南》的名义开融资晚会。也借机影射在改革开放后,不法分子们以做生意、赚大钱的投机心思招摇撞骗。

赵宝刚就邀请正在做生意的同学李诚儒来饰演骗子编辑主任。

开演之后,冯小刚看见了李诚儒的表演,感到非常惊喜,就跟赵宝刚打听:“这孙子是哪找的演员呀?”。赵宝刚哈哈大笑:“这孙子是我同学”。

冯小刚听后一竖大拇指:“演得真他妈好,跟当时骗我们那个编辑部主任一模一样!”。

李诚儒本色出演。图/《编辑部的故事》

07

审查风波

由于《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以讽刺见长的喜剧,在播放前后,难免经历了严格的重重审核。

片子完成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新华社的礼堂举行了记者专家看片会,没成想,不少人对这部片子大加批判,有人将这部电视剧比作“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精心炮制的一部*草”——这些人甚至还给张永经老局长写信,说他糊涂,临退休了不注意晚节。

一时间《编辑部的故事》陷入了被封杀禁播,甚至要追查创作动机的险境。

一天下午,冯小刚跟着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领导去到市委副书记王光的办公室。没想到的是王光对《编辑部的故事》这部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认为这是一部“善意地针砭时弊,反映人民群众喜怒哀乐,颂扬真善美”的喜剧作品,并指出,这是中心应该坚持的创作方向。

最后,王光肯定地说:“我是市委分管这一领域的书记,《编辑部的故事》如果在*治上有任何问题,我负全部责任。”

老局长张永经也很动情地说:“谁都不要争了,我非常喜欢这部戏,也为它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一些意见也是冲着我来的,就让我为它负责吧。说到哪儿去,我也认为这件事情没有错。这个责任我担得起。我已经退休了,还能有什么后果呢?”

最后,年年底到年年初,《编辑部的故事》顶住了来自各个层面的舆论压力,在北京卫视如约上映。

在播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葛优:“你对大红大紫有思想准备吗?”葛优说道:“不用准备,来了是好事!”

但实际上,葛优非常紧张。上映之前,导演金炎在机房做特效的时候,葛优还有点担心,问他效果如何?金炎说,哥们儿你这回会在全国大火,当时葛优还不敢相信。

《编辑部的故事》一播出,剧中李东宝和戈玲若即若离的爱情故事,成了观众们最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编辑部的故事30年,为什么我们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