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TUhjnbcbe - 2023/4/2 8:08:00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相信那股能量,

你信任的道路,

然后更深地臣服,

成为那股能量。

不要推开任何东西,

跟随每一种感官的源头,

在广阔纯粹的存在中,

如此崭新,如此鲜活,

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是谁。

欢迎来到飓风的季节,

成为桥梁,

跨过泛滥的河水和汹涌的洪流。

不要害怕圆满的奇迹。

成为那股能量,

像闪电一样在清澈的夜空中开辟一条小径,

敢于做自己的光。

——《敢于做自己的光》唐娜·福尔

金秋十月,北京进入了最美的季节。

阳光不再那样炙热,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树木开始变换衣裳的颜色,五彩斑斓的,很是好看。

闻着秋天的味道,我深吸一口气,握着厚厚的检查单,钻进医院门诊大厅,再次开启了定期复查之路。

抽血、彩超、加强CT....,对检查流程的熟悉程度,并不能抚慰躺在检查床上紧张的心。此刻,我能做的,就是深深地呼吸,回到内心,看看这份紧张和不安,觉察她想要表达的信息,然后把爱带给她。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皆是苦。

身处痛苦,我们可以选择逃避,对痛苦视而不见,任由它在内心翻滚,被它无意识地控制着。

我们也可以选择,把它视为一扇窗,透过它更好地觉察自己、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把爱的疗愈带给自己。

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意义治疗学派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说的:“痛苦是否具有意义取决于人类,或者说仅仅取决于经受痛苦的那个人。”

01

向外看

确诊免疫系统罕见病让我几近崩溃

我永远忘不了,去年冬天,在手机上查到主动脉加强CT结果时,独自趴在公司会议室里大哭的场景。

“主动脉管壁多发粥样硬化改变,胸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胃底周围多发软组织密度影……”

拿着所有的检查报告单,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医生诊断是“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系统性血管炎一种类型,属于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管腔闭塞或动脉瘤,从而引起相应供血器官组织出现缺血性表现,严重的会导致大脑缺血、影响走路、眼睛发黑等症状。

大动脉炎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三,发病原因不详,目前医学上无法治愈,是一种罕见的疑难疾病。

面对可能失去的健康甚至生命,我的人生迎来了至暗时刻。

检查报告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巨大的锤子,重重地击打着我的全身。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吃饭没有胃口,整个人日渐消瘦。整夜失眠,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生怕声音太大,让边上熟睡的孩子和老公听见。

我很害怕,心中有很多的不舍。孩子才5岁,我想好好陪伴她长大,看着她成家立业。父母年近古来稀,未来非常需要我这个独女照料。

我很不甘,人生还没开始,还有很多心愿还没有完成,还有许多想做却一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怎么能没有了健康呢?

我在想,如果我的生命或者健康的身体戛然而止在36岁,真的是枉来世间几十年。

没有真的活过,就很害怕这样死去,因为人生有很多很多的遗憾!

02

向内看

疾病是不被觉察的负面情绪的表达

作为十几年的心理学资深粉,我隐约感觉到,疾病是负面情绪的外在显化。我相信,情绪与健康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具体是什么,我说不清楚。

最近,当我读到露易丝·海的《心理的伤,身体知道》这本书时,让我彻底认清了,自己健康的问题,是不被觉察的负面情绪的表达,也是身体对自己的保护和对生命的热爱。

身体用生病的方式提醒我,要去行动起来,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改变。

1)关于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是在表达孤独和被抛弃,是对安全感的需要。

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情绪化,年少时的背井离乡,让我一直以来都有种深深的孤独感。在我的世界里,我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缺少温暖。

为了缓解这种孤独感,我的心里慢慢长出了一个壳。每当我伤心了、难过了,都可以回到这个壳里疗伤,它陪伴着我、保护着我,让我在动荡不安的外在世界里,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哪怕现在长大了,成家了,这个壳还在陪伴着我,让我感到短暂的安全。

然而,在内心深处,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壳在保护我的同时,也禁锢了我长大。

因为当我在这个壳里呆得越久,我就越难以适应外面的世界。这种局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关系系统里。比如,与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遇到问题不愿意也不善于沟通,不喜欢听批评意见等等。

改变的关键,在于梳理和正视自己在关系中的问题,在于平衡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群体的需要。

2)关于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是在表达恐惧、担忧、绝望和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对生命意义的需要。

原来,自己对于生命意义锲而不舍地探寻,是来自生命深处的呐喊。

活出生命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生命的状态,那种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充满希望的生命状态。

这样的状态,让我能够感受到生命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要活出这样的生命状态,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跟随我心、求知若渴、勇敢探索、坚定前行、不问西东”。

正如书中写道:健康的关键,是在于克服一种失望和绝望的终生情感模式,同时寻找生命的目的和精神的联系。

3)关于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是表达积极情绪的不良模式,是对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的需要。

回想过去的模式,我减轻痛的方式之一,就是“合理化”和“打鸡血”,为痛苦编织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之后,给自己加油打气,让自己勇往直前别害怕。

然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暂时化解痛苦,但“治标不治本”,掩盖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如果真实的需求一直不被满足,就会有一种埋藏很深的、不容易被觉察的失望。

允许自己脆弱,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同时也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和情绪,是健康的关键。

03

向前看

所有的伤痛都是可以被转化的资源

每一个阴影下面,蕴藏着一份礼物。

正是因为身体发出警报,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更加迫切。

于是,今年的我,开启了井喷式的自我成长,几乎无条件地投资自己的梦想。无论是跟随墨墨学习,学习教练技术、催眠疗法,还是找专业人士做个案,都是希望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对过往的伤痛有更深的觉察、转化和整合。

只有自己经历过、穿越过伤痛的人,才能在未来把同样的资源带给他人。

1)把成熟的爱带给自己

一直以来,内心都一个“你不够好”的声音。她总在说,如果你足够好,就会有人来爱你,没有人爱你,是因为你不够好。

于是,“优秀=才值得被爱”成了我的一个人生信条。我不停地鞭策自己,不停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独立,更坚强。从不示弱,从不求助,生怕别人会觉得我脆弱,不行、不优秀。

随着学习慢慢深入,我开始了解到,这些“不够好”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们构成了我完整的生命。无论是自卑的我、战战兢兢的我,还是自信的我、勇往直前的我,都是我生命中不同的面向。

接纳她们,在内心给她们找一个家,而不是一味地否认和压制她们的存在,让我慢慢地找回了更多失落的力量。

2)更敏锐地觉察自己的需求

小时候,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成年后,希望在关系里能被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当期待落空,当需求未能被满足,当心愿未能达成时,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失望和失落。

更加可悲的是,有时争执了半天,生气了半天,却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觉察抱怨不满背后的需求,便成了当下的功课。

比如,我跟家属说自己想去广州上课,家属面露不悦,低声说你想去就去。顿时,我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气从心底来。在那个当下,我静静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