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林曦胡彦潘亮实习生徐*媛
传统书店的生存、转型、未来等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在广州太古汇这个寸土寸金的商城里,有一家书店,叫作方所。在一众国际奢侈品牌的包围中,方所低调的外表下却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业界赫赫有名的文化地标,方所是如何树立自身品牌的?在电商和疫情的冲击下,书店又该如何破局?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方所,专访方所文化、例外时尚创始人毛继鸿,和他聊聊书店、聊聊文化、聊聊跨界。
做书店有点悲壮但不能躺平
羊城晚报:您做“例外”已经非常出名了,当时为何想在这么寸土寸金的太古汇开一个书店呢?
毛继鸿:我最早的一家店“例外”在广州农林下路,离羊城晚报很近。后来开书店是有一些情结的,我小时候有阅读障碍症,看书特别慢、知识结构薄弱,当时就觉得若有一个书店多好。读书是一个最能给人们平静以及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世界的重要载体,图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觉得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灵*、一个灵*归宿的地方,因为这样的设想和愿望,所以创办了一个文化载体。书店不是为了盈利的一门生意,更多的是跟这个城市和人有一个互动。
羊城晚报:在商言商,在电商和疫情双重夹击下,方所有什么独特的经营之道吗?
毛继鸿:其实做书店有点悲壮,我原来在时装赚的钱,基本上都投在书店里,好在有一个供血功能比较好的时装,所以要特别感谢“例外”的消费者,一直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创品牌,才能给方所供给。书业受互联网的影响非常大,它是一个有统一定价但不是统一商业规则的行业。我一般不太算账,觉得大概齐就可以了,这两年真正深入到经营,看到数据的时候,挺可怕的。租金涨了近三倍,其实有点扛不住了。但还是要保持这个文化地标,我们就不轻易再去投资新店,若投资新店,利润基本上没有,只有亏本。
但不能躺平。所以今年,方所做了更聚焦的调整,保证图书的选品跟资金链,保证能给读者提供最好的知识,大家对方所有这个期望。今年第一季度广州店做了24场活动,在有假期、有疫情影响等情况下,真的不容易。这个时候更需要给大家提供书店的功能,我经常说,方所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的策划跟运营机构。
这些年也冒出一些网红书店,但是疫情一来几乎被抹掉了,如果只是为了打卡拍照、为了流量,在线下店很难长久。还是内容为王,最后你的内容、你的服务、你真正做书的本质才能打动消费者。好在这部分我们没有丢,我们要提供一个更平等、更公正或者说更全面的、更客观的知识世界,这样的一个责任,就像做新闻一样,给到真相,其实后来发现,这个“真”可能是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法宝。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边缘人
羊城晚报:方所经常有很多跨界和展览,有露营展、潮玩等,还有咖啡吧,有人说现在不是开书店,而是咖啡馆里装书店,您怎么看?
毛继鸿:无论是书+美食餐饮、书+展览,还是书+文化时尚,所有的商业行为,第一个要看创始人DNA,而我在构建我希望的生活方式。我是做时尚出身的,对于新生事物很敏感。我们天天都在跟艺术和文化打交道,也会意识到接下来的消费趋势。
不是所有做时装的人都可以去开书店。对我来讲,文化跟艺术是日常,就是我的生活方式。但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在生意里精打细算,可能你就跟这个东西无缘,你企业的DNA跟你的文化是有关系的。
这几年我们不断挖掘本土品牌,像方所展示的手工艺品等跨界产品,更多地强调在地性,帮助每一个当地的行当去挖掘和传承文化的深度。方所员工平均93%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因为对文学、文化、艺术的爱好,聚集到一起。他们从设计、美学、文化、传承等维度做出提案,比如去年开始做ACG(二次元文化),与年轻客群形成互动,带来的增长速度飞快。
羊城晚报:从例外到方所,再到出品《掬水月在手》获得金鸡奖,外界很好奇,您为何如此能跨界?
毛继鸿:我并没有跨界,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做哪个界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因为只有在边缘的时候,才有一种激情和冲动去拓展圈子。当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一定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每件事都是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你会不顾一切去把它做到极致,把它看成是一个艺术品,而不是说做一笔生意。我觉得消费者会感觉得到,心无旁骛地去雕琢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就像我们的品牌一样,我当时希望做与众不同的东西,是例外的东西,不是人云亦云。如果没有观点,我觉得没有意义。你的时间花了,但其实你做的是一件索然无味的东西。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是为了那个“哇”,发自内心的惊叹,但如果说给不到惊喜,等于浪费了。每个人都是在追求那个被感动的时候,我觉得自然而然,作品获不获奖就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了。
真正的标杆在每一个经营者的心里
羊城晚报:有人说方所是行业标杆,传统书店都在面临转型,您有没有一些建议?未来十年后的方所是什么样的?
毛继鸿:我们不能拿谁作为一个标杆,真正的标杆是在每一个经营者的心里,书店是一个知识空间、文化空间、创作空间,是一个心灵碰撞的空间。看经营者需要的互动是什么,你想传递的价值是什么,你需要独特,需要有真正的价值,一定要跟你互动才会有的这种体验,这才是每一个书店的经营者需要去坚持的,其实就是每个人心目当中的乌托邦。
书店还是一个知识、文化与价值的平台,我记得当年跟作家毕飞宇交流,当时他被网络冲击到,我就说,我给知识分子一个港湾吧,给知识分子一个跟读者可以面对面交流的地方。但我现在觉得,未来不管互联网或者元宇宙,人永远需要一个精神畅想的空间,就像我们一直说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然后我们也希望就是一直保持着书店是天堂的那个模样,让这个城市聚集的人心有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